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P3

  ..續本文上一頁導致我們流轉生死的重大原因。如《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說:“由食生貪欲,貪令心迷醉,迷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卷第四)《雜阿含經》說:“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于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卷第十五)智旭大師在《楞伽經義疏》中說:“飲食爲生死增上勝緣,故不宜貪嗜也。”(卷第四)《毗尼作持續釋》說:“生死助緣,無如飲食。”(卷第四)

  另外,飲食是惡法産生的重要助緣。如《法集要頌經•利養品》說:“其于諸飲食,依于他人得,而有惡法生,由利養憎嫉。自利多結怨,徒服叁法衣,但望美飲食,不奉諸佛教。當知是過失,利養爲大怖,少智不審慮,苾刍應釋心。”(卷第二)《成實論•食厭想品》說:“一切苦生皆由貪食,亦以食故助發淫欲,于欲界中所有諸苦,皆因飲食淫欲故生。……貪著飲食故生淫欲,從淫欲故生余煩惱,從余煩惱造不善業,從不善業增叁惡趣、損天人衆。是故一切衰惱皆由貪食。”(卷第十四)

  貪著飲食還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甚至引發國家之間的戰爭。如《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于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謂諸世間爲食因緣多起鬥诤,父子、母女、兄弟、朋友尚爲飲食互相非毀,況非親裏爲食因緣而不展轉更相鬥訟?所謂大族諸婆羅門、刹帝利種、長者居士,爲食因緣疊興違诤,以其手、足、塊、刀、杖等互相加害,是名于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雲何于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謂諸國王刹帝利種位登灌頂,亦于自國王都聚落不住喜足,俱師兵戈互相征討,吹以貝角,扣擊鍾鼓,揮刀槃槊,放箭攢矛,車馬象步交橫馳亂,種種戈仗傷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複有所余如是等類,是名于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卷第二十叁)

  《大智度論》講述了一個貪著飲食美味而受害的故事:

  一國王名月分。王有太子,愛著美味,王守園者日送好果。園中有一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養其子。衆子爭之,一果墮地,守園人晨朝見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見之便索,王愛其子,即以與之。太子食果,得其氣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守園人言:“此果無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也。”太子啼哭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之!”園人至得果處,見有鳥巢,知鳥銜來,翳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得果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著味如是,有失身之苦。(卷第十七)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對美味可口的飲食生起貪心,這是由于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使然,現前不能自在,將來多受苦惱,因此我們對于飲食應該知量、知足,先從總體上克製過分的貪欲,進而在隨衆過堂的集體修行氛圍中緣念佛法,防心離過,消減貪心。《諸法集要頌經•相應品》說:“于食知止足,有信執精進,不恣于欲意,如風吹泰山。”(卷第叁)《諸法集要經•生天品》說:“隨所得飲食,精妙或粗粝,心不生欣厭,是人生彼天。”(卷第十)《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于食知量?謂如有一由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爲倡蕩,不爲憍逸,不爲飾好,不爲端嚴。”(卷第二十叁)《月燈叁昧經》說:“愚者貪嗜食,不能知節量……得上妙甘膳,不應于其法,反爲食所害,如象食泥藕。種種上味馔,智者雖食之,根寂靜無貪,如法簡擇餐。”(卷第二)

  第四觀是“正事良藥,爲療形枯”。應當把飲食當做長養色身的藥物,治療形體枯瘦之病和日日發作的饑餓之病,而不是作爲美好的享樂。如《華嚴經》說:“于所食中,亦不貪嗜,但念于身,作除病想,乃至爲令身得安住。”(四十卷之第叁十叁卷)元代《禅林備用清規》說:“人身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一大不調,則生百一種病。四百四病客病,饑渴爲主病,須假飲食爲之療治”(卷第十)《佛說梵摩難國王經》中說:“比丘有四事,受人施飲食美味、衣服善惡,不得有逆:一者、欲福布施家;二者、不欲逆施者意;叁者、或年老或身體有病;四者、恐人行道勤苦。夫欲食美,當存念重戒,一切衆生皆我親屬,但展轉久遠,各更生死,不識其本耳,譬如人身體,有瘡及病者,服藥趣令其愈,不得貪著。”《行事鈔》說:“爲除故病——饑渴不治,交廢道業;不生新病——食飲減約,宿食消滅。又以二事爲譬:初如油膏車,但得轉載,焉問油之美惡?二、欲度險道,有子既死,饑窮餓急,便食子肉,必無貪味。”(卷下)

  第五觀是“爲成道業,應受此食”。不吃飯的肉體苦行不代表真修行,真正修行的著力點是在對內心煩惱的明察和超越。一般人不吃飯則不能持久深廣修行,所以佛教反對絕食。如《成實論•食厭想品》說:“有諸外道行斷食法。是故佛言:此食不以斷故得離,當思而食。若但斷食,煩惱不盡,則唐死無益。是故佛說“于此食中應生厭離想”,則無上過。”(卷第十四)《瑜伽師地論》說:“雲何名爲無艱難存養?謂受如是所有飲食,令無饑羸,無有困苦及以重病;或以正法追求飲食,不以非法;既獲得已,不染不愛,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如是受用,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叁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爲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名爲無艱難存養。……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汙。”(卷第二十叁)

  受用飲食是爲了修道,不應只是爲了養身體而養身體。如《大智度論•兩不和合品》中說:“(飲食)爲行道故,不爲益身,如養馬、養豬。”(卷第六十八)《行事鈔》說:“爲相續壽命,假此報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爲修戒定慧,伏滅煩惱故。《持世》雲:若不除我倒,此是外道,不聽受人一杯之水。《佛藏》亦爾。必厭我倒,于衲衣粗食不應生著。”(卷下)

  特別是應策發利他的菩提心而受用飲食。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時當作是念:爲利他故受用此等。”(卷第十)《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說:“受飲食時,不令太少,以自虛羸,妨修善業;亦不過多,令身困重,增長睡眠;因此食故,能勤精進,疾得善法。菩薩爲欲圓滿一切菩提分法諸善根故,又應遠離取和合相,離是相已,離于我執,成就無我,乃至自身內外血肉、一切財物,不生吝惜,能與衆生共所受用。”(四十卷之第叁十叁卷)

  元照律師將“五觀”總攝爲叁,即觀食、觀身、觀心,策勉我們用心觀照,即如《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說:“境雖有五,總束爲叁,初即觀食,二是觀身,叁並觀心,從疏至親。觀法次第,凡臨供施,曆觀此五,妄情暫伏,可用進口。不然縱毒,即是穢因,殃墜叁塗,終因一食。可不慎哉?!”(卷下)

  “食存五觀”在曆史上也對儒家文化産生了影響。宋代名士黃庭堅就完全仿照佛門的“食存五觀”,撰寫了一篇《士大夫食時五觀》。

  除了“五觀”,看到這些菜肴,能夠想起依報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有些菜是綠色的、有機的,說明生長環境好,有些菜可能裏面化肥、農藥含量比較大,對健康有損害,這也是我們整個環境受破壞的表現和因緣。我們怎麼來帶動大家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乃至改善環境?這些方面我們都是能夠用心的。

  另外,我們在用齋前一般都要念誦供養的文詞,供養諸佛菩薩,布施六道衆生。這樣用心去做,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法苑珠林》說:“若初得食時,先獻叁寶,後施四生。”(卷第四十二)《華嚴經》說:“此菩薩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衆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于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衆生普得充飽。”爲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複作是念:“我于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衆生,願我于身永斷貪著。””(八十卷之第二十一卷)《大乘集菩薩學論•護身品》說:“乃至欲食如是作意:此身中蟲有八萬戶,共得此食,皆得安隱。我今以食攝受諸蟲,我得菩提,複以法化。”(卷第八)

  在每天吃飯之前都進行供養,是一種很好的積集福慧資糧的方法。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說:“恒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衆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卷第四)

  吃飯的時候還可以策發大願。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說:“若得美食,當願衆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得不美食,當願衆生莫不獲得諸叁昧味。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得粗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若飯食時,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若受味時,當願衆生得佛上味,甘露滿足。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卷第十四)《法苑珠林》說:“正下食時,複須作念:初下一匙飯時,願斷一切惡盡;下第二匙時,願修一切善滿;下第叁匙時,所修善根回施衆生普共成佛。若不能口口作念,臨欲食時總作一念亦得。”(卷第四十二)

  我們在了解了隨衆過堂的價值意義和用心方法之後,要真實信解過堂用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日日面對,不應輕忽,需要恒長地修習,從中也可以檢驗自己的修行水平。只要日日善用其心,我們對佛法就能夠有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內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有力量,正念正知,法喜充滿,于自利利他的菩提道更有信心、更有能力。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身教與言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