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一、在过堂中培养随众习惯

  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佛法跟我们过堂吃饭就有关系。什么叫过堂呢?从表面行相上来说,“过堂”就是佛教寺院里,大家平常在固定的用餐时间到固定用餐的地点(斋堂)集体就餐,由专人端着几样饭菜依序分发。从内涵意趣上来说,“过堂”是要不粘着烦恼地通过在斋堂用餐获得饮食需求的基本满足。我们一般人对好吃的东西容易起贪着,对不可口的、自己不习惯吃的,容易发瞋心,对既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难吃的,则处于一种无明状态。那么“过”呢,就是说都不要执着,不执着于贪、不执着于瞋、不执着于痴。只要有执着,就不叫“过”。要跟我们走路一样,路过、走过、通过,无所粘着。

  随众过堂是僧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集体生活,也是重要的集体修行,可以防治懈怠放逸、挑拣食物等毛病,与大众同甘共苦、节省人力,并且容易心存正念、如理作意、具足威仪,因此有“随众得解脱”的说法。如清朝书玉律师《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说:“古云随众得解脱,而有八义:一、声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养现成,得省力故;三、作平等观,无人我故;四、息诸戏论,存正念故;五、如法观想,深入理故;六、不偏众食,绝疑谤故;七、甘苦同受,无拣择故;八、起止威仪,不放逸故。若不随众。则不解脱可知也。”(卷第二)

  中国古代寺院丛林都非常强调随众,例如《百丈清规证义记•日用规范》制定了十条规范,其中第六条就是“随众听命,威仪整肃”(卷第七),并要求“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莲池大师《云栖共住规约•老堂》说:“老人衰颓,早课来否不论,晚课必须随众。不至,依例罚。”

  随众,用社会的话讲就是参与,是一个体现和合、造共业的很好机会。如果你不来参加,就无法分享到大众的功德。如果随众做得不好,经常不随众,就是参与的意识差,缺乏集体观念,又怎么能够负责、担当重任呢?先要学会随众,才能领众,以后统理大众。

  随众先从过堂开始。随众过堂是管理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基础。通过随众,可以依靠大众共修的力量来带动自己的修行。如果不能积极随众,就容易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散漫、懈怠,学修不容易稳定,自己与团体也容易变得越来越疏远。僧团中不随众的人多了,团体和合的氛围和力量就呈现不出来、发挥不出来,很多集体的事务也不能开展和成办,整体人心趋于离散,僧团也就名存实亡了。

  历史上,智顗大师为天台山僧众所制定的十条规约中就有明确规定,除非得了重病,任何人都必须参加集体过堂,如《国清百录•立制法第一》记载:“若身无病、病不顿卧、病己瘥,皆须出堂。”(卷第一)莲池大师在《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中把“随大众食”列为“净命”之一(卷第四)。

  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天天去坚持,年年去坚持,那就有一种很不简单的内在的力量。内在的动力培养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大家在随众过堂的境界上面要善用其心。

  二、建立合理的饮食观

  随众到斋堂用餐,如何在用斋中实践佛法呢?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饮食观。

  “食”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在广义上,除了通常所说的食物,还包括精神作用。佛教把食物分为四类,如《楞严经》所说:“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卷第八)段食,又称揣食、抟食、见取食等,就是人们通常吃的饭菜、水果等食物,而触食、思食、识食则是各种的精神作用。不同众生的食物也有所差异。根据《大毗婆沙论》所说,人道和欲界天以段食为主,色界以触食为主,无色界中的下三无色的天人以思食为主,非想非非想处以识食为主,地狱以识食为主,鬼趣以思食为主(卷第一百三十)。

  通常的饭菜等段食对六道之中的人类来讲是必要的。如《出曜经•利养品》说:“孰能不揣食者?人得饮食便有出入息,神识得定,进经行道。虽有四食,揣食为先,进趣行来皆能成办。”(卷第十五)《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中说:“人不得食时,颜色燋悴,不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 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 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 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口不能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越来越忙碌,尤其城市里的上班族,不少人不吃早餐。庙里也有这种问题,一些寺院的少数出家人早晨不起来上殿,不吃早餐。一般情况是,吃午餐的人比较多,吃早餐的人比较少。社会上的人中午一般在单位用餐,吃的都很简单,晚上回到家,要看电视或应酬,也难好好地吃饭。长此以往,身体健康会呈现不良状况。

  佛教认为,适当的饮食是必要的修道助缘。如《佛说未曾有正法经》说:“妙吉祥菩萨言:“我当施汝及同来苾刍饮食。”迦叶答言:“不也,菩萨!我今来此为听法故,非求饮食。”妙吉祥言:“尊者当知,诸求道者有二种摄养:一者饮食,二者妙法。”迦叶白言:“如是!大士!世间有情若离段食,非所和合,不能资养色身,何能听受妙法?”妙吉祥菩萨言:“尊者当受饮食,我即施汝。””(卷第四)

  释迦牟尼佛在证得大菩提之前经过了六年的极端苦行,发现绝食并非解脱的正道,适当的饮食更有助于修行。如《佛所行赞•阿罗蓝郁头蓝品》说:“专心修苦行,节身而忘餐,净心守斋戒,行人所不堪。寂默而禅思,遂经历六年,日食一麻米,形体极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沈,道由慧解成,不食非其因。……道非羸身得,要须身力求,饮食充诸根,根悦令心安。心安顺寂静,静为禅定筌,由禅知圣法,法力得难得。寂静离老死,第一离诸垢,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菩萨受而食,彼得现法果,食已诸根悦,堪受于菩提。”(卷第三)

  以大乘佛教的观点,佛陀受用饮食是一种方便示现,启示凡夫需要依靠适当的饮食才能修道有成,避免众生误入无益的极端苦行。如《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菩萨身密品》说:“菩萨法身非饮食力而能成故,亦非段食可能资养。菩萨了知如是相已,即为悲愍一切有情,现受饮食。虽有所取而无著相,亦非护惜其身故有所取,于所取中而彼法身无增无减。”(卷第二)《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说:“又复菩萨先受乳糜食已,增益势力,方乃行诣菩提场中而取正觉。何不但令其身瘦悴,往彼道场成正觉耶?所谓菩萨悲愍末世一切众生,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觉。何以故?末世众生皆以饮食而为资助,有诸众生求道果者,若无饮食资身,彼不能增进,咸生退屈。若得饮食为资助者,皆获安隐,以安隐故,于诸善法而悉记念,乃能增进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众生如是学,我先受饮食,后方进道。又为令彼献乳糜者牧牛女人圆满施因,成就菩提分法。我时食已,安坐道场,得菩提果,能于一三摩地中住经千劫,皆由段食力所资故。以是因缘受彼乳糜。”(卷第三)

  但另一方面,过度的饮食也会损害身体,不利于修道。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问罪过品》说:“大王当知!黠慧之人不应啖食太过。何以故?大王当知!啖食太过者,体难回动,懒惰懈怠,所食难消,远离现在、未来二世善法利益。……啖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卷第五)《出曜经•戒品》说:“佛契经说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云何为五?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饶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业,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卷第九)《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说:“善男子!我今为汝已说诸病随时增长,如是身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逸,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四十卷之第十一卷)《解脱道论•分别戒品》说:“于食不节……是障碍道。”(卷第一)

  因此,饮食应该节制、有量,避免走入极端,既不应绝食,也不可贪食。如《法句经•广衍品》说:“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痛欲薄,节消而保寿。”(卷第二)《法苑珠林•受请篇》说:“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安。若限分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故《增一阿含经》偈云:多食致患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卷第四十二)《解脱道论•头陀品》说:“云何受节量食?若餐饮无度,增身睡重,常生贪乐,为腹无厌。知是过已,见节量功德,我从今日断不贪恣,受节量食。云何节食功德?筹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乐,除贪灭病,断诸懈怠,善人所行。”(卷第二)

  三、在用斋中善用其心

  认识了合理的饮食观,具体吃饭的时候,怎样把吃饭和修行结合呢?随众准时到斋堂里用斋,就容易很好地将吃饭与修行结合在一起。寺院的斋堂叫五观堂,为什么叫五观堂呢?即提醒所谓“食存五观”,是非常重要的五种用心法门。《百丈清规证义记》说:“由是五观相应,增进道业可成。所谓身依食住、道由身修也,如此庶不虚消信施,不然难免偿还。”(卷第六)

  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对施兴治篇》(以下简称《行事钞》)说:“立观有教者,《智论》云:若不观食法,嗜美心坚著,堕不净虫中,洋铜灌口,啖烧铁丸。《十诵》云:每食时,应生厌心,为存身命故。《摩得伽》云:若得食时,当观从仓中、出地中,以粪屎和合种子得生,还养粪身云云。《毗尼母》云:若…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身教与言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