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学得好玩的,他是能够对自己的身心,对别人、对佛教有用处。
我们常常讲要用法,怎么来用法?就是这样来用法。用法,不是机械的一个概念说“我们要去用法”,就犹如说,我们要把电脑打开,把电视打开,现在电脑已经短路了,电视机信号不强,里面有故障,有很多问题,那怎么办?你要修理、要清理。不修理、不清理,电脑、电视、计算机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我们修行都是如此,我们的“电脑”时时刻刻都会有病毒,经常要进行杀毒,经常要断烦恼,否则烦恼一起现行,人的行为、人的心态、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出问题。所以需要天天闻法,天天学法,不学就不行。不学,烦恼就会出来,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就会出来,各种非理作意就会出来,各种问题、毛病、麻烦都会出来。
丙二、与法相应故破除邪见
我们常常自己学不下去、修不下去、工作做不下去、在道场里面不能安住,都会归咎于别人。这不是别人给我们造成的。
跟某某人有违缘,或者说这个道场没有什么法可学,都是一些邪见。做得好的,自己用功、安住、发心、努力,觉得有成就感,等等,往往会归功于自己,担任一个什么职务,自己比别人强;工作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障碍,这些都是别人给自己造成的障碍。也就是会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问题归功于别人、归咎于别人。佛法刚好是相反的,要把成绩、要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人心态就会好。如果老把成绩归功自己,人就会有问题,这个就是起心动念的差别处。我们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不等于说我们的成绩就少了,反过来说,功德(反而会)放大;如果把这个功德仅仅归功于自己,你功德就非常小。你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别人、归咎于大家,你就把这个问题放大、把困难放大,把障碍放大,那么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天天心里都难受。“我这么忙,你怎么不帮帮我,你遇到了你都不帮帮我”,现在我们哪一个部组都没有人,哪一个部组都这样。实际上面我们现在的义工比参加法会的人还多,一个人招呼一个人都容易,怎么会忙呢?这都是很奇怪的,怎么会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乱忙一通,哪里会那么忙?根本不需要那么忙。
所以我们需要去反省,需要去检查,检查我们自己内心一些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寺庙也好,一个社会也好,都是相依共存,都需要有序发展。什么叫有序?有序就是法,因缘所生法。有序才能发展,无序怎么发展?春夏秋冬倒过来,春天、秋天、夏天、冬天,植物都不能生长,是不是?你盖房子,也是有次第的,人学佛法也是有次第的,做事也是有次第的,一切都是有次第的,次第的本质就是法。你看起来好像没有次第,其实都是有次第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有次第的,都是有秩序的。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应该很好地保护自己,乃至说,我们外在的一种态度,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都显示出担心被别人伤害的这种状态,实际上面,我们整个人的身心都是无明烦恼,都是黑暗。你有没有自我保护,对方都能够感觉得出来。我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这个(才)跟佛法相应,但是我们不容易做到。
甲三、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
我刚才讲半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做到,不是很简单。那怎么办?那就要学佛法,需要三宝对我们的帮助,吸取能量。那么皈依就非常重要。皈依三宝,就要靠三宝的力量,就要靠三宝对我们的帮助,才能够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
皈依三宝,有三种应该学,有三种不应该学,《广论》里面都有。
乙一、三种遮止
翻到《广论》107页,“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这就是三种遮止。
“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优婆塞、优婆夷,佛弟子。先三种不应作,然后三种应作;先三种不应学,然后三种应学。这里第一段,谈到了三种不应作。哪三种呢?
第一种就是不皈依诸天。只皈依佛,不皈依诸天。“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天、神等等,就是皈依佛宝。也就是说,你今天要受皈依,首先你自己要想清楚说,我要皈依佛,就不能皈依别的教主。在印度呢,他有大自在天啊、梵天啊等等这些天神,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宗教都有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你不能说,我现在信基督教,也信佛教,这就说明,我们的信仰不虔诚。信佛教就不能信别的教,但你可以跟别的教的教徒做朋友,这是两回事。做朋友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皈依别的教的教主。所以我们要皈依的同修,首先要想清楚,你现在是皈依佛,其他的一切天神,一切神都不皈依,不是说我现在不皈依,以后也不皈依,一辈子都不皈依,只皈依佛,永远不变。
第二个是皈依法。皈依法呢,应离杀害心。对于有情众生,要舍离杀害之心、损恼的心。“损恼杀害诸有情”,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法对所有的众生份上来体现。佛法要利益所有的众生,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想说,我要舍离损恼有情的心,那么就不叫做皈依法。什么叫做皈依法,反过来说,就是你不能有这种起心动念,去损人、去害人,不仅是人,诸有情,这种心,蚂蚁、苍蝇、蟑螂啊等等,这些心,都不能有,才能够长养我们人的慈悲。如果说,我们一边皈依法,一边我们没有这种舍离损恼诸有情的心,那就不是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与诸外道不应共住”,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共住,你共住就会受他影响。
【破除“学我”的邪执】
我们常常讲,要亲近三宝,因为亲近三宝,我们功德才能增长。有些人说,我是居士,自己学就可以。居士自己学,你功德没有那么大,能量没有那么大,肯定不一样。居士,三五个人,十个八个可以,超过三十个、五十个你就很难讲,你肯定学不下来。三十个、五十个你试试看,一百个、两百个你试试看,都会乱成一团糟。是不是?你不要说社会上面的一个居士,你住在庙里面的居士,你天天学,都会有很多的问题,烦恼都调不过来,内心都对立。社会上面的人,大家的心跟心是很远的,表面客客气气,实际说的话都不搭杠,对不对?各说各的,讲什么法?反正大家就是你好我好,客气,一个礼拜聚一起,就等于聊聊天一样,聊完了回去,受益,你有什么问题啊、毛病啊肯定是不够的,人的行为改不过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皈依是有标准的。你先不遮止这三种应该止的,就不符合皈依的要求,《广论》里面是这么说的。至于我们很多个人想法,他不代表这个佛法的标准。你个人可以说,我这么理解,如何如何,这是你个人的理解,不是经论里边的要求,你个人的理解跟经论里边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就要搞清楚,要遮止三种不应该学的。
乙二、三种应学
下面《广论》又告诉我们三种应该学的。107页,第二段。
第一,“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皈依佛,佛已经灭度了,哪里(还)有佛呢?怎么皈依呢?佛像,佛像就是佛。佛像,无论是泥巴塑的、纸绘的、石头打的、木头雕的,无论是庄严,或者是不庄严,都不应该讥毁。“置尘险处”就是,不能有很多的灰尘,卫生不干净啊,或者放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不安全的地方,佛像会损坏。有灰尘的地方,就是不干净、不卫生的地方,不清净、不庄严的地方。“及押当等”,不能拿佛像去作抵押,拿到当铺里面去当。有金的佛像、有玉的佛像,这个佛像是古董,可能没有钱的时候,拿去抵押,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不可以用钱来寄转。“不敬轻毁”,就是不恭敬,“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也就是我们看到佛像,“犹如大师”,大师就是佛。我们眼前木头雕的佛像,你说他是佛吗?他是佛。为什么说他是佛呢?佛的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法。你如果把佛像当成佛的话,那就是佛的法身,就是法了,就是佛了。你如果把它当成木头,那就不是。
历代祖师大德做佛像的目的、供奉佛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容易观想,如果没有佛像,我们就不容易观想。我们看到佛像本身,就是需要我们这么去观想,而不是说佛像本身是不是佛,我们要把它观想成是佛,我们要这么想,我们要这么作观、我们要这么作意,这个就是皈依了。我们(这么观想,)才会有殷重心、虔诚心、恭敬心,信心才能够培养起来。这个就是修皈依,就这么修。不是说哪里有佛啊?这是佛像,哪里有法?皈依,不是说把它念三遍就是皈依,它是告诉我们,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你就是要这么想。你不这么想,就是你皈依没有做好,你方法不对路,三宝的形象建立不起来,三宝的功德不能忆念,我们人的心都是烦恼,烦恼挡道。
第二应该学的是法,108页第一段的中间,“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哪怕四句的经文,我们都应该要恭敬。最少,四句在印度来讲是最少(的意思),(四句以上)才能成话。“又应断除一切不敬”,就是对所有的经文、经卷,都应该断除一切不敬。为什么《广论》里面告诉我们,佛法告…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