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教与言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三、身教与言教的根本:教师素质

  身教与言教在教师身上常有着迫切的要求和生动的体现。韩愈《师说》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角色和作为,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文明建立之初,巴比伦的文士、古埃及的书吏、古印度的古儒、希伯来的拉比、古希腊的智者、中国汉朝的博士等一批专业教师的出现,一直走到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教师以其自身的身教和言教,树立起了知识与道德的典范,他们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者。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在古代,把“师”和天、地、君、亲并列为五伦,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向导和榜样,教育在学生身上延续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道德、理想、信念和做人的准则。《荀子•修身》说:“夫师,以身 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佛教认为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需要个人自己努力,同时也非常需要依靠善知识,如《杂阿含经》说:“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所以者何?纯一满静,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卷第二十七)

  教师作为美德传播的载体,其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败。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可能靠几门课的课堂传授就能够完成,再好的理论也要靠基层教师活生生的言行来落实。如果教师的言行不足以为人师表,学生就不可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礼记•学记》)

  要做好道德教育,首先,教育者应该是道德修养路上的过来人,既要有正确的见解,并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他人走上正确的道路,否则就会变成“一盲引众盲”。其次,教育者要对受教者有深厚的爱心,能诲人不倦,并且还要懂得教育的方法。佛教里,善知识摄受弟子靠的是慈悲、正见、善巧和精进。如《瑜伽师地论》说:“心善稠密,为性哀愍,最初于彼乐为利益、乐为安乐。又即于此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有颠倒,离颠倒见。又即于此利益安乐有大势力方便善巧,能令积集,能令引发。又即于此利益安乐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当知由此四因缘故,摄一切种总略圆满善知识性。”(卷第二十五)

  在身教方面,教师要具有示范表率的精神。如佛陀已经功德圆满,但仍然做出勤修功德的表率以教育弟子。《大智度论》上有一个佛陀为盲比丘纴针的故事: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 手缝衣,时针纴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纴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纴针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恩、功德果报、功德力,令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伎家百岁老翁而 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岁,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卷第十)

  在言教方面,教师只有具备智慧和正见,方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如《大法炬陀罗尼经》说:“先当自净身、口、意业,发誓精进,善学法义,常多思惟,成就智慧,然后教他,令生欢喜,增长善法。若不如是,不能令他于彼义中分别解说。应如是住、如是念、如是学,何以故?若无智慧,即非善学,尚不自知,况能教他?”(卷第五)所以,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慈悲心,而没有具量的智慧,也不能真正教好学生。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说:“乃往过世阿僧祇劫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尔时有大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作如是念:“我今山中修行慈心无所利益。不但慈心能灭众生无量劫中所集烦 恼,非此慈心能起正见。”复作是念:“因于何事能起正见?”作是念言:“有二因缘能起正见,谓从他闻、闻已正思。以是二法能生正见。”是时便生求多闻心:“当从何处得闻善说,为法因缘集法相应?””(卷第二)

  四、身教与言教的保障: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保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就难以达成良好的效果。由于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教育失败的例子在现实中可谓比比皆是。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不宜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严格乃至严厉的同时还应有温和、平易的一面,正如《论语•述而第七》所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子张第十九》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又如《坛经》记载,慧能大师讲法时把听众尊称为“善知识”,每起讲一层意思,都要称呼一声善知识,不以大师自居,态度十分谦逊。《长阿含•善生经》说:“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卷第十一)

  其次,教师要尽量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世界,这样才容易与学生和谐相处,教育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礼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华严经》说:“云何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而化众生?此菩萨知诸众生所宜方便,知诸众生种种因缘,知诸众生心心所念。知心念已,教对治法。”(六十卷之卷第十)《大智度论》说:“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卷第六)

  第三,教师不应随意批评学生,特别是教师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可以以此来与学生共勉,但不能纯粹来要求学生。《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若诸法师欲行呵责调伏事者,应先自除欲、瞋、痴、慢,然后教诃,令他除断。若自不断令他除者,无有是处。是故法师要先自行,然后正人。不应先取他人之过,自亏己德。何以故?毘舍佉!一切众生欲缚深厚,贪境现时,不顾自身。若舍方便,先行呵责,唯增瞋垢,如火烧薪。瞋恚盛时,痴更增长,三毒烦恼一时俱作。而诸众生三毒盛发,不闻外言,不忆己事,善法、恶法一切不知,假或暂闻,不能纳受。”(卷第六)

  第四,当教师自己的尊严受到学生挑战时,应该修习忍辱,以平等心冷静对待。如《法苑珠林》说:“于恶音问难,当行忍辱。”(卷第二十三)《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名为善能堪忍?谓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为性堪忍,能有容纳,如是名为善能堪忍。”(卷第二十五)教师绝不能意气用事,否则,其结果只可能是 导致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乃至对抗。

  五、身教与言教的原则

  1、因材施教

  众生根性千差万别,入道深浅、烦恼轻重等各不相同,所以教育者应该根据受教者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礼记•学记》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吟读书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 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大般涅槃经》云:“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 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有风病者,授之苏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瘥),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瞋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卷 第二十五)《大智度论》说:“是法施应观众生心性、烦恼多少、智慧利钝,应随所利益而为说法,譬如随病服药则有益。有淫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痴重,有两两杂、三三杂。淫重者,为说不净观;瞋重者,为说慈心;痴重者,为说深因缘;两杂者,说两观;三杂者,说三观。若人不知病相,错投药者,病则为增。若著众生相者,为说但有五众(色、受、想、行、识),此中无我;若言无众生相者,即为说五众相续有,不令堕断灭故。求富乐者,为说布施;欲生天者,为说持戒;人中多所贫乏者,为说天上事;恼患居家者,为说出家法;著钱财居家者,为说在家五戒法;若不乐世间,为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卷第二十二)

  2、综合运用

  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发挥着教育的作用,所以身教和言教缺一不可。《礼记

  杂记》说:“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禅林 宝训》中说:“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之未 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发言有类,立行有礼,遂能言不集祸、行不招辱,言则为经,行…

《身教与言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