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教與言教▪P5

  ..續本文上一頁明一佛乘思想的“法華七喻”:火 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3)說明肉體爲空與無常的“維摩經十喻”:聚沫喻、泡喻、焰喻、芭蕉喻、幻喻、夢喻、影喻、響 喻、浮雲喻、電喻;(4)說明如來藏體性的“如來藏九喻”:萎華佛身喻、岩蜂淳蜜喻、糠铖粳米喻、糞穢真金喻、貧家寶藏喻、庵羅內實喻、弊衣金像喻、貧女 貴胎喻、焦模鑄像喻;(5)說明衆生無明迷妄的《楞伽經》十二喻:渴鹿陽焰、乾闼婆城、夢中諸境、畫像高下、翳目垂發、火輪非輪、水泡摩尼、水中樹影、明 鏡色像、風水出聲、日照洪浪、咒術機發等十二喻;(6)說明教化次第的《華嚴經》之“叁照”(佛法教化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和《大般涅 槃經》之“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等等。其他還有叁獸渡河喻、獅蟲喻、盲龜浮木喻、二鼠齧藤喻等等,不一而足,難以盡數。

  譬喻又可分爲多種形式,如《大般涅槃經》說:“喻有八種:一者順喻,二者逆喻,叁者現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後喻,七者先後喻,八者遍喻。”(卷第二十九)(1)順喻指的是依事物發展的順序所作的譬喻,比如說“天降大雨,溝渎皆滿。溝渎滿故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小泉滿乃至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複如是,衆生戒滿,戒滿足故不悔心滿,不悔心滿故歡喜滿乃至涅槃滿”。(2)逆喻指的是逆于事物發展的順序所作的譬喻,比如說“大海有本所謂大 河,大河有本所謂小河,乃至溝渎有本所謂大雨。如是如來涅槃有本所謂解脫,乃至持戒有本所謂法雨”;(3)現喻指的是以當前的事實所作的譬喻,比如說“衆 生心性猶若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衆生心性亦複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4)非喻是指用非現實的假設事件所作的譬喻,比如佛告 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來,欲害人民,則王如何?四山即是生、老、病、死”;(5)先喻指的是先說譬喻,後說事理,比如說“有人貪著妙花,采取之時爲水 所漂。衆生亦爾,貪受五欲,爲生死水之所漂沒”;(6)後喻指的是先說事理,後舉譬喻,如《法句經》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7)先後喻指的是于說法的前後都作譬喻,比如說“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複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8)遍喻指的是譬喻的系列內容與事理的 系列內容全部契合,逐一對應,比如以植物的生長過程爲譬喻,說其生根、萌芽乃至開花、結果,逐一比喻佛弟子之發心出家乃至修行成道。

  5、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一種暗示性的教育方式,即使用沈默或言語之外的方式而讓受教者自己有所感發、領悟。例如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即如《大梵天王問佛決疑 經》中說:“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叁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 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衆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爲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衆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舍身成座,莊嚴天衣,令 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衆皆止默然。于時,長老摩诃迦葉見佛拈華示衆佛事,即今廓然,破顔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谛,今方付屬摩诃迦葉。””

  儒、道兩家也有關于不言之教的論述,如《老子》說:“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莊子•知北遊》說:“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論語

  陽貨》雲:“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

  非十二子篇》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

  采用不言之教是因爲有些時候多說無益,甚至會起反作用;或是爲了破除對言說、文字的執著,使受教者達到領悟真理的目的,因爲一些真理本身是難以用語言 文字完全表達的。語言文字只是一種诠釋真理的善巧方便,並不是真理本身,正如《圓覺經》說:“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卷第一)如果我們教條主義地執著于語言文字,就不容易領悟真理,如《大乘入楞伽經》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文字者,不見我真實。”(卷第五)《莊子•天運》說:“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 孫。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因此,禅宗祖師在“不立文字”原則的指導下,開創出很多善巧的教育方法,例如著名的“德山棒”、 “臨濟喝”等等。

  禅宗之外的祖師大德中也不乏不言之教的公案。倓虛大師在《影塵回憶錄》記述弘一大師以不吃飯來教育弟子反省改過的公案:“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爲要,口裏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就是他的學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錯了事,他也不說。如果有犯戒、做錯,或不對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 “律己”:不吃飯。不吃飯並不是存心給人嘔氣,而是在替那做錯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學生和跟他常在一塊的人知道他的脾氣,每逢在他不 吃飯時,就知道有做錯的事或說錯的話,趕緊想法改正。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幾時等你把錯改正過來之後,他才吃飯。末了,你的錯處,讓你自己去說,他一 句也不開口。”

  6、正面鼓勵

  教師對學生給予正面鼓勵,幫助其建立正面的信心,這一點在風靡一時的賞識教育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實早在古代,佛門就已經提出了殊途同歸的的“勸獎之道”。如《禅林寶訓》說:“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曆試以發其器能,旌獎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歲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靈,惟 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阏則淤泥,疏浚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于養育勸獎之道,亦有所未至矣。當叢林殷 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之則至,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學者道德才能 消長之所由也。”(卷第二)

  七、環境的身教與言教

  如果只有教育者一人進行身教和言教,往往不足以完善地教育學生,所以,還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荀子

  勸學篇》)。教育者一人的身教和言教,影響的時空範圍終究是有限度的。而環境則是一個彙集衆人身教與言教、無處不在的場,一個人從早到晚,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的影響。

  劉寔是西晉時期的一代名臣,“博通古今,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官至太尉仍然崇儉尚素、食蔬衣布,譽爲“國之碩老,邦之宗模”。但是他的身教沒有影響 到他的兒子,相反地,他的兒子屢次因貪汙獲罪,使他兩次受其株連而免職。究其原因,是因爲劉寔平時不在兒子身邊,兒子更多地受到母親華氏及其親屬貪汙之風 的影響。《晉書•列傳第十一》記載到:“初,寔妻盧氏生子跻而卒,華氏將以女妻之。寔弟智谏曰:“華家類貪,必破門戶。”辭之不得,竟婚華氏而生子夏。寔竟坐夏受賂免官。頃之爲大司農,又以夏罪免。寔每還州裏,鄉人載酒肉以候之。寔難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或謂寔曰:“君行高一世,而諸子不能遵。何不旦 夕切磋,使知過而自改邪!”寔曰:“吾之所行,是所聞見,不相祖習,豈複教誨之所得乎!”世以寔言爲當。”

  另一個例子是楚人學習齊語的故事。《孟子

  滕文公章句下》雲:“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爲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爲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可見,環境改造個人的力量非常強大。因此我們應該選擇與良師善友共住同行。如《論語•裏仁第四》說:“裏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智?”《雜阿含經》 說:“時彼天子說偈問佛:與何人同處?複與誰共事?知何等人法,名爲勝非惡?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與正士同遊,正士同其事,解知正士法,是則勝非惡。”(卷 第四十八)

  親近善友能得到正面影響,增長學問、智慧和品德;反之,如果不近善友,自己就容易無知、放逸,甚至爲非作惡。如《菩薩地持經》中說:“善友所攝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鈍,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與他人;叁者不教人惡行,亦不以惡行之具授與他人;四者終不斷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進、下方便、下功德授與他人,所謂斷無上大乘,令學二乘,斷修慧,與思慧,斷思慧,與聞慧, 斷聞慧,與福業,斷戒,與施,如是等斷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習。”(卷第一)《雜阿含經》雲:“愚者無智慧,未嘗聞正法,施彼無大果,不近善友故。”(卷第四)

  孟母叁遷的故事就是一個環境教育的極好範例。《列女傳》記載:“鄒,孟…

《身教與言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