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爲法。故曰:言行乃君子之樞機、治身之大本,動天 地,感鬼神,得不敬乎?”(卷第一)
然而,在現實教育中,身教和言教往往難以達到相互平衡的理想狀態。如果只有言教而沒有身教,教育就會流于灌輸、填鴨式的說教,受教者缺少實際的身心感受,難以深刻領悟言教的內涵,也就難以形成優秀的品德習慣。但如果完全取消傳授知識的言教,則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例如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道德教育普遍采用“道德兩難論法”、“價值澄清”等教育模式。教師在圓桌會議上與學生是平等的,只能引導學生討論,不講授任何現成的道德觀念,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選擇。但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終于自嘗苦果,社會上出現了新一代“道德文盲”的現象,很多學生不知道最基本的是非判斷標准,完全依照個人主觀的好惡感覺來進行是非取舍,只在乎個人感受,而不了解文化傳統,甚至不少大學生連基督教“十誡”的內容都不知道[2]。于是80年代以後, 美國的教師們不得不又開始重新運用講授善惡觀念的傳統教育方式。由此可見,完全取消傳授知識的言教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3、言行一致
教育者應該言行統一,確保身教和言教前後一致,避免言過其實。《論語•裏仁第四》中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
憲問第十四》說: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十住毗婆沙論》雲:“說法者應行四法。何等爲四?一者,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叁者,得禅定慧,于諸經法隨順無诤。四者,不增不損如所說行。”(卷第七)“不增不損如所說行”即是說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大般涅槃經》說:“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雲何名爲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爲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複以是義名善知識。”(卷第二十五)
教育者應該把教育別人的道理先實踐于自身,然後再教育別人,這樣才能真正地觸動人心,發揮感召的力量。正如《華嚴經》說:“一切衆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八十卷之第叁十五卷)《出曜經》說:“先自正己,然後正人;夫自正者,乃謂爲上。先自正己然後正人者,夫人修習,自守爲上,晝則教誡,夜則經行,孜孜汲汲,終日匪懈,然後訓誨衆生安處大道。如佛契經所說:佛告均頭,如人己自沒在深泥,複欲權宜拔挽彼溺者,此事不然;猶人無戒,欲得教誡前人者,亦無此事。廣說如契經。如器完具,所盛不漏,人神淡泊,堪受 深法,亦能教化一切衆生,其聞法者莫不信樂。是故說曰:先自正己,然後正人;夫自正者,乃謂爲上也。”(卷第二十一)
如果身教和言教脫節,教育者的行爲不能符合自己所講的道理,甚至“嘴上說一套,背後做一套”,就會導致受教育者懷疑其言教的真實性,甚至還會喪失對真善美的信心和追求。這樣的老師,可以稱爲“惡知識”。如《雜阿含經》說:“雲何惡知識?現善友相者,內心實恥厭,口說我同心,造事不樂同,故知非善友。口說恩愛語,心不實相應,所作而不同,慧者應覺知。是名惡知識,現善知識相。”(卷第叁十五)“惡知識”不能將他人引入正途,反而還可能助長社會中的不良風 氣,誤人害國,如《荀子•大略》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4、教學相長
身教和言教能否取得明顯的教育效果,還與教育者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精神有極大的關系。在我國,“教學相長”的教育傳統由來已久,如《禮記•學記》中 說:“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教育者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反省自身不足,謙虛學習,積極修身。這樣,一方面能使教育者增長更多的知識、提升自身的品德、培養更強的能力,從而能更好 地教育他人。另一方面,教育者認錯改過的態度和謙虛好學的精神本身就是有力的身教,能熏染、帶動受教者起而效學。否則,教育者即使說得再多、講得再好,受教者不願改過遷善,還是等于白說,教育的效果微弱,甚至還會適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教學相長的認識和態度,那麼即使自己的知識不是非常廣博,修爲不是非常淳厚,能力不是非常高強,但只要能夠盡心施教、誠懇學習,往往便能夠贏得受教者一定程度的愛敬,這也會取得相當程度的教育效果。而且教育者與受教者在教學相長中共同進步,其知識、德行和能力會得到不斷豐富、完善和增強,教育的效果自然會越來越好。因此,教育者不要好爲人師,相反應樂于教學相長,在教育他人 的曆練中成長,即是在利他中成就自利,這可能比單向的學習更爲有利。
在這方面,有一個發生在聖雄甘地身上的生動例子。一位母親帶著小兒子拜見甘地,對他說:“我兒子非常喜歡吃糖,醫生說這樣對他不好,但沒人能阻止他。我兒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製止他這種行爲,請幫幫忙。”甘地對這位母親說:“你們下個月再來。”“可是,我們走了叁天叁夜才來到這裏。”媽媽抗議道。甘地仍說:“你們下個月再來。”一個月後,母子倆再度出現。“甘地先生,請教育我兒子不要再吃糖了”媽媽懇求道。甘地看著那個小男孩說:“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小男孩點點頭,他媽媽就說:“爲什麼這句話您上個月不能說呢?”“因爲上個月我也吃糖”,甘地說:“要勸誡別人,自己先要戒掉壞習慣。”
所以,教育本質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的教育,雙方應該相互促進,攜手進步,最終到達同樣圓滿的生命境界。正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爾時世尊複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言:善男子!此大悲門即是一切菩薩之母。菩薩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叁十二種不共事業,日夜勤修,速得圓滿。雲何名爲叁十二種不共事業?所謂菩薩若見一切愚癡重暗、長眠大夜無智衆生,便以智慧先自覺察,複以智慧覺悟一切愚癡衆生,是名菩薩第一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愛樂二乘,其心狹劣,菩薩便起廣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薩第二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愛樂非法,縱恣叁業,無善法欲,菩薩自住正法園苑,複令衆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邪命自活,矯詐貪求,先以自身住于正命,複令衆生安住正命清淨法中,是名菩薩第四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撥無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見,自住正見,複令衆生安住無垢正見法中,是名菩薩第五不共事業;若見衆生無知惡念、積集煩惱,自以智眼安心正念,複令衆生住于正念,破無知暗,開智慧明,是名菩薩 第六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棄舍正法、住不正法,先自安住正法之中,複令衆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薩第七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悭吝所覆,菩薩自身起無悭心,一切皆舍,複令衆生勤修舍行,是爲菩薩第八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毀犯淨戒,于表、無表不能遵行,便以淨戒莊嚴其身,複令衆生堅持淨戒,是名菩薩第九不共事業;若見 衆生瞋恨熾然、蘊積諸惡,以慈忍力而自莊嚴,複令衆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薩第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身心懈怠、遠離精進,自以精進甲冑嚴身,複令衆生舍懈怠 心、勤勇不惰,是名菩薩第十一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散亂妄念,菩薩自住叁摩呬多,寂靜觀察,亦令衆生舍亂住定,是名菩薩第十二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惡慧無智, 便以智慧而自莊嚴,複令衆生舍離惡慧,具足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第十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非理作意、行于邪道,菩薩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亦令衆生舍于 非理、安住正道,是名菩薩第十四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昏亂無知、煩惱所害,菩薩自住隨念分別、種種分別、微細分別,一切境界遠離煩惱,複令衆生斷除煩惱、住 正法中,是名菩薩第十五不共事業;若見衆生身見、有見牢獄所系,而以智慧了達,自身不爲見縛,複令衆生遠離身見、不計于有、住正智慧,是名菩薩第十六不共 事業;若見衆生諸根縱蕩、馳流境界、不能製伏,而自柔和,心無放逸,複令衆生安住律儀、善守根門、叁業調順,是名菩薩第十七不共事業;若見衆生無慚無愧、不知恩報、斷滅善根,便以慚愧而自莊嚴,知恩知報,修諸善根,複爲衆生說法開示,令具慚愧、能知恩德、圓滿善根,是名菩薩第十八不共事業;若見衆生爲大瀑水波浪所沒,隨業漂溺,不能勉出,菩薩自現越渡瀑流,到于彼岸,複令衆生斷除惡業,越生死流,到涅槃岸,是名菩薩第十九不共事業;若見衆生剛強難化,而以自身謙卑仁讓,承順師長,複令衆生安住謙敬,是名菩薩第二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心懷嫉妒,于修善者多生障礙,便以善根自嚴其身,複令衆生舍離猜忌障礙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二十一不共事業;若見衆生貧窮困苦,複無法財,菩薩示有資生無量,具七聖財,複令衆生無所乏少,住聖財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二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長嬰病苦、四大毒蛇互相違反傷害身心,菩薩即以無病功德而自莊嚴,複置衆生無諸病惱安樂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叁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愚癡無智、遠智光明,菩薩便以智慧光明自嚴其身,複令衆生安住無癡智慧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四不共事業;若見衆生樂著叁界穢惡深坑、輪迴五道,菩薩巧能自出叁 界,複以善巧出叁界道運諸衆生,是名菩薩第二十五不共事業;若見衆生違背正道、行于邪徑,自安正法,複令衆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
《身教與言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