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常常(對)自己的心念——更准確來講——我們的心所,活動的狀態不了解。不了解,我們認爲它沒有規律,控製不住,也把握不住。
【心念無常】一天又一天,我們的起心動念,自己就會感覺到很無常,反複無常。
所謂反複無常,就說明我們心念變化的快速。
稍微有一點功德的人都會知道我們內心的變化。
這是一種不好的狀態,散亂,所以就反複無常。
【由靜生定】反過來,我們內心如果很寂靜,有願力,自然而然定力就會産生,我們內心中就會有一種堅固的力量、持續不斷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
【觀察自身】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力量,就說明我們沒有願心。
【散心雜念】雖然一天有這麼幾個好的念頭,善的心所,但是沒有一個更大的善法來攝持。
【以願攝持】如果我們發了大願,天天都發,如成佛的大願,那我們每天所作的善行、善法就會被這個大願之手所攝持,我們內心就會越來越踏實、真實、有力。
乙四、精進學修——透悟心性
【凡夫心相】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內心就是散漫、散亂、無常的,這些都是凡夫衆生心生滅、聚散、起伏的狀態,所有人都是如此。
【師父策勵】所以必須要學佛法、用佛法,否則絕對過不去。
【分析原因】實際上,內心堅強也好,內心無力、疲憊也好,心性是一樣的,只是我們不了知我們的心性,只能在相上打轉,相上又認識不清楚,所以就認知不了自己的心,也認識不了自己。
【學習目的】我們學百法明門論的目的,就是像用一百個顯微鏡、放大鏡來透視、放大自己,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心、心相、現行,了解到我們所作的業,以及這些業是因爲什麼緣結合在一起,它會産生(什麼)果報。
所有這些都是能夠對應的,都是能夠用佛法說得清楚的。
甲四、自利利他,走大乘路
乙一、欲求利他先自利
丙一、佛法培訓,自我定位
【教育成才】我們接受了什麼教育,得到什麼樣的訓練,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才,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此。
【人才創業】有了什麼人才,最後就能成就什麼事業。
【因緣而起】不可能說這個事業是憑空而起、無緣無故(而起的),(這是)不可能的。
【環環相關】它跟人才有關系,人才同他所接受的教育和基本訓練有關系。
【佛法訓練】(佛法的)這種訓練,就是要通達無我,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本心。
【清楚認識】不是很簡單的,(不是)我們打打坐就能坐出來,或念念經就能念出來的。
念經有念經的用處;打坐有打坐的用處,我所說的這種教育和訓練,是徹底、完整、系統的,對我們心的認知、了解和把握。
【認清主次】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體也好,外在事業的成敗得失都是其次的問題,也可以講都是容易的問題,但是如何用佛法貫穿我們自己生命的整個過程,就不是很簡單。
【因緣和合】如果我們能夠用佛法貫穿自己生命的整個過程,無論順境、逆境(都不會執著)。
順境、逆境是因緣,失敗、成功也是因緣。
所謂因緣,它就不是一個緣,它是衆多的緣造成的。什麼是緣起呢,道理就在這裏。
【錯誤心態】但我們常常認爲說,一個道場、團體,總之這個問題,上面的人會有辦法。
【勿自輕棄】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緣,每個人都要意識到自己這個緣的重要性。
【喻】一座房子,每塊磚頭、每塊瓦片,都是一個緣。若缺了一塊瓦片,房子就會漏水,大殿裏漏水,做功課都沒辦法做;哪塊玻璃壞了,透風,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如理認知】(每一個緣)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都是因緣,都是業感緣起。
丙二、明察心相,應機度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他人的思想上有錯誤的觀念,也有正確的觀念。
【應機教化】對己對人,何時要用破的辦法,何時要用立的辦法,何時亦破亦立,何時非破非立,都同我們對心相的把握有關系。
【立】心相本身非常弱的人,好比一個病人,身體很不好、很虛弱,要補身體,就不能用破的辦法,要用立的辦法。
【破】有些人見解執著非常堅固,這時就不能鼓勵,不能再去立,不能再去肯定說:“你這個想法是對的。”那就越來越堅固,此時就要用破的方法。
【亦破亦立】有些人,(光是)破他受不了,還要講幾句好話,亦破亦立。
【非破非立】有些人自己能夠自覺自立,幹得很好,按部就班,每天需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自己都清楚,就既不用破也不用立。
【此即是法】這些都是佛法。
【用法不當】我們掌握不好,該破的時候去立,該立的時候破,法就用錯了,就會越來越麻煩,這是與吃藥一樣的道理,特別是中醫的理論。
丙叁、樹立榜樣,啓發自身
【生命典範】學佛法,我們要學習佛陀、祖師大德們的精神,學習他們這種精神的目的在哪裏呢?(目的是要)喚醒我們自己的精神。
【師父策勵】(我們常常覺得)“佛陀很了不起,(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我們學不學呢?做不到,學一點也可以啊。
【心心相傳】薪火相傳就是這樣一個道理。通過經教,通過聽經聞法,來呼喚、喚醒我們自己的心,讓我們自己的精神越來越強壯。
【如理認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習佛陀覺悟的過程。
【佛陀示現】他是怎麼覺悟的?四門(出遊,見老、病、死及沙門而受啓發,出家修道),最後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
【啓發自身】(用)佛陀覺悟的過程來引導我們,讓我們也能夠逐步走向覺悟;用佛陀的覺悟來啓發我們自己的覺悟;以佛陀破無明、斷煩惱的過程來啓發我們自己破無明、斷煩惱。
丙四、學習講聞,善弘教法
【弘法利生】要學習佛陀與弟子們向六道、九法界的衆生傳遞力量的功夫。
轉*輪就是傳遞力量,傳遞力量靠佛法,靠經,靠語言。
【說聞相應】我們法師在這邊說,你聽,相應,接受,接受就能産生作用,就能改變。
通過耳根聽到心裏,心念就能改變,我們心裏就與法相應,就不與煩惱相應,這也是一種傳遞的過程。
【宗】怎麼去傳遞,也是不簡單的事情。
【喻】華嚴經、般若經、涅槃經,都那麼長,要講很久,很長的時間。怎樣能夠攝衆生的心,讓大家越聽越有意思,同時又能夠不跑題?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力量?
【深入內涵】我們要慢慢在佛經的文字背後來找答案,才會有更加積極、健康、樂觀的心態,否則念來念去也會索然無味。
丙五、善用其心,具足教證
【受用不知】佛法在日常生活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像百貨商店一樣,老百姓天天都需要,卻不知道它的珍貴。
我們常常受用佛法,但是卻分不清楚究竟什麼才是佛法。
【究其原因】我們佛教徒也是(如此),每天都用佛法,但是分不清楚究竟什麼才是佛法,就說明我們的心還在迷茫、迷惑,我們不了解自心活動的狀態和過程。
因爲不了解自心,所以不了解佛法,所以我們受用佛法而不知佛法。
【普遍情況】實際上不少人都是這種狀態:在受用,卻不知道。
【百法之要】《百法明門論》本身屬于教,它要讓我們明白”一切法無我”的道理,讓我們去理解這是萬法之要、百法之要,百法的宗旨。
只有明白了無我,才明白了百法;如果明白了百法,卻不明白無我,那仍然沒有用,只會越來越顛倒。
【學習目的】學百法、萬法,目的是要解剖,讓大家知道人、法、萬法都是無我。
【教理行果】明白了無我,自然破二執、斷二障。
破二執斷二障就是行。
二執破了,二障斷除,我們就能夠證菩提涅槃二轉依之妙果。
《百法明門論》本身教理行果具足,就看我們怎麼用心。
【如理用心】其它的論也是如此,《法華經》也好,《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好,都是我們怎麼用心的問題。
乙二、學習佛陀發大心
丙一、運度衆生,大乘發心
【如理認識】“大乘”,“乘”即車乘,活動的車乘,是一個開著的車,不是停在那裏的車。
“運載義”,就說明這個車一直在跑,而不是停在路邊。
【喻】大車在跑,裏邊坐著很多人,(對于)駕駛員(來說,就有很多問題要考慮):你准備把車往哪裏開?車上面快沒有水了,車上面快沒有油了,過一個小時還要吃午飯了,各位怎麼辦?都要去考慮的。
【認清責任】學大乘佛法,很多人的生命在我們手裏,不是那麼簡單地說“我們是大乘”(就是大乘)。
【深遠寓意】它是一種比喻,(比喻)從生死的此岸運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到涅槃,一直在運載。運載的過程就是我們內心活動的過程;在整個路上跑的狀況,就是我們內心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心態。
【小結】大乘、小乘,是在人的心量上面來劃分的,在我們的發心上面來認識的,在我們的心相上面來說明的。
丙二、佛陀示現,生命啓示
【佛的一生】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以前是王子,然後出家、成佛、轉*輪、建立僧團,一生有那麼多人得度,最後證涅槃。
【叁業示現】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所作所爲都是在示現,身、語、意都是在示現,爲我們示現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個過程,八十年。
我們會認爲修行非常遙遠,八萬四千劫,叁大阿僧祗劫。
叁大阿僧祗劫可以濃縮成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生命啓示】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同的生命階段都能夠給我們非常大的啓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啓示。
我們只有真正照著這些啓示去實踐,才會真心實意去做,才會做得到,才會做得好。
如果我…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