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教與言教▪P4

  ..續本文上一頁六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愛著身命,嚴飾資養,冀其長存,不知此身無常不淨,無有慚愧,不知恩德,菩薩便現厭惡自身,棄舍榮好,複令衆生觀察無常,生厭離想,是名菩薩第二十七不 共事業;若見衆生遠佛法僧,菩薩自身紹叁寶種,複令衆生紹佛法僧使不斷絕,是爲菩薩第二十八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退失善法,菩薩便以善法嚴身,複令衆生住善 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九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遠離師長、不行六念,菩薩則以六念自嚴,複令衆生常修六念如實觀智,是名菩薩第叁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業煩惱網 之所萦覆,菩薩便現裂業惑網,亦令衆生絕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叁十一不共事業;若見衆生具諸不善、遠離善根,菩薩便自蠲除諸惡、具諸莊嚴,複令衆 生具足善根、遠離不善,是名菩薩第叁十二不共事業。善男子,是爲菩薩叁十二種不共事業。若諸菩薩安住此業,一切善法恒自增長,具足圓滿。”(卷第叁)

  六、身教與言教的方法

  教育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古今中外許多大教育家,都是身教和言教的傑出典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顔回曾經這樣贊歎孔子的教育藝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釋迦牟尼佛更是 一位傑出的教育大師,如《妙法蓮華經》說:“爾時無數千萬億種衆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衆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卷第叁)《菩提道次第廣論》對佛功德如是描述:“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複由于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釋迦牟尼佛)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卷第四)

  佛陀的教法薪火相傳,已經流傳了2500多年的歲月,其間可謂艱辛坎坷、幾度枯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沒有人才,也就沒有佛教的明天。佛門祖師最重要的曆史貢獻之一就是培養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法門龍象。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都是高超的教育大師,在身教和言教方面,都積累和展示了豐富而寶貴的真知卓見和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後人遵循和效學。

  1、講說軌理

  佛教的開壇講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十大願王中就有一條“請轉*輪”,正如《入楞伽經》所說:“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輪斷滅。*輪滅者,亦無聲 聞、緣覺、菩薩。”(卷第六)

  正式講法的時候,講法的法師需要遵循一套完善的講法軌理,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法苑珠林

  講說篇》說:“夫法師升座,先須禮敬叁寶,自淨其心,觀時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爲說。”(卷第二十四)《大般涅槃經》說:“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 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則是衆生惡知識也。”(卷第十七)

  《優婆塞戒經》說:“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衆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爲說法,是則名 爲下品菩薩。……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叁、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衆說;九、不呵衆 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叁、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世報。……能說法者複有二種:一者清 淨,二、不清淨。不清淨者複有五事:一者爲利故說;二者爲報而說;叁者爲勝他說;四者爲世報說;五者疑說。清淨說者複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爲說;二、 爲增長叁寶故說;叁、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爲分別邪正故說;五、爲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爲賣法,亦名汙辱,亦名錯謬,亦名失 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菩薩若欲爲衆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爲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爲易化故。菩薩摩 诃薩應護一切衆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衆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衆生。”(卷第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

  說法軌理分四: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叁、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四、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勸發增上意樂》中雲:“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于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爲護念,諸非人 等于彼守護,諸天于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贊,其行法施是所堪念。”于衆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世尊)說佛母(般若)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謂于自所應起醫想,于法起藥想,于聞法者起病人想,于如來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及于徒衆修習慈心。應斷恐他高勝嫉姤,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贊自功德、舉他過失,于法悭吝,顧著財物謂衣食等。應作是念:爲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其加行者,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于其清潔悅意處所坐于座已……次以舒顔,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而爲宣說。……

  于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者,如《毗奈耶經》雲:“未請不應說。”謂未啓請,不應爲說。雖其請白,亦應觀器。若知是器,縱未勸請,亦可爲說。……複次《毗奈耶經》雲:“立爲坐者不應說法,坐爲臥者不應說法,坐于底座爲坐高座不應說法,妙惡亦爾。在後行者爲前行者不應說法,在道側者爲道行者不應說法, 爲諸覆頭、抄衣、雙抄、抱肩、及抱項者不應說法。”(卷第一)

  2、應機說法

  說法應特別注意把握言教的時機,如《法苑珠林》說:“若聽者求說者過,不應爲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智, 並不應爲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菩薩清淨法故。若說尊重于法,聽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故《阿含經》偈雲:“聽者端心如 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爲說。”……《十誦律》雲:“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爲說:一、試問;二、無疑問;叁、不爲悔所犯故問; 四、不受語故問;五、诘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有好心,不具前意,爲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機,方便好心爲說。””(卷第二十四)

  《荀子•勸學》中也有相關的說明,如說:“問楛(惡劣、不正當)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 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3、一對一傳授

  一對一傳授是比較高效的教育方法,比大班課堂式的教育有更強的針對性。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師生之間的緊密配合,對于學生的要求比較高。例如五祖單獨爲六祖講授《金剛經》,結果六祖開悟,繼承了五祖的衣缽。適當的一對一傳授可深入發揮身教與言教的作用,彌補“大班授課”可能造成疏遠、浮泛的不足,能夠讓人才得到恰當、全面的培育。

  4、善巧譬喻

  教育者采用形象生動的譬喻,把高深抽象的道理轉化爲具體通俗的事理,往往能達到出奇製勝的教育效果。佛教特別倡導用譬喻來說法,如《大智度論》說: “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爲衆生說。”(卷第二十二)佛陀就是一位善巧的譬喻大師。例如《雜阿含經》記述了佛陀用耕田比喻修道,令不信佛法 之人轉而生信的故事: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耕田,爲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昙!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昙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昙若犁、若轭、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昙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爲我說耕田,令我知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信心爲種子,苦行爲時雨,智慧爲時轭,慚愧心爲轅,正念自守護,是則善禦者。包藏身口業,知食處內藏,真實爲真乘,樂住爲懈 息,精進爲廢荒,安隱而速進,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昙!極善耕田!瞿昙!”于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缽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 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

  譬喻在佛教教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總攝佛陀一切言教的十二分教中有一類就是譬喻。譬喻在佛教經典中比比皆是,例如:(1)說明諸法皆空的“般若 經十喻”:如幻喻、如焰喻、如水中月喻、如虛空喻、如響喻、如犍闼婆城喻、如夢喻、如影喻、如鏡中像喻、如化喻;(2)說…

《身教與言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