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寺院而言,在维持寺院正常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僧团的教育上,为广大僧众营造良好的学习、修道环境,以培养僧才、陶冶僧格。
(四) 净罪集资
无始以来,我们习气业障深重,欲成就清净高贵的僧格,务要痛下决心,以苦为师、甘受锤炼、勤改恶习。唯如此才能净除罪障、积聚资粮,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深进佛道。
《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岂有粥饭习气,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颠沛患难,是煅炼佛祖英灵汉一大炉鞴。能受煅炼,便如松柏历岁寒而逾坚。不受则如夏草春花,甫遇风霜,颓靡无似矣。”大师给弘伞法师写信说:“近来备受痛苦,而道念亦因之增进。佛称八苦为八师,诚确论也!”给李芳远居士写信说:“世出世事,非一番苦心经营,其成就必不惊人。若欲超脱尘障,更须一番风霜磨砺。”面对困难苦受,不退缩、不躲避,视其为净除罪障、考验提升的机会而迎难而上、甘之如饴,这是铸就高贵僧格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修行不仅要克服外境的苦难,更重要的是战胜内心的习气,这也是学佛的根本。《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寒笳集)》中说:“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千经万论,皆磨砻习气之具,习气不除,学问何益?”大师更是用自身言行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大师在《改习惯》的开示中说:“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大师还在《改过实验谈》的开示中教导了改过的次第方法:“一、学。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二、省。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三、改。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出家修行,积累福德也非常重要。如福报不够,出家都会发生障难,出家后修行也难获进益。惜福和习劳都是积福、培福的很好方式。大师特别把惜福和习劳列为“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惜福而节俭爱惜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僧人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现。历代祖师都非常注重节俭。大师曾这样说过:“我们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十方施主的,甚么东西都要节俭的,爱惜的。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不必甚么精巧华丽,这是太贵族化,我们出家人不应该有的,要受人家的批评。我住的地方也只求简洁清净而已,用不着高楼大厦。”大师还以身作则,树立了榜样。他自己说:“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大师在温陵养老院五个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动用一枝,由莲师返交院董。当今物质生活显著得以改善,然而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在佛门出现。以大师之身份,尚如此惜福节俭,这难道不足以令我们深深警醒吗?
习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寺院里就是参加寺院日常安排的各项劳动,护持道场。大师在设置佛教养正院的课程时,“更加习劳一科。院中不用使役。凡挑水、挑饭、扫地等,一切事务皆由学僧任之。”通过护持僧团、为众服劳,可以快速培植福报、滋长道业。
(五) 精进不懈
发起忘我乃至无我的大精进,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才是真正的出世丈夫。圆满的僧格非经大精进不能造就与展现。
大师在《<八大人觉经>释要》的开示中说:“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在《佛法十疑略释》的开示中又说:“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大师自身的行谊即展现出舍生忘死、锲而不舍的大精进精神。大师在得重病时曾对前来探视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大师在《含注戒本随讲别录》中说:“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身命而启导之。”
在出家办道的过程中,怎样做到精进不懈呢?首先要思维生命无常,远离懈怠。我们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哪一天死谁也不知道,佛陀教诫我们“生命就在呼吸间”,常常思维生死事大,自有强大的推动力督促我们珍惜时光,不会悠悠放任、空度时日。其次要对佛法的胜利发起定解,深生好乐,希求证得。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随着修行的深入,对三宝、业果信心增长,见到修行佛法的殊胜利益,生起踊跃欢喜之心,时时策励自己用功向上。第三要发长远心,坚持不懈。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心气都会很高,如果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修得没有味道,就不想修了,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要不得的。作为一个出家人,随众就是最好的修行,出家众若能够坚持每天随众上殿、过堂、出坡、诵经、学习等,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精进,长此以往,必有成就。第四要有做“常败将军”的勇气和精神。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非常深重,在修行过程中肯定会常常被习气打败,若没有“屡败屡战”的决心和勇气,受过几次挫折以后,便容易丧失继续努力的信心。事先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无论失败多少次,都要咬紧牙关继续战斗,这便是大勇悍、大精进。第五,要有广大的承担心。修行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出家人肩负着住持圣教、利益众生的责任,必须要有荷担如来家业的承担心,广发大愿,甘做众生牛马。有了这样的发心与愿力,定能得三宝加持,勇猛精进,逐渐圆满福慧资粮。
要注意的是,精进并不等于一昧苦行,不依次第、不听师教、无视自己的条件,在形式上盲目攀比、追求。忽视自身缘起,过于激进的用功容易会有反面的作用,影响日后对修行的欲乐心,所谓“欲速则不达”。比如有人模仿祖师打不倒单,结果晚上不睡觉,白天昏昏沉沉,修行、做事都提不起力。再比如有人一心想闭关、住茅棚,不学教理、不调烦恼,结果闭关一段时间后便难以为继,好一点的整日昏睡,差一点的走火入魔,令人叹息!学习佛法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依照正确的次第和方法,按部就班,不能过缓,也不能过急。
僧格的培养,亲近良师益友是关键。在师长的引导下树立信仰、建立信解,以净罪集资为手段,精进不懈为助力,定能塑造高贵圆满的僧格!每一位出家人都应以大师为榜样,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自勉自励、自强不息、勇猛精进,方不负自己出家之志,不负三宝、国家、父母和师长之深恩,铸就圆满僧格,成为人天师表!
——————————
《弘一大师全集·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书后》,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200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赞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294页
《弘一大师法集·弘一大师讲演续录·附录》,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7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挽联》,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332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86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0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悼弘一大师》,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第11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302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0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1,260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148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6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9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118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2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65页
《弘一大师法集·晚晴山房书简》,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1807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09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1页
《弘一大师法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611页
《弘一大师永怀录》,上海佛学书局,2005年,233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页
《弘一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页
《僧格的养成与完善 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