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教与言教▪P4

  ..续本文上一页六不共事业;若见众生爱著身命,严饰资养,冀其长存,不知此身无常不净,无有惭愧,不知恩德,菩萨便现厌恶自身,弃舍荣好,复令众生观察无常,生厌离想,是名菩萨第二十七不 共事业;若见众生远佛法僧,菩萨自身绍三宝种,复令众生绍佛法僧使不断绝,是为菩萨第二十八不共事业;若见众生退失善法,菩萨便以善法严身,复令众生住善 法中,是名菩萨第二十九不共事业;若见众生远离师长、不行六念,菩萨则以六念自严,复令众生常修六念如实观智,是名菩萨第三十不共事业;若见众生业烦恼网 之所萦覆,菩萨便现裂业惑网,亦令众生绝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萨第三十一不共事业;若见众生具诸不善、远离善根,菩萨便自蠲除诸恶、具诸庄严,复令众 生具足善根、远离不善,是名菩萨第三十二不共事业。善男子,是为菩萨三十二种不共事业。若诸菩萨安住此业,一切善法恒自增长,具足圆满。”(卷第三)

  六、身教与言教的方法

  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古今中外许多大教育家,都是身教和言教的杰出典范。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曾经这样赞叹孔子的教育艺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释迦牟尼佛更是 一位杰出的教育大师,如《妙法莲华经》说:“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卷第三)《菩提道次第广论》对佛功德如是描述:“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释迦牟尼佛)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卷第四)

  佛陀的教法薪火相传,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的岁月,其间可谓艰辛坎坷、几度枯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没有人才,也就没有佛教的明天。佛门祖师最重要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法门龙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都是高超的教育大师,在身教和言教方面,都积累和展示了丰富而宝贵的真知卓见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后人遵循和效学。

  1、讲说轨理

  佛教的开坛讲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十大愿王中就有一条“请转*轮”,正如《入楞伽经》所说:“若不说法者,诸佛如来*轮断灭。*轮灭者,亦无声 闻、缘觉、菩萨。”(卷第六)

  正式讲法的时候,讲法的法师需要遵循一套完善的讲法轨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法苑珠林

  讲说篇》说:“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卷第二十四)《大般涅槃经》说:“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 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也。”(卷第十七)

  《优婆塞戒经》说:“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 为下品菩萨。……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 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 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 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 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菩萨摩 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卷第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

  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种是其胜利。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 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如薄伽梵(世尊)说佛母(般若)时,自设座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众修习慈心。应断恐他高胜嫉姤,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其加行者,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次以舒颜,具足审定义理所有喻、因至教而为宣说。……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者,如《毗奈耶经》云:“未请不应说。”谓未启请,不应为说。虽其请白,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劝请,亦可为说。……复次《毗奈耶经》云:“立为坐者不应说法,坐为卧者不应说法,坐于底座为坐高座不应说法,妙恶亦尔。在后行者为前行者不应说法,在道侧者为道行者不应说法, 为诸覆头、抄衣、双抄、抱肩、及抱项者不应说法。”(卷第一)

  2、应机说法

  说法应特别注意把握言教的时机,如《法苑珠林》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 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故《阿含经》偈云:“听者端心如 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 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卷第二十四)

  《荀子•劝学》中也有相关的说明,如说:“问楛(恶劣、不正当)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3、一对一传授

  一对一传授是比较高效的教育方法,比大班课堂式的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师生之间的紧密配合,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五祖单独为六祖讲授《金刚经》,结果六祖开悟,继承了五祖的衣钵。适当的一对一传授可深入发挥身教与言教的作用,弥补“大班授课”可能造成疏远、浮泛的不足,能够让人才得到恰当、全面的培育。

  4、善巧譬喻

  教育者采用形象生动的譬喻,把高深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通俗的事理,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效果。佛教特别倡导用譬喻来说法,如《大智度论》说: “依随经法,自演作义理,譬喻庄严,法施为众生说。”(卷第二十二)佛陀就是一位善巧的譬喻大师。例如《杂阿含经》记述了佛陀用耕田比喻修道,令不信佛法 之人转而生信的故事: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五百具犁耕田,为作饮食。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白言:“瞿昙!我今耕田下种,以供饮食。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佛告婆罗门:“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婆罗门白佛:“我都不见沙门瞿昙若犁、若轭、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昙说言: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说偈言:“自说耕田者,而不见其耕,为我说耕田,令我知耕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包藏身口业,知食处内藏,真实为真乘,乐住为懈 息,精进为废荒,安隐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白佛言:“善耕田!瞿昙!极善耕田!瞿昙!”于是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世尊说偈,心转增信,以满钵香美饮食以奉世尊。世尊 不受,以因说偈得故。即说偈言:“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

  譬喻在佛教教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总摄佛陀一切言教的十二分教中有一类就是譬喻。譬喻在佛教经典中比比皆是,例如:(1)说明诸法皆空的“般若 经十喻”:如幻喻、如焰喻、如水中月喻、如虚空喻、如响喻、如犍闼婆城喻、如梦喻、如影喻、如镜中像喻、如化喻;(2)说…

《身教与言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