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教與言教▪P2

  ..續本文上一頁:“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叁、身教與言教的根本:教師素質

  身教與言教在教師身上常有著迫切的要求和生動的體現。韓愈《師說》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被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以說沒有教師的角色和作爲,就沒有今天的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文明建立之初,巴比倫的文士、古埃及的書吏、古印度的古儒、希伯來的拉比、古希臘的智者、中國漢朝的博士等一批專業教師的出現,一直走到21世紀全球化的今天,教師以其自身的身教和言教,樹立起了知識與道德的典範,他們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承者。我國素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在古代,把“師”和天、地、君、親並列爲五倫,有“一日爲師,終生爲父”的說法。

  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向導和榜樣,教育在學生身上延續的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道德、理想、信念和做人的准則。《荀子•修身》說:“夫師,以身 爲正儀而貴自安者也。”佛教認爲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需要個人自己努力,同時也非常需要依靠善知識,如《雜阿含經》說:“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靜,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卷第二十七)

  教師作爲美德傳播的載體,其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敗。道德素質的提高不可能靠幾門課的課堂傳授就能夠完成,再好的理論也要靠基層教師活生生的言行來落實。如果教師的言行不足以爲人師表,學生就不可能“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禮記•學記》)

  要做好道德教育,首先,教育者應該是道德修養路上的過來人,既要有正確的見解,並要積累豐富的經驗。這樣才能保證教育他人走上正確的道路,否則就會變成“一盲引衆盲”。其次,教育者要對受教者有深厚的愛心,能誨人不倦,並且還要懂得教育的方法。佛教裏,善知識攝受弟子靠的是慈悲、正見、善巧和精進。如《瑜伽師地論》說:“心善稠密,爲性哀愍,最初于彼樂爲利益、樂爲安樂。又即于此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有顛倒,離顛倒見。又即于此利益安樂有大勢力方便善巧,能令積集,能令引發。又即于此利益安樂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爲性好樂發勤精進。當知由此四因緣故,攝一切種總略圓滿善知識性。”(卷第二十五)

  在身教方面,教師要具有示範表率的精神。如佛陀已經功德圓滿,但仍然做出勤修功德的表率以教育弟子。《大智度論》上有一個佛陀爲盲比丘纴針的故事:

  問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養?答曰:佛從無量阿僧祇劫中,修諸功德,常行諸善,不但求報,敬功德故而作供養。如佛在時,有一盲比丘,眼無所見而以 手縫衣,時針纴脫,便言:“誰愛福德?爲我纴針!”是時,佛到其所,語比丘:“我是愛福德人,爲汝纴針來!”是比丘識佛聲,疾起著衣禮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滿,雲何言愛福德?”佛報言:“我雖功德已滿,我深知功德恩、功德果報、功德力,令我于一切衆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愛。”佛爲此比丘贊功德已,次爲隨意說法,是比丘得法眼淨,肉眼更明。複次,佛雖功德已滿,更無所須,爲教化弟子故,語之言:“我尚作功德,汝雲何不作?”如伎家百歲老翁而 舞,有人呵之言:“老翁年已百歲,何用是舞?”翁答:“我不須舞,但欲教子孫故耳。”佛亦如是,功德雖滿,爲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養。(卷第十)

  在言教方面,教師只有具備智慧和正見,方能使學生明辨是非,引導其走向正確的方向。如《大法炬陀羅尼經》說:“先當自淨身、口、意業,發誓精進,善學法義,常多思惟,成就智慧,然後教他,令生歡喜,增長善法。若不如是,不能令他于彼義中分別解說。應如是住、如是念、如是學,何以故?若無智慧,即非善學,尚不自知,況能教他?”(卷第五)所以,教師只有對學生的慈悲心,而沒有具量的智慧,也不能真正教好學生。如《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說:“乃往過世阿僧祇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爾時有大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作如是念:“我今山中修行慈心無所利益。不但慈心能滅衆生無量劫中所集煩 惱,非此慈心能起正見。”複作是念:“因于何事能起正見?”作是念言:“有二因緣能起正見,謂從他聞、聞已正思。以是二法能生正見。”是時便生求多聞心:“當從何處得聞善說,爲法因緣集法相應?””(卷第二)

  四、身教與言教的保障: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基本保障。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就難以達成良好的效果。由于師生關系緊張而導致教育失敗的例子在現實中可謂比比皆是。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不宜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學生。雖然說嚴師出高徒,但嚴格乃至嚴厲的同時還應有溫和、平易的一面,正如《論語•述而第七》所說:“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子張第十九》說:“望之俨然,即之也溫。”又如《壇經》記載,慧能大師講法時把聽衆尊稱爲“善知識”,每起講一層意思,都要稱呼一聲善知識,不以大師自居,態度十分謙遜。《長阿含•善生經》說:“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卷第十一)

  其次,教師要盡量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世界,這樣才容易與學生和諧相處,教育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禮記•學記》中說:“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華嚴經》說:“雲何菩薩摩诃薩隨其所應而化衆生?此菩薩知諸衆生所宜方便,知諸衆生種種因緣,知諸衆生心心所念。知心念已,教對治法。”(六十卷之卷第十)《大智度論》說:“菩薩悉知衆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卷第六)

  第叁,教師不應隨意批評學生,特別是教師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可以以此來與學生共勉,但不能純粹來要求學生。《大法炬陀羅尼經》說:“若諸法師欲行呵責調伏事者,應先自除欲、瞋、癡、慢,然後教诃,令他除斷。若自不斷令他除者,無有是處。是故法師要先自行,然後正人。不應先取他人之過,自虧己德。何以故?毘舍佉!一切衆生欲縛深厚,貪境現時,不顧自身。若舍方便,先行呵責,唯增瞋垢,如火燒薪。瞋恚盛時,癡更增長,叁毒煩惱一時俱作。而諸衆生叁毒盛發,不聞外言,不憶己事,善法、惡法一切不知,假或暫聞,不能納受。”(卷第六)

  第四,當教師自己的尊嚴受到學生挑戰時,應該修習忍辱,以平等心冷靜對待。如《法苑珠林》說:“于惡音問難,當行忍辱。”(卷第二十叁)《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善能堪忍?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爲所依趣,終不于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舍。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于彼思爲義利。……爲性堪忍,能有容納,如是名爲善能堪忍。”(卷第二十五)教師絕不能意氣用事,否則,其結果只可能是 導致師生之間的情緒對立乃至對抗。

  五、身教與言教的原則

  1、因材施教

  衆生根性千差萬別,入道深淺、煩惱輕重等各不相同,所以教育者應該根據受教者的不同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禮記•學記》說:“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吟讀書簡),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隱其 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大般涅槃經》雲:“佛及菩薩爲大醫,故名善知識。何以故?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譬如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相有 叁種,何等爲叁?謂風、熱、水。有風病者,授之蘇油;熱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湯。以知病根,授藥得差(瘥),故名良醫。佛及菩薩亦複如是,知諸凡夫病有叁種:一者貪欲,二者瞋恚,叁者愚癡。貪欲病者,教觀骨相;瞋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卷 第二十五)《大智度論》說:“是法施應觀衆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爲說法,譬如隨病服藥則有益。有淫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癡重,有兩兩雜、叁叁雜。淫重者,爲說不淨觀;瞋重者,爲說慈心;癡重者,爲說深因緣;兩雜者,說兩觀;叁雜者,說叁觀。若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爲增。若著衆生相者,爲說但有五衆(色、受、想、行、識),此中無我;若言無衆生相者,即爲說五衆相續有,不令墮斷滅故。求富樂者,爲說布施;欲生天者,爲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爲說天上事;惱患居家者,爲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爲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爲說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卷第二十二)

  2、綜合運用

  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發揮著教育的作用,所以身教和言教缺一不可。《禮記

  雜記》說:“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禅林 寶訓》中說:“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于是先哲謹于言,擇于行。發言非苟顯其理,將啓學者之未 悟;立行非獨善其身,將訓學者之未成。所以發言有類,立行有禮,遂能言不集禍、行不招辱,言則爲經,行…

《身教與言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