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P2

  ..續本文上一頁利根比丘得食時,口口作念。得衣時,著著作念。若入房時,入入作念。若鈍根者,初得衣、食、房舍,總作一念。……明觀法,然衣、食、房、藥四事供養,能施舍悭,受施除貪,此則能所俱淨,生福廣利。若彼此隨情、縱逸任性者,則俱墮負,聖賢同非。故《涅槃》雲:或令施主果報減少,或複無報等。雖利養等同,發有希數。食爲大患,時須進口,過興既數,整法亦難。若不策其心府、改其節操者,多陷迷醉矣!夫沙門之異俗,由立行有堅貞。同鄙世之昏悶,余行亦可知矣!故《成論》雲:現見在臭屎中生、不在磐石中者,由貪味香故也。今故約食時立觀,以開心道,略作五門。”(卷下)

  “食存五觀”的第一觀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觀察、思考、思惟,食物來之不易,有多少人爲我們辛苦付出。如《出曜經•利養品》中說:“彼修行人意常觀食:食從何來?爲從何去?一一分別由食成果。”(卷第十五)《大智度論•序品》中說:“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獲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計一缽之飯,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卷第二十叁)《缁門警訓》說:“計一缽食出一缽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功力出于作者一缽之血。”(卷第四)

  《缁門警訓》有一首《仰山飯》寫道:“仰山飯,仰山飯,粒粒如珠似銀爛。食者須知來處難,略爲諸人試拈看。東臯西疇春早時,耕夫饷婦寒且饑,土膏脈起農事動,牛領生瘡猶挽犁。夏苗欲秀未成實,無雨四天惟烈日,背枯面裂汗流胸,耘耨只愁稂莠出。秋深稻熟如黃雲,晝獲夜舂甘苦辛,裏胥催督王租急,官債私逋皆及身。官債未償被鞭撲,私債未償賣田屋,父母妻兒飽幾曾,家家留米羞齋粥。住持老僧沿門求,丐士緣化圭撮收,手胼足胝不敢憚,栉風沐雨何曾休。五更雲堂門尚閉,普供廚中人早起,惟憂清衆粥飯遲,日日朝朝悉如是。米沈滿地凝如脂,去粗存精運柴炊,沸湯煙焰甑釜熱,執務舍力良勞疲。長板聲終木魚吼,端坐禅床捧盂受,細論變生造熟功,卻恐阇黎難下口。不從香積世界來,又非鬼神供爾齋,一匙一杓至一缽,皆是求福檀信財。”(卷第六)

  像大寮(廚房)的同修,做飯做菜的過程當中非常認真負責,做得很好,也是有恩于我們。每頓飯都是因緣所生的,背後有很多人的用心和付出,我們一定要心存感恩,感謝衆人之恩。進一步還應感念父母恩、國家恩、叁寶恩。因爲身體來自父母,安定的生産、生活環境來自國家的衛護和管理,我們的善根福德以及現在的生活、學修條件源自叁寶。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說:“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卷第二)

  知恩、念恩,還應報恩。怎麼報恩呢?發起成佛利生的大乘心,是最好的報恩。如《大方便佛報恩經•發菩提心品》說:“善男子!谛聽!谛聽!菩薩摩诃薩知恩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報恩者,亦當教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卷第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又說:“爾時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如是四恩甚爲難報,當修何行而報是恩?”佛告諸長者言:“善男子,爲求菩提,有其叁種十波羅蜜:一者十種布施波羅蜜多,二者十種親近波羅蜜多,叁者十種真實波羅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能以七寶滿于叁千大千世界,布施無量貧窮衆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大悲心,爲求無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與他人,心無吝惜,身肉、手足、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施來求者,如是布施但名親近波羅蜜多,未名真實波羅蜜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衆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衆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前二布施未名報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叁真實波羅蜜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叁施者無所得心,以真實法施一有情,令發無上大菩提心,是人當得證菩提時,廣度衆生無有窮盡,紹叁寶種使不斷絕,以是因緣名爲報恩。””(卷第二)

  《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說:“彼時衆人俱發聲言:我今以何報菩薩恩?爾時空中有聲告曰:諸人當知:善順菩薩不可以于花香飲食爲報恩者,唯當速發菩提心耳!”(卷第九十五)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說:“舍利弗!菩薩之恩,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不能報。舍利弗!若善男子、若善女人,發起如來一切智心,則能報恩。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一切衆生之所受用。……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報無上一切恩者,彼人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舍利弗,欲報過去如來恩者,唯應發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舍利弗,欲報未來如來恩者,亦惟發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舍利弗,欲報今時十方世界諸佛世尊現在、現命、現住如來無上恩者,亦唯發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因此,用齋時應觀察、思維飲食因緣,知恩、念恩,想著報恩,尤其應該策勉菩提之心。

  第二觀是“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缁門警訓》說:““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者,德行全,可以應供;德行缺,則不可應供。”(卷第四)《毗尼母經》說:“若比丘不坐禅、不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施,爲施所墮。若有叁業,受施無過。”(卷第二)《缁門警訓》說:“進食如進毒,受施如受箭,幣厚言甘,道人所畏。爾灼然與道相應,萬兩黃金亦消得。”(卷第七)《缁門警訓》又說:“況端拱無爲,安閑不役,徐行金地,高坐華堂,足不履泥,手不彈水,身上衣而口中食,豈易消乎?”(卷第二)

  《五燈會元》記載了一個公案,講的是未明道眼而虛受信施的果報:“祖(提婆菩薩)既得法,後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而複生,自余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乃問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虛沾信施,故報爲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養,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理,複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卷第一)

  對出家人來說,于清淨和合僧團中隨衆,修習四念處、八正道等解脫道乃至證得聖果,則能報衆生信施之恩。如《佛說一切法高王經》說:“爾時世尊月十五日,于布薩時在露地坐,諸比丘衆之所圍繞供養恭敬。彼時複有一異比丘,初始出家,即日受戒,詣世尊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右繞叁匝,繞叁匝已,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新出家,朝日受戒,唯願教我:我于僧中雲何而食?僧中食已,雲何可消?既食食已,雲何消施?又善男子信何義故舍家出家得彼饒益?”彼異比丘,即以偈頌問如來曰:“我既新出家,朝日始受戒,唯願爲我說,雲何消僧食?何義故舍家,出家入佛法?唯願說勝義,雲何消他施?”如是問已,如來即答彼比丘言:“比丘當知,若比丘成就叁法,應食僧食,食已消施,彼善男子信何義故舍家出家得彼饒益。何等爲叁?比丘當知,謂入衆僧、作衆僧業、僧利相應。比丘當知,比丘成就此叁法者,應食僧食,食已消施,彼善男子信何義故舍家出家得彼饒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若人入衆僧,造作衆僧業,衆僧利相應,彼人能消施。””

  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也可以消受信施。如《佛說一切法高王經》說:“若有比丘行大乘行,專心希求一切智智,彼人雲何食衆僧食,能消他施?……菩薩摩诃薩,天人世間無上福田。……舍利弗!若菩薩摩诃薩日日常食一切衆生所施飲食,抟如須彌;披其袈裟廣長之量如閻浮提,劫劫常爾,菩薩摩诃薩恒常如是,畢竟消施。……何以故?舍利弗!乃至初發菩提之心菩薩摩诃薩即發心日,已是一切聲聞、緣覺、衆生福田。”

  因此用齋之時應反省自己戒、定、慧的學修如何,尤其反省是否有成佛利生的真切菩提心,以及是否有六度四攝的隨順乃至真實菩薩行。以此提醒自己、策勉自己。如果自忖功德不足,當信知受用飲食即是欠債于信施和所有其他爲此付出者,應生慚愧心,當下攝心念道,飯後更加精勤修行。

  第叁觀是“防心離過,貪等爲宗”。飲食是人的基本需要,天天面對,很容易陷于貪、瞋、癡的煩惱中。對好吃的貪著,對不好吃的食物或者別人不順意的行爲起瞋惱,或者無所用心、癡呆麻木。比較容易,也比較有害的是起貪、瞋之心,而瞋心也緣于對飲食的貪愛得不到滿足,若無貪愛則不起瞋,所以根本是在貪心,重點要防治貪心。《行事鈔》說:“律中說:出家人受食,先須觀食,後方得啖。凡食有叁種。上食起貪,應離四事:一、喜樂過,貪著香味,身心安樂,縱情取適故。二、離食醉過,食竟身心力強,不計于他故。叁、離求好顔色過,食畢樂于光悅勝常,不須此心。四、離求莊嚴身過,食者樂得充滿肥圓故。二者,下食便生嫌瞋,多墮餓鬼,永不見食。叁者,中膳不分心眼,多起癡舍,死墮畜生中,作諸啖糞、樂糞等蟲。初貪重故並入地獄。且略如此。反此叁毒成叁善根,生叁善道,謂無貪故生諸天。”(卷下)龍樹菩薩在《勸發諸王要偈》中說:“飲食爲湯藥,無貪恚癡服,唯爲止身苦,勿爲肥放逸。”馬鳴菩薩在《佛所行贊•大般涅槃品》中說:“飯食知節量,當如服藥法,勿因于飯食,而生貪恚心。飯食止饑渴,如膏朽敗車,譬如蜂采花,不壞其色香。” (卷第五)

  爲了避免對飲食的過分貪求,我們應該充分了解貪著飲食的弊病,調伏內心。

  首先,貪著飲食是…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身教與言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