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教与言教▪P5

  ..续本文上一页明一佛乘思想的“法华七喻”:火 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3)说明肉体为空与无常的“维摩经十喻”:聚沫喻、泡喻、焰喻、芭蕉喻、幻喻、梦喻、影喻、响 喻、浮云喻、电喻;(4)说明如来藏体性的“如来藏九喻”:萎华佛身喻、岩蜂淳蜜喻、糠铖粳米喻、粪秽真金喻、贫家宝藏喻、庵罗内实喻、弊衣金像喻、贫女 贵胎喻、焦模铸像喻;(5)说明众生无明迷妄的《楞伽经》十二喻:渴鹿阳焰、乾闼婆城、梦中诸境、画像高下、翳目垂发、火轮非轮、水泡摩尼、水中树影、明 镜色像、风水出声、日照洪浪、咒术机发等十二喻;(6)说明教化次第的《华严经》之“三照”(佛法教化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和《大般涅 槃经》之“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等等。其他还有三兽渡河喻、狮虫喻、盲龟浮木喻、二鼠啮藤喻等等,不一而足,难以尽数。

  譬喻又可分为多种形式,如《大般涅槃经》说:“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卷第二十九)(1)顺喻指的是依事物发展的顺序所作的譬喻,比如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乃至大海满。 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乃至涅槃满”。(2)逆喻指的是逆于事物发展的顺序所作的譬喻,比如说“大海有本所谓大 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乃至沟渎有本所谓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有本所谓解脱,乃至持戒有本所谓法雨”;(3)现喻指的是以当前的事实所作的譬喻,比如说“众 生心性犹若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4)非喻是指用非现实的假设事件所作的譬喻,比如佛告 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四山即是生、老、病、死”;(5)先喻指的是先说譬喻,后说事理,比如说“有人贪著妙花,采取之时为水 所漂。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6)后喻指的是先说事理,后举譬喻,如《法句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7)先后喻指的是于说法的前后都作譬喻,比如说“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8)遍喻指的是譬喻的系列内容与事理的 系列内容全部契合,逐一对应,比如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譬喻,说其生根、萌芽乃至开花、结果,逐一比喻佛弟子之发心出家乃至修行成道。

  5、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一种暗示性的教育方式,即使用沉默或言语之外的方式而让受教者自己有所感发、领悟。例如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即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 经》中说:“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 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 坐如来。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儒、道两家也有关于不言之教的论述,如《老子》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庄子•知北游》说:“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论语

  阳货》云:“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

  非十二子篇》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

  采用不言之教是因为有些时候多说无益,甚至会起反作用;或是为了破除对言说、文字的执著,使受教者达到领悟真理的目的,因为一些真理本身是难以用语言 文字完全表达的。语言文字只是一种诠释真理的善巧方便,并不是真理本身,正如《圆觉经》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卷第一)如果我们教条主义地执著于语言文字,就不容易领悟真理,如《大乘入楞伽经》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卷第五)《庄子•天运》说:“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 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因此,禅宗祖师在“不立文字”原则的指导下,开创出很多善巧的教育方法,例如著名的“德山棒”、 “临济喝”等等。

  禅宗之外的祖师大德中也不乏不言之教的公案。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记述弘一大师以不吃饭来教育弟子反省改过的公案:“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错了事,他也不说。如果有犯戒、做错,或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 “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给人呕气,而是在替那做错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学生和跟他常在一块的人知道他的脾气,每逢在他不 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事或说错的话,赶紧想法改正。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时等你把错改正过来之后,他才吃饭。末了,你的错处,让你自己去说,他一 句也不开口。”

  6、正面鼓励

  教师对学生给予正面鼓励,帮助其建立正面的信心,这一点在风靡一时的赏识教育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早在古代,佛门就已经提出了殊途同归的的“劝奖之道”。如《禅林宝训》说:“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以崇其德业,历试以发其器能,旌奖以重其言,优爱以全其操,岁月积久,声实并丰。盖人皆含灵,惟 勤诱致。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圭璋。如水之发源,壅阏则淤泥,疏浚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用,其于养育劝奖之道,亦有所未至矣。当丛林殷 盛之时,皆是季代弃材。在季则愚,当兴则智。故曰:人皆含灵,惟勤诱致。是知学者才能与时升降,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学者道德才能 消长之所由也。”(卷第二)

  七、环境的身教与言教

  如果只有教育者一人进行身教和言教,往往不足以完善地教育学生,所以,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劝学篇》)。教育者一人的身教和言教,影响的时空范围终究是有限度的。而环境则是一个汇集众人身教与言教、无处不在的场,一个人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的影响。

  刘寔是西晋时期的一代名臣,“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官至太尉仍然崇俭尚素、食蔬衣布,誉为“国之硕老,邦之宗模”。但是他的身教没有影响 到他的儿子,相反地,他的儿子屡次因贪污获罪,使他两次受其株连而免职。究其原因,是因为刘寔平时不在儿子身边,儿子更多地受到母亲华氏及其亲属贪污之风 的影响。《晋书•列传第十一》记载到:“初,寔妻卢氏生子跻而卒,华氏将以女妻之。寔弟智谏曰:“华家类贪,必破门户。”辞之不得,竟婚华氏而生子夏。寔竟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寔每还州里,乡人载酒肉以候之。寔难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或谓寔曰:“君行高一世,而诸子不能遵。何不旦 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寔曰:“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世以寔言为当。”

  另一个例子是楚人学习齐语的故事。《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云:“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可见,环境改造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与良师善友共住同行。如《论语•里仁第四》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杂阿含经》 说:“时彼天子说偈问佛:与何人同处?复与谁共事?知何等人法,名为胜非恶?尔时世尊说偈答言:与正士同游,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法,是则胜非恶。”(卷 第四十八)

  亲近善友能得到正面影响,增长学问、智慧和品德;反之,如果不近善友,自己就容易无知、放逸,甚至为非作恶。如《菩萨地持经》中说:“善友所摄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钝,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三者不教人恶行,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断修慧,与思慧,断思慧,与闻慧, 断闻慧,与福业,断戒,与施,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习。”(卷第一)《杂阿含经》云:“愚者无智慧,未尝闻正法,施彼无大果,不近善友故。”(卷第四)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环境教育的极好范例。《列女传》记载:“邹,孟…

《身教与言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