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0周年(下篇)

  学诚

  三、 践行: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玉不琢,不成器。纵然是精金美玉之质,也须经一番锤炼与雕琢方堪为大器。大师的教诲和示现,为我们指出了培养高贵僧格的几个方向。

  (一) 树立信仰

  信仰对于僧格的重要性前文已述。欲成就高贵的僧格,必须从培养和树立对三宝、因果的信仰入手。大师亲手创办的佛教养正院,其教育宗旨即为“深信佛菩萨灵感之事,深信善恶报应不爽,深知为何出家与出家后应作何事等等”。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把六道轮回视为迷信,把因果报应当作传说,把佛菩萨等同于神灵,认为信佛就是为了求平安、求发财、求富贵等。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人在出家之前就没有受过良好的熏陶,对三宝和业果缺少纯正的信仰,对出家的意义模棱两可,这造成了僧众信仰薄弱的问题。鉴于此,寺院应开设因果方面的教育课程,以提升僧人整体的信仰层次。

  此外,若能加强对居士的因果教育,打好基础,则更为理想。有条件的寺院,可以把有出家意向的居士集中起来,成立出家预备班,引导居士建立对佛教的正信。预备班是进入僧团、成为净人之前的准备阶段。平时可以护持常住,寺院可以安排法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教授相关课程,使居士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建立起对三宝、业果的基本信心,了解最基本的佛法概念。

  (二)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高尚宏伟的志愿和坚固不退的道心,很难坚持下去。如何帮助出家人建立志愿、培育道心,不至于半途而废甚至自甘堕落呢?这可以通过次第善巧的修学安排来实现。

  首先,有必要对真正发心出家之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时间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刚开始发心出家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动机认识不甚清楚,对僧团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这个阶段内,需帮助他们逐步明确和端正出家动机,参与并适应僧团的生活,以树立对出家道路的坚定信念。

  出家之后,则首先应建立对修学次第的正确认知。很多出家人刚出家时,非常精进,冲劲很足,但由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远规划,不谙次第,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习,形成了很多固执偏颇的见解,并出现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等诸多问题。时间一久,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便对未来产生疑惑,无法坚持走下去,不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头,还浪费了宝贵的韶华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修学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信解。学习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经相当长的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学习之后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于短时间内速成,很不切实际。因此,一个完整清晰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佛法内容广博,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学理路,能够涵盖所有的佛教内容;然后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的先后次序,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习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最后明确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就容易对未来的学习做到胸中有数,修学目标就会比较明确,不会随外界的影响而见异思迁,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大师曾说:“修持当一门深入,久久专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无主宰,见异思迁,正修净土,又欲修禅,旋思学密等,一向混合乱参,志向不一,纷纷无绪,何由成功?”

  还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觉得文字理论没有用处,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偏颇,不可提倡。大师说:“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坏乱正法,其罪极大。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意也。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歧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同时也要避免仅将佛教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佛教本身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信仰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如果单纯以世间学术的角度研究,则只得其表,不得其实。“现在有志僧青年,多趋求文字,学习外典,尽弃己业,佛门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国文与佛经,不相关用。假如大学毕业之才学,欲研佛经,依旧门外汉。论文法,则经文尚有超过国文多多。”如果随顺世俗的知见,就很容易导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为普通的世间学者研究佛教,枉负了出家之初衷。

  综上所述,若对修行缺乏应有的信解,不依正确的方法进行,则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于走偏,走错,产生迷惘、动摇、退缩之心以及种种烦恼困惑,削弱初发心时的高远大志,退失继续向前的勇气决心,经不起五欲六尘的考验,最后败倒于无始以来的强大习气!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规划学修道路,建立正确信解,就能帮助僧人认清修行的整体道路及自身缘起,踏实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从而志向愈发坚定、道心越发稳固。

  (三) 亲近师友

  学修佛法需要积极亲近良师益友,如《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缘。……不能亲明师良友、受恶辣钳锤,徒觅几部好佛法,静静闲坐,烧香啜茗而披阅之,此措大学问,尚不可为世间圣贤,况佛祖哉!佛祖可如此悠悠而得,善财、常啼真千古极拙人矣!何为《华严》、《般若》之榜样也?”

  亲近善知识是学佛修道的根本,大师曾劝勉律华法师说:“朽人与仁者多生有缘,故能长久同住,彼此均获利益。……今朽人已西归矣,心中尚有悬念者,以仁者年龄太幼,若非亲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识,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诚,殷勤请于仁者,乞自今以后,与妙莲法师同住,且发尽形寿承侍之心,奉之如师,自称弟子,并乞彼时赐教诲。虽受恶辣之钳锤,亦应如饮甘露,万勿弃舍!”大师自身更是对善知识志力希求,犹如常啼菩萨。他极仰慕印光大师,多次恳请其收自己为徒,曾燃臂以示诚意,最后终于以诚心感动了印光大师。他在《复王心湛居士书》中讲述自己拜师的经过云:“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师。前年,尝致书陈情,愿侧弟子之列,法师未许。去岁阿弥陀佛诞,于佛前燃臂香,乞三宝慈力加被,复上书陈情,师又逊谢。逮及岁晚,乃再竭诚哀恳,方承慈悲摄受。欢喜庆幸,得未曾有矣。”

  善知识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离师无法,离法无成,真正修行必须深切认识这一点。然而,当今时代普遍缺乏尊师重道的风气,不少人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陷入种种误区。一是对师长不尊重。有的人对师长讲的佛法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我也听过,我自己也会讲,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见,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佛,不可能学得进去。二是对善知识观过。有的人学了一些佛法,就拿着法观察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清净如法的,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尊重求学的。看见师长一个过失,乃至一次过失,就耿耿于怀,从此不再信敬,即使他讲佛法正理,自己也认为他是说教、言行不一等等,不愿听受。有人认为这是依法不依人,认为他言行不如法,即使他是大德、老和尚,我也不听他的。这其实是倒执经义,因为“依法不依人”重点是自己要全心求法、依法,不是求全责备别人依法。对方讲说佛法道理,我们就要敬重听受,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还从外道、罗刹舍身求法。当然,如果是大德高僧,所说有不如理处,我们可以不接受,或暂且存疑,但不应以瑕掩瑜、因噎废食,更不可轻毁、不敬。三是乱参学。有的人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随便参学,盲目参学,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须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正确的做法是,一旦选择好了善知识,就要长期依止,不宜动辄离开。

  僧格的培养也离不开师法友环境的保护和熏陶,这一点对于当代出家人尤为重要。当前,不少人对师法友团体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安住道场。离开师友团体,个人则如无根之木,怎能成长为栋梁之才?不安住道场有几种典型的表现。一是跑道场,表现为对自己所在的道场不满意,总想到其他道场看看。结果跑了很多道场,都看出一大堆毛病,认为都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导致对前途一片茫然。如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断定:不是道场有问题,是自己有问题。当我们判断一个道场时,其中有多少是智慧的抉择,又有多少是情绪在作怪?往往一时遇到不顺心的境界心里过不去,或者自身持有一套成见而现实生活不能如己所愿,便把对外界环境的苛求误植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中。二是自由散漫、脱离集体,身安住而心不安住。主要表现为没有集体观念和公共观念,喜好单独行动,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不随大众,认为自己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缺乏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是僧团涣散的主要原因。

  这些不好的习气对个人修行是极大的障缘,当切戒之!

  另一方面,当良师益友的条件不具足时,还要有勇往直前、特立独行的精神,不要责求他人而荒废自己。例如大师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自行钞凡例》中说:“有四清净比丘共住,同学同见,即可羯磨结界行众僧事。若胜缘不具,僧事莫办者,亦应随分随力,依律行持。毋待他人,独修胜行。是编之作,意在于斯。”(《南山律苑文集》…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