..續本文上一頁訴我們,要斷除一切不敬?就是因爲我們會經常不敬,所以它才會讓我們要斷除一切不敬。我們不容易對叁寶有恭敬心,所以修皈依本身要培養恭敬心。不是說這個經本、佛像、出家的法師需要我們去恭敬,而是說我們應該去恭敬,我們佛法才會學得進去。如果我們對叁寶的這種恭敬的心培養不起來,就說明我們皈依心沒有修起來,我們對皈依認識有偏差,我們打了折扣,所以內心就沒有敬。不能拿這個法寶去抵押,不能去做交易,當成東西買賣;也不能放在不幹淨的地方、放在有危險的地方。“鞋襪並持及跨越等”,就是不能又拿了鞋、拿了襪,一起拿,拿在一個手上。“及跨越等”,就是我們沒有把經本當回事,跨越,跨越過去。這些行爲是對法寶不恭敬的表現,本質是對法寶不恭敬,表現的形式非常多。這主要告訴我們的是,應起恭敬,對法寶應起恭敬,對佛像應當視爲是可敬田,猶如大師。又于法,于法寶,應當恭敬。
108頁第二段,第叁,“若于僧伽,或出家衆,持沙門相及于其相不罵不毀,又于一切種不應分黨,視如怨敵,雲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就是說對出家衆,或具足沙門相的,“不罵不毀”,不能謾罵,不能輕毀。“于一切種不應分黨”,所謂一切種,就是對所有的出家人,不能分黨。皈依僧,就是皈依法界一切賢聖僧,包括諸佛菩薩,不僅僅只是說我們眼前的這些僧。這種功德是包括一切的,一切賢聖僧都包括進去了。分黨,乃至視如怨敵,哪個法師對我不好,哪個法師不給我說法,哪個法師說的我聽不懂,不喜歡聽,都是毛病。“雲汝等我等,”這個我的法師,你的法師,等等。這都是有問題。你對這個法師也恭敬,對那個法師也恭敬、對第叁個法師也恭敬,你也沒什麼損失,對不對?不能說,我對我跟他學法的法師我恭敬,對不學法的法師我就不恭敬。恭敬心,是我們人的心。不是說你對他恭敬,你一定要給他錢那才叫恭敬,那兩回事。那個是供養了,恭敬跟供養,那兩回事了。那你說,這個法師跟我不相幹,我不需要去恭敬他,那我們人就沒有平等心,我們皈依就會有問題,“應等敬重,猶如僧寶”。
這些問題我們常常會發生的毛病。佛教爲什麼不容易發展呢,就是會有很多的黨執。很多的黨執怎麼産生?我們聽法的時候,這個法師講的究竟了義法聽不進去,最後他會把不究竟、不了義的法聽進去。不究竟、不了義的法怎麼聽進去呢?比如說聽有些法師說,最近佛教很亂,最好不要亂跑廟,對不對?或者說現在這個,有些法師講,這裏面有問題,有錯誤,不能聽。這裏面是有前提的,他這不是說對所有的,他是有前提,有這種因素我們要注意,他是給我們提醒,而不是說我們對出家的法師不應恭敬,只是說可能有這種問題,跟你對出家的法師不恭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個是不了義的說法,並且是有一定的界定、有一定的前提的情況下。那麼你把前提不要了,只是要一個結論,那就會有問題,就會出很大的問題。我們皈依心就培養不起來,不僅培養不起來,我們的分別心(還)會增長,不斷增長分別心,那我們就麻煩。
109頁第一段,“敦巴仁波卿及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叁寶,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敦巴仁波卿和阿底峽尊者,他看到碎的黃布,不敢輕越,“抖置淨處”,他給它撿起來,都給它抖得幹幹淨淨,放在幹淨的地方。“如是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叁寶,”就是說我們自己怎麼樣恭敬叁寶,“則諸衆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那麼一切衆生也會如何來恭敬自己。我們恭敬叁寶的目的,不是說要讓別人來恭敬自己,只是說你自然而然會感得別人來恭敬自己。
比如我們寺廟裏邊,一些法師非常用功,精進修持,護持叁寶,別人就很恭敬。這個法師天天默默無聞在做事,他這個人來,義工,他也很了不起,所有的人聽到、見到,都會起恭敬心。如果我們對叁寶沒有恭敬心,那你在僧團當中,就是“說起來我最辛苦”,在居士這個團體裏面,認爲“我做的活最多,大家都應該恭敬我”,那就麻煩。反過來,如果我們恭敬叁寶,對大衆都有恭敬心,自然而然大衆都恭敬你。恭敬衆生就這樣,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我們首先對叁寶的恭敬、承事、信心培養起來之後,對同行善友自然比較容易。因爲佛不會說話;法,也不會開口,不會說話;僧,畢竟距離也很遠,也很少能夠在一起,你接觸的,或者說你見面的法師,畢竟是少數、個別的,同行善友、同學同參,經常會在一起,我們如果對這些佛、法、僧,這種恭敬心、虔誠的心培養起來,我們內心就有一種力量,就有一種功德,我們這種功德是自己成就的一種功德。我們有了這種功德之後,再去用在對人對事的境界上,也就是說,你把別人,對方當成佛、當成法、當成僧,把別人說的話當成法,對對方人,就把他當成一個很高的、清淨的一個境界,那就是很了不起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他看到一切清淨、莊嚴,因爲我們有煩惱,所以看到一切都相反。有煩惱就猶如我們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問題,看人、看事。
所以皈依叁寶,叁種應學,叁種不應學,這不僅僅是對今天要皈依的同修講的,皈依過的、皈依一次兩次叁次,不一定就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好,不一定就能堅持。也就是說,我們很多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爲基礎不紮實,對叁寶的恭敬心沒有真正培養起來,引發一切的問題。
今天我們第一堂課、第一堂講法,然後就講恭敬叁寶,就講皈依,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