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为法。故曰:言行乃君子之枢机、治身之大本,动天 地,感鬼神,得不敬乎?”(卷第一)
然而,在现实教育中,身教和言教往往难以达到相互平衡的理想状态。如果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教育就会流于灌输、填鸭式的说教,受教者缺少实际的身心感受,难以深刻领悟言教的内涵,也就难以形成优秀的品德习惯。但如果完全取消传授知识的言教,则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例如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道德教育普遍采用“道德两难论法”、“价值澄清”等教育模式。教师在圆桌会议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只能引导学生讨论,不讲授任何现成的道德观念,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选择。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终于自尝苦果,社会上出现了新一代“道德文盲”的现象,很多学生不知道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完全依照个人主观的好恶感觉来进行是非取舍,只在乎个人感受,而不了解文化传统,甚至不少大学生连基督教“十诫”的内容都不知道[2]。于是80年代以后, 美国的教师们不得不又开始重新运用讲授善恶观念的传统教育方式。由此可见,完全取消传授知识的言教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3、言行一致
教育者应该言行统一,确保身教和言教前后一致,避免言过其实。《论语•里仁第四》中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
宪问第十四》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十住毗婆沙论》云:“说法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卷第七)“不增不损如所说行”即是说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大般涅槃经》说:“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卷第二十五)
教育者应该把教育别人的道理先实践于自身,然后再教育别人,这样才能真正地触动人心,发挥感召的力量。正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八十卷之第三十五卷)《出曜经》说:“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先自正己然后正人者,夫人修习,自守为上,昼则教诫,夜则经行,孜孜汲汲,终日匪懈,然后训诲众生安处大道。如佛契经所说:佛告均头,如人己自没在深泥,复欲权宜拔挽彼溺者,此事不然;犹人无戒,欲得教诫前人者,亦无此事。广说如契经。如器完具,所盛不漏,人神淡泊,堪受 深法,亦能教化一切众生,其闻法者莫不信乐。是故说曰: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也。”(卷第二十一)
如果身教和言教脱节,教育者的行为不能符合自己所讲的道理,甚至“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就会导致受教育者怀疑其言教的真实性,甚至还会丧失对真善美的信心和追求。这样的老师,可以称为“恶知识”。如《杂阿含经》说:“云何恶知识?现善友相者,内心实耻厌,口说我同心,造事不乐同,故知非善友。口说恩爱语,心不实相应,所作而不同,慧者应觉知。是名恶知识,现善知识相。”(卷第三十五)“恶知识”不能将他人引入正途,反而还可能助长社会中的不良风 气,误人害国,如《荀子•大略》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4、教学相长
身教和言教能否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还与教育者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精神有极大的关系。在我国,“教学相长”的教育传统由来已久,如《礼记•学记》中 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反省自身不足,谦虚学习,积极修身。这样,一方面能使教育者增长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品德、培养更强的能力,从而能更好 地教育他人。另一方面,教育者认错改过的态度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本身就是有力的身教,能熏染、带动受教者起而效学。否则,教育者即使说得再多、讲得再好,受教者不愿改过迁善,还是等于白说,教育的效果微弱,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教学相长的认识和态度,那么即使自己的知识不是非常广博,修为不是非常淳厚,能力不是非常高强,但只要能够尽心施教、诚恳学习,往往便能够赢得受教者一定程度的爱敬,这也会取得相当程度的教育效果。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教学相长中共同进步,其知识、德行和能力会得到不断丰富、完善和增强,教育的效果自然会越来越好。因此,教育者不要好为人师,相反应乐于教学相长,在教育他人 的历练中成长,即是在利他中成就自利,这可能比单向的学习更为有利。
在这方面,有一个发生在圣雄甘地身上的生动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拜见甘地,对他说:“我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不好,但没人能阻止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这种行为,请帮帮忙。”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可是,我们走了三天三夜才来到这里。”妈妈抗议道。甘地仍说:“你们下个月再来。”一个月后,母子俩再度出现。“甘地先生,请教育我儿子不要再吃糖了”妈妈恳求道。甘地看着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小男孩点点头,他妈妈就说:“为什么这句话您上个月不能说呢?”“因为上个月我也吃糖”,甘地说:“要劝诫别人,自己先要戒掉坏习惯。”
所以,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的教育,双方应该相互促进,携手进步,最终到达同样圆满的生命境界。正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复告文殊师利童子菩萨言:善男子!此大悲门即是一切菩萨之母。菩萨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三十二种不共事业,日夜勤修,速得圆满。云何名为三十二种不共事业?所谓菩萨若见一切愚痴重暗、长眠大夜无智众生,便以智慧先自觉察,复以智慧觉悟一切愚痴众生,是名菩萨第一不共事业;若见众生爱乐二乘,其心狭劣,菩萨便起广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萨第二不共事业;若见众生爱乐非法,纵恣三业,无善法欲,菩萨自住正法园苑,复令众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萨第三不共事业;若见众生邪命自活,矫诈贪求,先以自身住于正命,复令众生安住正命清净法中,是名菩萨第四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拨无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见,自住正见,复令众生安住无垢正见法中,是名菩萨第五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无知恶念、积集烦恼,自以智眼安心正念,复令众生住于正念,破无知暗,开智慧明,是名菩萨 第六不共事业;若见众生弃舍正法、住不正法,先自安住正法之中,复令众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萨第七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悭吝所覆,菩萨自身起无悭心,一切皆舍,复令众生勤修舍行,是为菩萨第八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毁犯净戒,于表、无表不能遵行,便以净戒庄严其身,复令众生坚持净戒,是名菩萨第九不共事业;若见 众生瞋恨炽然、蕴积诸恶,以慈忍力而自庄严,复令众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萨第十不共事业;若见众生身心懈怠、远离精进,自以精进甲冑严身,复令众生舍懈怠 心、勤勇不惰,是名菩萨第十一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散乱妄念,菩萨自住三摩呬多,寂静观察,亦令众生舍乱住定,是名菩萨第十二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恶慧无智, 便以智慧而自庄严,复令众生舍离恶慧,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是名菩萨第十三不共事业;若见众生非理作意、行于邪道,菩萨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亦令众生舍于 非理、安住正道,是名菩萨第十四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昏乱无知、烦恼所害,菩萨自住随念分别、种种分别、微细分别,一切境界远离烦恼,复令众生断除烦恼、住 正法中,是名菩萨第十五不共事业;若见众生身见、有见牢狱所系,而以智慧了达,自身不为见缚,复令众生远离身见、不计于有、住正智慧,是名菩萨第十六不共 事业;若见众生诸根纵荡、驰流境界、不能制伏,而自柔和,心无放逸,复令众生安住律仪、善守根门、三业调顺,是名菩萨第十七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无惭无愧、不知恩报、断灭善根,便以惭愧而自庄严,知恩知报,修诸善根,复为众生说法开示,令具惭愧、能知恩德、圆满善根,是名菩萨第十八不共事业;若见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随业漂溺,不能勉出,菩萨自现越渡瀑流,到于彼岸,复令众生断除恶业,越生死流,到涅槃岸,是名菩萨第十九不共事业;若见众生刚强难化,而以自身谦卑仁让,承顺师长,复令众生安住谦敬,是名菩萨第二十不共事业;若见众生心怀嫉妒,于修善者多生障碍,便以善根自严其身,复令众生舍离猜忌障碍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萨第二十一不共事业;若见众生贫穷困苦,复无法财,菩萨示有资生无量,具七圣财,复令众生无所乏少,住圣财中,是名菩萨第二十二不共事业;若见众生长婴病苦、四大毒蛇互相违反伤害身心,菩萨即以无病功德而自庄严,复置众生无诸病恼安乐法中,是名菩萨第二十三不共事业;若见众生愚痴无智、远智光明,菩萨便以智慧光明自严其身,复令众生安住无痴智慧法中,是名菩萨第二十四不共事业;若见众生乐著三界秽恶深坑、轮迴五道,菩萨巧能自出三 界,复以善巧出三界道运诸众生,是名菩萨第二十五不共事业;若见众生违背正道、行于邪径,自安正法,复令众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萨第二十…
《身教与言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