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下)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下篇)
學誠
叁、 踐行: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縱然是精金美玉之質,也須經一番錘煉與雕琢方堪爲大器。大師的教誨和示現,爲我們指出了培養高貴僧格的幾個方向。
(一) 樹立信仰
信仰對于僧格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欲成就高貴的僧格,必須從培養和樹立對叁寶、因果的信仰入手。大師親手創辦的佛教養正院,其教育宗旨即爲“深信佛菩薩靈感之事,深信善惡報應不爽,深知爲何出家與出家後應作何事等等”。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把六道輪回視爲迷信,把因果報應當作傳說,把佛菩薩等同于神靈,認爲信佛就是爲了求平安、求發財、求富貴等。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少人在出家之前就沒有受過良好的熏陶,對叁寶和業果缺少純正的信仰,對出家的意義模棱兩可,這造成了僧衆信仰薄弱的問題。鑒于此,寺院應開設因果方面的教育課程,以提升僧人整體的信仰層次。
此外,若能加強對居士的因果教育,打好基礎,則更爲理想。有條件的寺院,可以把有出家意向的居士集中起來,成立出家預備班,引導居士建立對佛教的正信。預備班是進入僧團、成爲淨人之前的准備階段。平時可以護持常住,寺院可以安排法師定期或不定期地教授相關課程,使居士在一定時間內,逐步建立起對叁寶、業果的基本信心,了解最基本的佛法概念。
(二)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條漫長艱苦的道路,沒有高尚宏偉的志願和堅固不退的道心,很難堅持下去。如何幫助出家人建立志願、培育道心,不至于半途而廢甚至自甘墮落呢?這可以通過次第善巧的修學安排來實現。
首先,有必要對真正發心出家之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考察,時間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剛開始發心出家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動機認識不甚清楚,對僧團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這個階段內,需幫助他們逐步明確和端正出家動機,參與並適應僧團的生活,以樹立對出家道路的堅定信念。
出家之後,則首先應建立對修學次第的正確認知。很多出家人剛出家時,非常精進,沖勁很足,但由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視長遠規劃,不谙次第,僅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修習,形成了很多固執偏頗的見解,並出現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好高骛遠等諸多問題。時間一久,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便對未來産生疑惑,無法堅持走下去,不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頭,還浪費了寶貴的韶華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修學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規劃和堅定的信解。學習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經相當長的時間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努力學習之後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于短時間內速成,很不切實際。因此,一個完整清晰的學習規劃就顯得十分重要。
佛法內容廣博,須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學理路,能夠涵蓋所有的佛教內容;然後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安排學習的先後次序,如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特點,在學習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最後明確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之後,就容易對未來的學習做到胸中有數,修學目標就會比較明確,不會隨外界的影響而見異思遷,最終能夠學有所成。大師曾說:“修持當一門深入,久久專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無主宰,見異思遷,正修淨土,又欲修禅,旋思學密等,一向混合亂參,志向不一,紛紛無緒,何由成功?”
還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覺得文字理論沒有用處,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偏頗,不可提倡。大師說:“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義爲尤要焉!若于律義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見率爾行之,執非爲是,謗是爲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壞亂正法,其罪極大。古人謂惡紫奪朱,即此意也。若于律義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衆宣揚,續佛慧命,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彼雖不行,而其學者或能行也。……解義而行持不足,猶可弘護正法。雖行而解義未徹,不免誤入歧途。故曰解義爲尤要也。”
同時也要避免僅將佛教作爲一門學問來研究。佛教本身是一個完整、豐富的信仰體系,不同于一般的哲學理論。如果單純以世間學術的角度研究,則只得其表,不得其實。“現在有志僧青年,多趨求文字,學習外典,盡棄己業,佛門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國文與佛經,不相關用。假如大學畢業之才學,欲研佛經,依舊門外漢。論文法,則經文尚有超過國文多多。”如果隨順世俗的知見,就很容易導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爲普通的世間學者研究佛教,枉負了出家之初衷。
綜上所述,若對修行缺乏應有的信解,不依正確的方法進行,則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于走偏,走錯,産生迷惘、動搖、退縮之心以及種種煩惱困惑,削弱初發心時的高遠大志,退失繼續向前的勇氣決心,經不起五欲六塵的考驗,最後敗倒于無始以來的強大習氣!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規劃學修道路,建立正確信解,就能幫助僧人認清修行的整體道路及自身緣起,踏實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會越來越強大,從而志向愈發堅定、道心越發穩固。
(叁) 親近師友
學修佛法需要積極親近良師益友,如《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奮發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緣。……不能親明師良友、受惡辣鉗錘,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閑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此措大學問,尚不可爲世間聖賢,況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財、常啼真千古極拙人矣!何爲《華嚴》、《般若》之榜樣也?”
親近善知識是學佛修道的根本,大師曾勸勉律華法師說:“朽人與仁者多生有緣,故能長久同住,彼此均獲利益。……今朽人已西歸矣,心中尚有懸念者,以仁者年齡太幼,若非親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識,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誠,殷勤請于仁者,乞自今以後,與妙蓮法師同住,且發盡形壽承侍之心,奉之如師,自稱弟子,並乞彼時賜教誨。雖受惡辣之鉗錘,亦應如飲甘露,萬勿棄舍!”大師自身更是對善知識志力希求,猶如常啼菩薩。他極仰慕印光大師,多次懇請其收自己爲徒,曾燃臂以示誠意,最後終于以誠心感動了印光大師。他在《複王心湛居士書》中講述自己拜師的經過雲:“朽人于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願側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誕,于佛前燃臂香,乞叁寶慈力加被,複上書陳情,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歡喜慶幸,得未曾有矣。”
善知識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根本,離師無法,離法無成,真正修行必須深切認識這一點。然而,當今時代普遍缺乏尊師重道的風氣,不少人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陷入種種誤區。一是對師長不尊重。有的人對師長講的佛法不以爲然,覺得這些我也聽過,我自己也會講,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見,以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不可能學得進去。二是對善知識觀過。有的人學了一些佛法,就拿著法觀察周圍的人,沒有一個清淨如法的,沒有一個值得自己尊重求學的。看見師長一個過失,乃至一次過失,就耿耿于懷,從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講佛法正理,自己也認爲他是說教、言行不一等等,不願聽受。有人認爲這是依法不依人,認爲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聽他的。這其實是倒執經義,因爲“依法不依人”重點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責備別人依法。對方講說佛法道理,我們就要敬重聽受,如釋迦牟尼佛過去生還從外道、羅刹舍身求法。當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說有不如理處,我們可以不接受,或暫且存疑,但不應以瑕掩瑜、因噎廢食,更不可輕毀、不敬。叁是亂參學。有的人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例子作爲自己的借口,隨便參學,盲目參學,這怎麼能叫參訪呢?這是亂跑。須知,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下一位的善知識要由上一位善知識作介紹,是次第參訪出來的,不是自己隨便亂找的。亂跑的過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夠安住,心不安的話,想要修學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後白白地把時間浪費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東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撿了一大堆回來,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很多的惡業。正確的做法是,一旦選擇好了善知識,就要長期依止,不宜動辄離開。
僧格的培養也離不開師法友環境的保護和熏陶,這一點對于當代出家人尤爲重要。當前,不少人對師法友團體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安住道場。離開師友團體,個人則如無根之木,怎能成長爲棟梁之才?不安住道場有幾種典型的表現。一是跑道場,表現爲對自己所在的道場不滿意,總想到其他道場看看。結果跑了很多道場,都看出一大堆毛病,認爲都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導致對前途一片茫然。如出現這種情況,可以斷定:不是道場有問題,是自己有問題。當我們判斷一個道場時,其中有多少是智慧的抉擇,又有多少是情緒在作怪?往往一時遇到不順心的境界心裏過不去,或者自身持有一套成見而現實生活不能如己所願,便把對外界環境的苛求誤植于內心對佛法的體會中。二是自由散漫、脫離集體,身安住而心不安住。主要表現爲沒有集體觀念和公共觀念,喜好單獨行動,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不隨大衆,認爲自己跟別人沒有什麼關系。缺乏集體觀念和公共意識,是僧團渙散的主要原因。
這些不好的習氣對個人修行是極大的障緣,當切戒之!
另一方面,當良師益友的條件不具足時,還要有勇往直前、特立獨行的精神,不要責求他人而荒廢自己。例如大師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鈔凡例》中說:“有四清淨比丘共住,同學同見,即可羯磨結界行衆僧事。若勝緣不具,僧事莫辦者,亦應隨分隨力,依律行持。毋待他人,獨修勝行。是編之作,意在于斯。”(《南山律苑文集》…
《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