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寺院而言,在維持寺院正常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應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僧團的教育上,爲廣大僧衆營造良好的學習、修道環境,以培養僧才、陶冶僧格。
(四) 淨罪集資
無始以來,我們習氣業障深重,欲成就清淨高貴的僧格,務要痛下決心,以苦爲師、甘受錘煉、勤改惡習。唯如此才能淨除罪障、積聚資糧,才能真正超越自我、深進佛道。
《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豈有粥飯習氣,暖軟形態,可坐進此道者?夫小小境緣,便成事障,因平日無分毫契心恰意處耳。果達妙理,則現前極惡逆事,第一玄妙,爲第一明師良友。……顛沛患難,是煅煉佛祖英靈漢一大爐鞴。能受煅煉,便如松柏曆歲寒而逾堅。不受則如夏草春花,甫遇風霜,頹靡無似矣。”大師給弘傘法師寫信說:“近來備受痛苦,而道念亦因之增進。佛稱八苦爲八師,誠確論也!”給李芳遠居士寫信說:“世出世事,非一番苦心經營,其成就必不驚人。若欲超脫塵障,更須一番風霜磨砺。”面對困難苦受,不退縮、不躲避,視其爲淨除罪障、考驗提升的機會而迎難而上、甘之如饴,這是鑄就高貴僧格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修行不僅要克服外境的苦難,更重要的是戰勝內心的習氣,這也是學佛的根本。《蕅益大師警訓略錄(寒笳集)》中說:“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千經萬論,皆磨砻習氣之具,習氣不除,學問何益?”大師更是用自身言行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大師在《改習慣》的開示中說:“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爲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談玄說妙。于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歎也!余于叁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于此也。”大師還在《改過實驗談》的開示中教導了改過的次第方法:“一、學。須先多讀佛書、儒書,詳知善惡之區別及改過遷善之法。……二、省。既已學矣,即須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動,爲善欤?爲惡欤?若爲惡者,即當痛改。除時時注意改過之外,又于每日臨睡時,再將一日所行之事,詳細思之。能每日寫錄日記,尤善。叁、改。省察以後,若知是過,即力改之。諸君應知改過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偉大之人格。故子貢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雲:“過而能知,可以謂明。知而能改,可以即聖。”諸君可不勉乎!”
出家修行,積累福德也非常重要。如福報不夠,出家都會發生障難,出家後修行也難獲進益。惜福和習勞都是積福、培福的很好方式。大師特別把惜福和習勞列爲“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惜福而節儉愛惜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僧人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曆代祖師都非常注重節儉。大師曾這樣說過:“我們出家人用的東西都是十方施主的,甚麼東西都要節儉的,愛惜的。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氣,幹淨,就好,用的東西只要可以用,不必甚麼精巧華麗,這是太貴族化,我們出家人不應該有的,要受人家的批評。我住的地方也只求簡潔清淨而已,用不著高樓大廈。”大師還以身作則,樹立了榜樣。他自己說:“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爲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大師在溫陵養老院五個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動用一枝,由蓮師返交院董。當今物質生活顯著得以改善,然而鋪張浪費的現象也開始在佛門出現。以大師之身份,尚如此惜福節儉,這難道不足以令我們深深警醒嗎?
習勞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寺院裏就是參加寺院日常安排的各項勞動,護持道場。大師在設置佛教養正院的課程時,“更加習勞一科。院中不用使役。凡挑水、挑飯、掃地等,一切事務皆由學僧任之。”通過護持僧團、爲衆服勞,可以快速培植福報、滋長道業。
(五) 精進不懈
發起忘我乃至無我的大精進,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才是真正的出世丈夫。圓滿的僧格非經大精進不能造就與展現。
大師在《<八大人覺經>釋要》的開示中說:“聽衆或應于前所雲“空”、“無我”等而懷疑問。謂既一切皆空,則不須認真做事。何以今見學佛法者,于保護國土、利益衆生等事,猶十分努力、認真苦幹耶?今于此略解釋之。佛法所以雲“空”、“無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執之小我,將其多生以來自私自利之卑劣醜陋之惡習慣徹底消滅。然後以真實光明之態度,于世間一切之事,皆認真實行。勇猛精進,決無倦怠,雖喪身命,亦不顧惜。”
在《佛法十疑略釋》的開示中又說:“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牲;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大師自身的行誼即展現出舍生忘死、锲而不舍的大精進精神。大師在得重病時曾對前來探視的廣洽法師說:“你不要問我病好沒有,你要問我有念佛沒有念佛?這是南山律師的警策,向後當拒絕一切,閉戶編述南山律書,以至成功。”大師在《含注戒本隨講別錄》中說:“欲得數人發弘律之大願,肩荷南山之道統,以此爲畢生之事業者。余將盡其綿力,誓舍身命而啓導之。”
在出家辦道的過程中,怎樣做到精進不懈呢?首先要思維生命無常,遠離懈怠。我們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哪一天死誰也不知道,佛陀教誡我們“生命就在呼吸間”,常常思維生死事大,自有強大的推動力督促我們珍惜時光,不會悠悠放任、空度時日。其次要對佛法的勝利發起定解,深生好樂,希求證得。所謂“信爲欲依,欲爲勤依”,隨著修行的深入,對叁寶、業果信心增長,見到修行佛法的殊勝利益,生起踴躍歡喜之心,時時策勵自己用功向上。第叁要發長遠心,堅持不懈。修行就像燒開水一樣,要一直燒下去,水才會開;也如同挖井一樣,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剛開始學佛、修行的時候,心氣都會很高,如果一天兩天叁天、一年兩年叁年下來,修得沒有味道,就不想修了,一曝十寒,叁天打魚、兩天曬網,肯定是要不得的。作爲一個出家人,隨衆就是最好的修行,出家衆若能夠堅持每天隨衆上殿、過堂、出坡、誦經、學習等,是很了不起的,這就是精進,長此以往,必有成就。第四要有做“常敗將軍”的勇氣和精神。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非常深重,在修行過程中肯定會常常被習氣打敗,若沒有“屢敗屢戰”的決心和勇氣,受過幾次挫折以後,便容易喪失繼續努力的信心。事先有了這樣的心理准備,無論失敗多少次,都要咬緊牙關繼續戰鬥,這便是大勇悍、大精進。第五,要有廣大的承擔心。修行不光是爲了自己,更是爲了佛教、爲了衆生,出家人肩負著住持聖教、利益衆生的責任,必須要有荷擔如來家業的承擔心,廣發大願,甘做衆生牛馬。有了這樣的發心與願力,定能得叁寶加持,勇猛精進,逐漸圓滿福慧資糧。
要注意的是,精進並不等于一昧苦行,不依次第、不聽師教、無視自己的條件,在形式上盲目攀比、追求。忽視自身緣起,過于激進的用功容易會有反面的作用,影響日後對修行的欲樂心,所謂“欲速則不達”。比如有人模仿祖師打不倒單,結果晚上不睡覺,白天昏昏沈沈,修行、做事都提不起力。再比如有人一心想閉關、住茅棚,不學教理、不調煩惱,結果閉關一段時間後便難以爲繼,好一點的整日昏睡,差一點的走火入魔,令人歎息!學習佛法需要很長的時間,必須依照正確的次第和方法,按部就班,不能過緩,也不能過急。
僧格的培養,親近良師益友是關鍵。在師長的引導下樹立信仰、建立信解,以淨罪集資爲手段,精進不懈爲助力,定能塑造高貴圓滿的僧格!每一位出家人都應以大師爲榜樣,以弘揚佛法爲己任,自勉自勵、自強不息、勇猛精進,方不負自己出家之志,不負叁寶、國家、父母和師長之深恩,鑄就圓滿僧格,成爲人天師表!
——————————
《弘一大師全集·序》,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書後》,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2006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贊诔》,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294頁
《弘一大師法集·弘一大師講演續錄·附錄》,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734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挽聯》,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332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86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0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00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悼弘一大師》,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第116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302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0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1,260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1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148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56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9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118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52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72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65頁
《弘一大師法集·晚晴山房書簡》,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1807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609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91頁
《弘一大師法集》,新文豐出版公司,1611頁
《弘一大師永懷錄》,上海佛學書局,2005年,233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21頁
《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234頁
《僧格的養成與完善 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