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诉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因为我们会经常不敬,所以它才会让我们要断除一切不敬。我们不容易对三宝有恭敬心,所以修皈依本身要培养恭敬心。不是说这个经本、佛像、出家的法师需要我们去恭敬,而是说我们应该去恭敬,我们佛法才会学得进去。如果我们对三宝的这种恭敬的心培养不起来,就说明我们皈依心没有修起来,我们对皈依认识有偏差,我们打了折扣,所以内心就没有敬。不能拿这个法宝去抵押,不能去做交易,当成东西买卖;也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有危险的地方。“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就是不能又拿了鞋、拿了袜,一起拿,拿在一个手上。“及跨越等”,就是我们没有把经本当回事,跨越,跨越过去。这些行为是对法宝不恭敬的表现,本质是对法宝不恭敬,表现的形式非常多。这主要告诉我们的是,应起恭敬,对法宝应起恭敬,对佛像应当视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又于法,于法宝,应当恭敬。

   108页第二段,第三,“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于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就是说对出家众,或具足沙门相的,“不骂不毁”,不能谩骂,不能轻毁。“于一切种不应分党”,所谓一切种,就是对所有的出家人,不能分党。皈依僧,就是皈依法界一切贤圣僧,包括诸佛菩萨,不仅仅只是说我们眼前的这些僧。这种功德是包括一切的,一切贤圣僧都包括进去了。分党,乃至视如怨敌,哪个法师对我不好,哪个法师不给我说法,哪个法师说的我听不懂,不喜欢听,都是毛病。“云汝等我等,”这个我的法师,你的法师,等等。这都是有问题。你对这个法师也恭敬,对那个法师也恭敬、对第三个法师也恭敬,你也没什么损失,对不对?不能说,我对我跟他学法的法师我恭敬,对不学法的法师我就不恭敬。恭敬心,是我们人的心。不是说你对他恭敬,你一定要给他钱那才叫恭敬,那两回事。那个是供养了,恭敬跟供养,那两回事了。那你说,这个法师跟我不相干,我不需要去恭敬他,那我们人就没有平等心,我们皈依就会有问题,“应等敬重,犹如僧宝”。

   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生的毛病。佛教为什么不容易发展呢,就是会有很多的党执。很多的党执怎么产生?我们听法的时候,这个法师讲的究竟了义法听不进去,最后他会把不究竟、不了义的法听进去。不究竟、不了义的法怎么听进去呢?比如说听有些法师说,最近佛教很乱,最好不要乱跑庙,对不对?或者说现在这个,有些法师讲,这里面有问题,有错误,不能听。这里面是有前提的,他这不是说对所有的,他是有前提,有这种因素我们要注意,他是给我们提醒,而不是说我们对出家的法师不应恭敬,只是说可能有这种问题,跟你对出家的法师不恭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是不了义的说法,并且是有一定的界定、有一定的前提的情况下。那么你把前提不要了,只是要一个结论,那就会有问题,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我们皈依心就培养不起来,不仅培养不起来,我们的分别心(还)会增长,不断增长分别心,那我们就麻烦。

   109页第一段,“敦巴仁波卿及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敦巴仁波卿和阿底峡尊者,他看到碎的黄布,不敢轻越,“抖置净处”,他给它捡起来,都给它抖得干干净净,放在干净的地方。“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就是说我们自己怎么样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那么一切众生也会如何来恭敬自己。我们恭敬三宝的目的,不是说要让别人来恭敬自己,只是说你自然而然会感得别人来恭敬自己。

   比如我们寺庙里边,一些法师非常用功,精进修持,护持三宝,别人就很恭敬。这个法师天天默默无闻在做事,他这个人来,义工,他也很了不起,所有的人听到、见到,都会起恭敬心。如果我们对三宝没有恭敬心,那你在僧团当中,就是“说起来我最辛苦”,在居士这个团体里面,认为“我做的活最多,大家都应该恭敬我”,那就麻烦。反过来,如果我们恭敬三宝,对大众都有恭敬心,自然而然大众都恭敬你。恭敬众生就这样,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

   我们首先对三宝的恭敬、承事、信心培养起来之后,对同行善友自然比较容易。因为佛不会说话;法,也不会开口,不会说话;僧,毕竟距离也很远,也很少能够在一起,你接触的,或者说你见面的法师,毕竟是少数、个别的,同行善友、同学同参,经常会在一起,我们如果对这些佛、法、僧,这种恭敬心、虔诚的心培养起来,我们内心就有一种力量,就有一种功德,我们这种功德是自己成就的一种功德。我们有了这种功德之后,再去用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上,也就是说,你把别人,对方当成佛、当成法、当成僧,把别人说的话当成法,对对方人,就把他当成一个很高的、清净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很了不起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他看到一切清净、庄严,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看到一切都相反。有烦恼就犹如我们带着有色的眼镜看问题,看人、看事。

   所以皈依三宝,三种应学,三种不应学,这不仅仅是对今天要皈依的同修讲的,皈依过的、皈依一次两次三次,不一定就能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好,不一定就能坚持。也就是说,我们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对三宝的恭敬心没有真正培养起来,引发一切的问题。

  今天我们第一堂课、第一堂讲法,然后就讲恭敬三宝,就讲皈依,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