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教与言教▪P6

  ..续本文上一页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寺院道场是出家人用功办道的地方,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宝地。古来祖师大多是经由寺院道场里修学而得成就的。《禅林宝训》云:“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从出。虽群居类聚,率而齐之,各有师承。”(卷第一)在道风优良的寺院内,学修上大家互相感染、监督、策发,每个人都不容易长 期散乱、放逸,道业稳步增进,时久必有所成。

  八、化世的身教与言教

  身教与言教按照发挥作用的时空范围,可以分为教学、教育、教化三个层面。其作用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产生的,属于教学层面;发生在一段时间和某个组织内部的,属于教育层面;体现在长远时间和社会层面的,则属于教化层面。前述的内容主要属于教学和教育的层面。

  佛教的教化跟教育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在对象上,教育主要针对出家僧尼,培养的是佛教事业的接班人,以奠定佛教延续的根本基础;教化主要针对社会大众,普及和弘扬佛法到大众的生活之中,以培育佛教发展的肥沃土壤。在内容上,教育更具专业性,要具备足够的修证和教理的深度;教化更具通俗性,能够适应一般大众,要实现足够的传播广度。在形式上,教育需要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需要完整的学制,次第井然,并有很多历史传承经验可供借鉴;而教化往往没有 固定场所和时间,形式可以更为灵活多样,弘法方式需要根据现实的缘起条件而定。

  要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身教与言教就要有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历史伟人的榜样力量可谓影响深远。佛教史上很多高僧大德都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遥想当年,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匹马入大漠,鉴真和尚东渡传法,孤帆共烟波,正是其惊天动地的气概、高尚光辉的境界、广博深邃的思想,使得他们的 历史地位超出了一代佛教祖师,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成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和不竭动力,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深远而广泛的教化作用,为一代又 一代的后人缅怀纪念直到今天,可谓广泽后世、垂范千秋。如《中庸》所说:“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佛教寺院是教化的集中场所,能发挥非常广泛的教化功能。以唐代为例,寺院在大城市里的密度很高,与社会接触广泛,深入民众生活。寺院也是图书馆,藏经楼不仅储存佛经,也收藏教外典籍。很多文人也把自己的诗文集藏于寺院,比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文集分别藏于香山寺、东林寺、圣善寺和苏州南禅 院。由于丰富的藏书和幽静的环境,寺院也成为读书人很好的学习场所。到寺院学习的风气在中唐开始盛行[3],很多士子在寺院复习备考。寺院还是艺术的殿堂,汇集了众多高水准的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珍品。而且寺院广造佛像、修建殿堂佛塔、绘制壁画,对民众也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如唐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玄》记载:“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寺院中有时会有“俗讲”,是一种为俗众宣讲经文、教义的说唱活动,语言通俗生动,曲调婉转流畅、引人入胜,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还影响到了此后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此外,寺院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如著名的“雁塔题名”,新科进士在及第之后,将自己的姓名题在长安大雁塔上,将其视为莫大的荣耀。

  学术研究是当今时代一种重要的教化方式。经律论三藏是记录成文字的言教。只有佛陀的言教被记录和流传下来,后人才有机会逐步趣入佛法的真义,并能跟自身的修行体验相印证。为了适应每个时代的众生根器,开显佛法内涵,历代祖师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注疏、语录等典籍,传递了极为丰富的修行教授和经验指导。这些 古代经典也得到了社会知识阶层的重视,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人群了解和接受佛教。

  教化方式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特别是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全世界的知识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很多人习惯于从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 料,并通过网络交流切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佛教不利用这些传播手段,很容易跟大众生活脱节,难以深入社会,而且会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当然,在利用网络传播佛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普及之后,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身份的虚拟化使得网络上容易出现 不负责任、放逸作恶等现象,也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容易导致怀疑、偏激、孤愤等不良倾向,对言教难以真实信受、持久奉行。另外,身教的作用通 过网络也不容易发挥。因此,现代社会的佛教教化需要虚体和实体相配合,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优势,同时也要开展大众喜闻乐见、形式丰富的各种弘法、文 化活动,充分发挥寺院道场的教化优势。

  【注 释】

  [1] 任兴洲:《教师的隐性知识探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11)。

  [2]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2002,(02)。

  [3] 戴军:《唐代寺院教育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3。

  来源:《法音》2010年第4期

  

  

《身教与言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