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中所認知的對象是不是正知?

  所謂正知,是指我們非常清楚自己能認知的是什麼、所認知的是什麼。

  要正念而住、正知而住。

  如果我們有正念、正知,就可以互相印證:我們學的東西有沒有錯,我們學的東西能不能憶持、受持。

  受:領納;持:不要讓它忘失掉,執持。

  這樣的話,我們知道的東西,我們心裏的東西可以互相印證。

  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學習的佛法或佛法的名相,不能和自己內心的正念互相印證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知。

  【陷入誤區的外在表現】

  錯誤現行一:有些人學一學,一年、兩年、叁年以後,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學到佛法,似乎自己內心中空蕩蕩的。

  這就是說我們學的東西不能變成我們的正知——能知、所知;我們心已經忘念、散亂、失念,沒有正念。

  沒有正念,學的東西又不是正知,就是沒有正知正念。

  沒有正知正念,我們人就在煩惱狀態。人在煩惱狀態的時候,過去學習的東西忘失掉了,此時此刻起不了現行。雖然學過,但是種子放在倉庫裏,起不了現行。

  錯誤現行二:有些人學了佛法以後,看了幾個法相名詞,自己跟自己不能互相溝通,這也很麻煩。

  爲什麼不能互相溝通呢?比如念咒、磕大頭、持戒、念佛,他認爲這個最好,這才符合自己的根性。念了幾天後,覺得這個也不靈驗,就不願意去磕、去念了。

  這就是很簡單的,我們學到的法相名詞自己跟自己無法溝通。就是這個法類與那個法類不能互通,這就很麻煩。

  喻我們進到佛堂,如果旁邊這個門沒有開,我們就進不去隔壁的房間,雖然有門,但是門是關的,進不去。這個門開了,那個門關了,進去以後又到不了外面去。

   這就是把佛法學死了,處處障礙。不知道說,我們上課的時候,門都要打開;下課,大家回去,這些門都要鎖掉。平時沒有用的時候門都要關掉,這個才是對的。

  因爲我們佛法學不好,此時此刻我們內心呈現出來只是一個法相,別的法相都被這個法相擋住,起不來,內心沒有。

  他會認爲說:只有我這個門才是對的,大家都要走我這個門。

  你的門是開的,他的門還是關的,他怎麼走得進來呢?只有先把他的門打開,才有辦法走進去。

  “百法明門論”,悟了,明白了,就是“明門”,知道這個門在什麼地方;迷了,不清楚了,就出不來,就是“黑門”。

  乙四、出現種種錯誤的根源——我執:常,一,主宰

   諸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爲法。

   學法成迷、學法成執,(都是錯誤的),(諸法)都是無我的。

  我們常說:學佛不要學我。學我就是執著,就是常、一、主宰,常、一、主宰就錯了。

  釋迦牟尼佛所悟的道理就是這些:一切事物、現象都是虛幻的,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住滅,都是變化、都是無常。人的情緒、煩惱,也是無常的。因爲無常,産生種種問題、誤判、對立。

  實際上,如果我們用佛法來體會、理解、觀照,無常反而會變成一個善法。

  世間上不學佛的人,你說無常他就很怕,怕得不得了,覺得要死了。尤其歲數比較大的人或生病的人,你問他“什麼時候無常?好好念佛,准備無常。”他就非常怕。

  實際上無常是善法。

  甲叁、有方法有次第,如理修行

  乙一、如理認識修行——“學語言”喻

  【認識修行的對象:心】

  我們人的情緒、心所,五十一個,何止五十一個?法是不計其數的,八萬四千,無量無邊的法。非常多的法,非常多的情緒,我們是認識不到、認識不了的。世親菩薩把它概括成五十一種心所,是主要的,而不是我們人只有這五十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的,再分的話,可以分得非常多非常多,是分不完的。

  【隨舉二例體會心所的複雜微妙】

     例1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他很高興,你會不高興。爲什麼呢?你平時對這個人看不慣,或是怨家,你說:“他今天得到什麼好處,這麼高興?”你看到他高興,自己就變成不高興,會起煩惱。

  這是非常常見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遇到。

     例2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應該要不高興,應該要起煩惱、生氣,才對。“我這麼去說他,罵他,作弄他,這麼多人諷刺他,他怎麼不生氣呢?”對方不生氣,你自己反而生氣。

  (比如)我們這裏的法師,你再怎麼說他,他都不生氣;反而說他的人,自己說一說會生氣。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你說這種心態在心所裏屬于哪一個?都不好說。

  人的這些煩惱、情緒,是非常不可思議,也是非常莫名其妙的。他爲什麼這麼反應,都是有原因的。這種原因說不清楚,或我們悟不到,所以就給他加了個名字叫“無明”。

  無明,就是說不清楚;明呢,就變成“明門論”。

  但是好多修行的人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一定要找答案。

  【教授:注重過程,踏實用功】

     實際上,答案是找不到的,只有去找過程。只有注重過程,最後才會有答案。

  爲什麼有些同修修行的功夫這麼好?你說好的事他也不會高興,說不好的事也不會起煩惱。你去猜他有什麼原因,猜不出來。

  這是修行的過程形成的一種功夫,不是故意做的。裝是裝不了的,一天、兩天、叁天可以,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一個月就不行了,絕對受不了。只能在我們心裏去用功,才有辦法。

  【以學語言喻來體會學好佛法的不易】

  學佛法,用最簡單的例子來做比喻。比如學外語,你會念字母、念音標、念單詞,甚至一篇文章讀得下來,乃至一篇文章背得下來,你敢講說我的英語學好了嗎?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

  不要說學外語,就是學普通話,學中文,學一輩子都很難說我們學好了。你寫一篇文章看看?不一定寫得出來,至少是寫不好。

  學佛法更是如此,那麼容易佛法就學好了?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讀一篇文章,中文也好,英文也好,一個中文的老師給我們讀,他的語感就不同。我們剛剛開始讀外語的人,語感和外國老師的語感就不同,人家聽了以後感受也不同。我們學中文也好,外語也好,就包括這些內容。你要說話,就存在語感的問題;你翻譯要准確,就要去記很多單詞、很多詞語,這樣才有辦法翻譯,才有辦法把文章寫通順,把我們內心世界完全表達出來,或者說表達得更好一點。

  但是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我們自己認爲比較親切的佛學名詞,就認爲這是最好的,我們這樣就可以,這就很有問題。

  百法都是法,最後的目的都是彙歸到無我。

  它是從一個法又一個法,一種心相又一種心相來破斥的:這是我們的心相,這些心相爲什麼會産生?産生後我們怎麼辦?從一一法上來認識:這個法的自性是什麼?業用是什麼?名言是什麼?

  例如:定、慧、貪、瞋、癡,都是名言,有什麼作用,自性是什麼,都講得清清楚楚。

  目的是讓我們了解這個法有什麼功能,有什麼性能,叫什麼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才能多多少少感受得到,不然的話,我們無法表達出內心中的種種感受。

  這些感受,用我們自己的、世間的語言體系不足以表達,不足以把我們內心這麼複雜、細膩、深廣的境界表達出來,表達不了,一表達都是支離破碎的。

  乙二、了知自身修行狀況:我們是否學得對路呢?

  丙一、聽法很歡喜,實際上並沒有領納受持——“愛車喻”

  如果我們認爲得到了什麼東西很好很好,很歡喜,會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所得到的這一句佛法,我們自己沒有真正領納、受持。

  我們認識到這句佛法很好,怎麼沒有受持呢?

   因爲,這句佛法,你認爲它很好的時候,還沒有彙歸到我們的自性,沒有通達二空,還沒有真正起觀照

   喻:我們看到一句佛法名言很好,就如我們看到一樣東西很好一樣的道理。會照照片的,看到一部照相機很好,心很歡喜;會開車的,看到一部好車會很歡喜;喜歡讀佛經的,看到這部佛經很好,心生歡喜。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同一種狀態。

  實際上還沒有完全消化,如果完全消化,是不會改變的,一句能頂萬句,真正能夠頂一萬句。因爲通,觸類旁通。

  丙二、內心常有失落感、挫折感——“晚會喻”

  【失落感】

   又一種狀態,有時自己覺得我們學來學去,不僅歡喜心沒有,沒有得到什麼佛法上的成就,還會覺得很失落。因爲沒有得就(覺得)失,所以心裏感覺到很失落。

  失落,實際上內心是非常空虛、沒有力量、低落的,猶如生病一樣,(生病時)我們人身體的機能是很差很差的。

   很空虛的時候,就會很注意別人對我們怎麼看,就會非常在意。非常在意自己的虛榮,別人說:“這個人很不錯,有進步”,就會很高興。如果法師說:“你學這麼多年了還是老樣子,一點進步都沒有!”那就完了,他永遠爬不起來,正好印證了這個法師的話。

  名言是很不可思議,很厲害的。

  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一個心態。

  【挫折感】

  喻1:我們看到一場法會做完了,一個晚會辦完了,下雨了,辦不成,我們內心中就好像受到挫折一樣,覺得辛辛苦苦排練這麼長時間,挖空心思想了這麼多臺詞……突然下雨,內心就非常有挫折感。

  喻2:這個同修非常好,大家也很用功、精進,正知正見,過一段時間他不來了。(你心裏就會嘀咕:)“他怎麼不來了?什麼原因?”心裏就很難受,好像自己失去了什麼一樣,也有一種挫折感。

  不知不覺(總是)在熏習失落感、挫折感,人就會很麻煩。積累負面消息的感受就會越來越多。

  這都是不通達無我、不明白無常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肯定要散的。法會辦得再好也要結束,晚會,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五個小時,也會結束。這都是果相。

  果相也是因緣和…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