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教與言教▪P6

  ..續本文上一頁轲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爲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爲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複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寺院道場是出家人用功辦道的地方,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寶地。古來祖師大多是經由寺院道場裏修學而得成就的。《禅林寶訓》雲:“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卷第一)在道風優良的寺院內,學修上大家互相感染、監督、策發,每個人都不容易長 期散亂、放逸,道業穩步增進,時久必有所成。

  八、化世的身教與言教

  身教與言教按照發揮作用的時空範圍,可以分爲教學、教育、教化叁個層面。其作用是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産生的,屬于教學層面;發生在一段時間和某個組織內部的,屬于教育層面;體現在長遠時間和社會層面的,則屬于教化層面。前述的內容主要屬于教學和教育的層面。

  佛教的教化跟教育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在對象上,教育主要針對出家僧尼,培養的是佛教事業的接班人,以奠定佛教延續的根本基礎;教化主要針對社會大衆,普及和弘揚佛法到大衆的生活之中,以培育佛教發展的肥沃土壤。在內容上,教育更具專業性,要具備足夠的修證和教理的深度;教化更具通俗性,能夠適應一般大衆,要實現足夠的傳播廣度。在形式上,教育需要相對固定的教學場所和教學時間,需要完整的學製,次第井然,並有很多曆史傳承經驗可供借鑒;而教化往往沒有 固定場所和時間,形式可以更爲靈活多樣,弘法方式需要根據現實的緣起條件而定。

  要對社會大衆産生影響,身教與言教就要有足夠強大的影響力。曆史偉人的榜樣力量可謂影響深遠。佛教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在長長的曆史畫卷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遙想當年,玄奘大師西天取經,匹馬入大漠,鑒真和尚東渡傳法,孤帆共煙波,正是其驚天動地的氣概、高尚光輝的境界、廣博深邃的思想,使得他們的 曆史地位超出了一代佛教祖師,而成爲享譽世界的文化名人,成爲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不竭動力,對整個社會起到了深遠而廣泛的教化作用,爲一代又 一代的後人緬懷紀念直到今天,可謂廣澤後世、垂範千秋。如《中庸》所說:“是故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佛教寺院是教化的集中場所,能發揮非常廣泛的教化功能。以唐代爲例,寺院在大城市裏的密度很高,與社會接觸廣泛,深入民衆生活。寺院也是圖書館,藏經樓不僅儲存佛經,也收藏教外典籍。很多文人也把自己的詩文集藏于寺院,比如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詩文集分別藏于香山寺、東林寺、聖善寺和蘇州南禅 院。由于豐富的藏書和幽靜的環境,寺院也成爲讀書人很好的學習場所。到寺院學習的風氣在中唐開始盛行[3],很多士子在寺院複習備考。寺院還是藝術的殿堂,彙集了衆多高水准的書法、繪畫、詩歌等藝術珍品。而且寺院廣造佛像、修建殿堂佛塔、繪製壁畫,對民衆也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如唐朝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吳•道玄》記載:“吳生畫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寺院中有時會有“俗講”,是一種爲俗衆宣講經文、教義的說唱活動,語言通俗生動,曲調婉轉流暢、引人入勝,爲大衆所喜聞樂見,還影響到了此後中國文學形式的發展。此外,寺院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如著名的“雁塔題名”,新科進士在及第之後,將自己的姓名題在長安大雁塔上,將其視爲莫大的榮耀。

  學術研究是當今時代一種重要的教化方式。經律論叁藏是記錄成文字的言教。只有佛陀的言教被記錄和流傳下來,後人才有機會逐步趣入佛法的真義,並能跟自身的修行體驗相印證。爲了適應每個時代的衆生根器,開顯佛法內涵,曆代祖師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注疏、語錄等典籍,傳遞了極爲豐富的修行教授和經驗指導。這些 古代經典也得到了社會知識階層的重視,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都非常有助于文化素質較高的社會人群了解和接受佛教。

  教化方式應隨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特別是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信息傳播迅速,全世界的知識資源都可以通過網絡共享。很多人習慣于從網絡獲取各種學習資 料,並通過網絡交流切磋。網絡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佛教不利用這些傳播手段,很容易跟大衆生活脫節,難以深入社會,而且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當然,在利用網絡傳播佛法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網絡的負面影響。網絡普及之後,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大大減少,身份的虛擬化使得網絡上容易出現 不負責任、放逸作惡等現象,也使得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信任關系,容易導致懷疑、偏激、孤憤等不良傾向,對言教難以真實信受、持久奉行。另外,身教的作用通 過網絡也不容易發揮。因此,現代社會的佛教教化需要虛體和實體相配合,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捷優勢,同時也要開展大衆喜聞樂見、形式豐富的各種弘法、文 化活動,充分發揮寺院道場的教化優勢。

  【注 釋】

  [1] 任興洲:《教師的隱性知識探析》,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7,(11)。

  [2]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博士),2002,(02)。

  [3] 戴軍:《唐代寺院教育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03。

  來源:《法音》2010年第4期

  

  

《身教與言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