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根比丘得食时,口口作念。得衣时,著著作念。若入房时,入入作念。若钝根者,初得衣、食、房舍,总作一念。……明观法,然衣、食、房、药四事供养,能施舍悭,受施除贪,此则能所俱净,生福广利。若彼此随情、纵逸任性者,则俱堕负,圣贤同非。故《涅槃》云:或令施主果报减少,或复无报等。虽利养等同,发有希数。食为大患,时须进口,过兴既数,整法亦难。若不策其心府、改其节操者,多陷迷醉矣!夫沙门之异俗,由立行有坚贞。同鄙世之昏闷,余行亦可知矣!故《成论》云:现见在臭屎中生、不在磐石中者,由贪味香故也。今故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卷下)
“食存五观”的第一观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观察、思考、思惟,食物来之不易,有多少人为我们辛苦付出。如《出曜经•利养品》中说:“彼修行人意常观食:食从何来?为从何去?一一分别由食成果。”(卷第十五)《大智度论•序品》中说:“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卷第二十三)《缁门警训》说:“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功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卷第四)
《缁门警训》有一首《仰山饭》写道:“仰山饭,仰山饭,粒粒如珠似银烂。食者须知来处难,略为诸人试拈看。东皋西畴春早时,耕夫饷妇寒且饥,土膏脉起农事动,牛领生疮犹挽犁。夏苗欲秀未成实,无雨四天惟烈日,背枯面裂汗流胸,耘耨只愁稂莠出。秋深稻熟如黄云,昼获夜舂甘苦辛,里胥催督王租急,官债私逋皆及身。官债未偿被鞭扑,私债未偿卖田屋,父母妻儿饱几曾,家家留米羞斋粥。住持老僧沿门求,丐士缘化圭撮收,手胼足胝不敢惮,栉风沐雨何曾休。五更云堂门尚闭,普供厨中人早起,惟忧清众粥饭迟,日日朝朝悉如是。米沈满地凝如脂,去粗存精运柴炊,沸汤烟焰甑釜热,执务舍力良劳疲。长板声终木鱼吼,端坐禅床捧盂受,细论变生造熟功,却恐阇黎难下口。不从香积世界来,又非鬼神供尔斋,一匙一杓至一钵,皆是求福檀信财。”(卷第六)
像大寮(厨房)的同修,做饭做菜的过程当中非常认真负责,做得很好,也是有恩于我们。每顿饭都是因缘所生的,背后有很多人的用心和付出,我们一定要心存感恩,感谢众人之恩。进一步还应感念父母恩、国家恩、三宝恩。因为身体来自父母,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来自国家的卫护和管理,我们的善根福德以及现在的生活、学修条件源自三宝。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卷第二)
知恩、念恩,还应报恩。怎么报恩呢?发起成佛利生的大乘心,是最好的报恩。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说:“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又说:“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是四恩甚为难报,当修何行而报是恩?”佛告诸长者言:“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无量贫穷众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前二布施未名报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以真实法施一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卷第二)
《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说:“彼时众人俱发声言:我今以何报菩萨恩?尔时空中有声告曰:诸人当知:善顺菩萨不可以于花香饮食为报恩者,唯当速发菩提心耳!”(卷第九十五)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说:“舍利弗!菩萨之恩,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不能报。舍利弗!若善男子、若善女人,发起如来一切智心,则能报恩。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切众生之所受用。……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报无上一切恩者,彼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欲报过去如来恩者,唯应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欲报未来如来恩者,亦惟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欲报今时十方世界诸佛世尊现在、现命、现住如来无上恩者,亦唯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此,用斋时应观察、思维饮食因缘,知恩、念恩,想着报恩,尤其应该策勉菩提之心。
第二观是“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缁门警训》说:““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者,德行全,可以应供;德行缺,则不可应供。”(卷第四)《毗尼母经》说:“若比丘不坐禅、不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施,为施所堕。若有三业,受施无过。”(卷第二)《缁门警训》说:“进食如进毒,受施如受箭,币厚言甘,道人所畏。尔灼然与道相应,万两黄金亦消得。”(卷第七)《缁门警训》又说:“况端拱无为,安闲不役,徐行金地,高坐华堂,足不履泥,手不弹水,身上衣而口中食,岂易消乎?”(卷第二)
《五灯会元》记载了一个公案,讲的是未明道眼而虚受信施的果报:“祖(提婆菩萨)既得法,后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卷第一)
对出家人来说,于清净和合僧团中随众,修习四念处、八正道等解脱道乃至证得圣果,则能报众生信施之恩。如《佛说一切法高王经》说:“尔时世尊月十五日,于布萨时在露地坐,诸比丘众之所围绕供养恭敬。彼时复有一异比丘,初始出家,即日受戒,诣世尊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右绕三匝,绕三匝已,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新出家,朝日受戒,唯愿教我:我于僧中云何而食?僧中食已,云何可消?既食食已,云何消施?又善男子信何义故舍家出家得彼饶益?”彼异比丘,即以偈颂问如来曰:“我既新出家,朝日始受戒,唯愿为我说,云何消僧食?何义故舍家,出家入佛法?唯愿说胜义,云何消他施?”如是问已,如来即答彼比丘言:“比丘当知,若比丘成就三法,应食僧食,食已消施,彼善男子信何义故舍家出家得彼饶益。何等为三?比丘当知,谓入众僧、作众僧业、僧利相应。比丘当知,比丘成就此三法者,应食僧食,食已消施,彼善男子信何义故舍家出家得彼饶益。”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人入众僧,造作众僧业,众僧利相应,彼人能消施。””
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也可以消受信施。如《佛说一切法高王经》说:“若有比丘行大乘行,专心希求一切智智,彼人云何食众僧食,能消他施?……菩萨摩诃萨,天人世间无上福田。……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日日常食一切众生所施饮食,抟如须弥;披其袈裟广长之量如阎浮提,劫劫常尔,菩萨摩诃萨恒常如是,毕竟消施。……何以故?舍利弗!乃至初发菩提之心菩萨摩诃萨即发心日,已是一切声闻、缘觉、众生福田。”
因此用斋之时应反省自己戒、定、慧的学修如何,尤其反省是否有成佛利生的真切菩提心,以及是否有六度四摄的随顺乃至真实菩萨行。以此提醒自己、策勉自己。如果自忖功德不足,当信知受用饮食即是欠债于信施和所有其他为此付出者,应生惭愧心,当下摄心念道,饭后更加精勤修行。
第三观是“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饮食是人的基本需要,天天面对,很容易陷于贪、瞋、痴的烦恼中。对好吃的贪著,对不好吃的食物或者别人不顺意的行为起瞋恼,或者无所用心、痴呆麻木。比较容易,也比较有害的是起贪、瞋之心,而瞋心也缘于对饮食的贪爱得不到满足,若无贪爱则不起瞋,所以根本是在贪心,重点要防治贪心。《行事钞》说:“律中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食,后方得啖。凡食有三种。上食起贪,应离四事:一、喜乐过,贪著香味,身心安乐,纵情取适故。二、离食醉过,食竟身心力强,不计于他故。三、离求好颜色过,食毕乐于光悦胜常,不须此心。四、离求庄严身过,食者乐得充满肥圆故。二者,下食便生嫌瞋,多堕饿鬼,永不见食。三者,中膳不分心眼,多起痴舍,死堕畜生中,作诸啖粪、乐粪等虫。初贪重故并入地狱。且略如此。反此三毒成三善根,生三善道,谓无贪故生诸天。”(卷下)龙树菩萨在《劝发诸王要偈》中说:“饮食为汤药,无贪恚痴服,唯为止身苦,勿为肥放逸。”马鸣菩萨在《佛所行赞•大般涅槃品》中说:“饭食知节量,当如服药法,勿因于饭食,而生贪恚心。饭食止饥渴,如膏朽败车,譬如蜂采花,不坏其色香。” (卷第五)
为了避免对饮食的过分贪求,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贪着饮食的弊病,调伏内心。
首先,贪着饮食是…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