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

  一、在過堂中培養隨衆習慣

  佛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可以實踐。例如佛法跟我們過堂吃飯就有關系。什麼叫過堂呢?從表面行相上來說,“過堂”就是佛教寺院裏,大家平常在固定的用餐時間到固定用餐的地點(齋堂)集體就餐,由專人端著幾樣飯菜依序分發。從內涵意趣上來說,“過堂”是要不粘著煩惱地通過在齋堂用餐獲得飲食需求的基本滿足。我們一般人對好吃的東西容易起貪著,對不可口的、自己不習慣吃的,容易發瞋心,對既不是很好吃、也不是很難吃的,則處于一種無明狀態。那麼“過”呢,就是說都不要執著,不執著于貪、不執著于瞋、不執著于癡。只要有執著,就不叫“過”。要跟我們走路一樣,路過、走過、通過,無所粘著。

  隨衆過堂是僧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集體生活,也是重要的集體修行,可以防治懈怠放逸、挑揀食物等毛病,與大衆同甘共苦、節省人力,並且容易心存正念、如理作意、具足威儀,因此有“隨衆得解脫”的說法。如清朝書玉律師《沙彌律儀要略述義》說:“古雲隨衆得解脫,而有八義:一、聲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養現成,得省力故;叁、作平等觀,無人我故;四、息諸戲論,存正念故;五、如法觀想,深入理故;六、不偏衆食,絕疑謗故;七、甘苦同受,無揀擇故;八、起止威儀,不放逸故。若不隨衆。則不解脫可知也。”(卷第二)

  中國古代寺院叢林都非常強調隨衆,例如《百丈清規證義記•日用規範》製定了十條規範,其中第六條就是“隨衆聽命,威儀整肅”(卷第七),並要求“人人當行,不拘何人何執,總當一一無犯;那管內單外單,鹹須各各遵守。”蓮池大師《雲棲共住規約•老堂》說:“老人衰頹,早課來否不論,晚課必須隨衆。不至,依例罰。”

  隨衆,用社會的話講就是參與,是一個體現和合、造共業的很好機會。如果你不來參加,就無法分享到大衆的功德。如果隨衆做得不好,經常不隨衆,就是參與的意識差,缺乏集體觀念,又怎麼能夠負責、擔當重任呢?先要學會隨衆,才能領衆,以後統理大衆。

  隨衆先從過堂開始。隨衆過堂是管理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基礎。通過隨衆,可以依靠大衆共修的力量來帶動自己的修行。如果不能積極隨衆,就容易自覺、不自覺地趨向散漫、懈怠,學修不容易穩定,自己與團體也容易變得越來越疏遠。僧團中不隨衆的人多了,團體和合的氛圍和力量就呈現不出來、發揮不出來,很多集體的事務也不能開展和成辦,整體人心趨于離散,僧團也就名存實亡了。

  曆史上,智顗大師爲天臺山僧衆所製定的十條規約中就有明確規定,除非得了重病,任何人都必須參加集體過堂,如《國清百錄•立製法第一》記載:“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己瘥,皆須出堂。”(卷第一)蓮池大師在《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中把“隨大衆食”列爲“淨命”之一(卷第四)。

  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天天去堅持,年年去堅持,那就有一種很不簡單的內在的力量。內在的動力培養起來,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大家在隨衆過堂的境界上面要善用其心。

  二、建立合理的飲食觀

  隨衆到齋堂用餐,如何在用齋中實踐佛法呢?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飲食觀。

  “食”的涵義是非常豐富的,在廣義上,除了通常所說的食物,還包括精神作用。佛教把食物分爲四類,如《楞嚴經》所說:“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卷第八)段食,又稱揣食、抟食、見取食等,就是人們通常吃的飯菜、水果等食物,而觸食、思食、識食則是各種的精神作用。不同衆生的食物也有所差異。根據《大毗婆沙論》所說,人道和欲界天以段食爲主,色界以觸食爲主,無色界中的下叁無色的天人以思食爲主,非想非非想處以識食爲主,地獄以識食爲主,鬼趣以思食爲主(卷第一百叁十)。

  通常的飯菜等段食對六道之中的人類來講是必要的。如《出曜經•利養品》說:“孰能不揣食者?人得飲食便有出入息,神識得定,進經行道。雖有四食,揣食爲先,進趣行來皆能成辦。”(卷第十五)《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中說:“人不得食時,顔色燋悴,不可顯示,不過七日,奄忽壽終。…… 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所作不能。…… 人不得食時,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 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口不能言。”

  在現代社會,隨著人們越來越忙碌,尤其城市裏的上班族,不少人不吃早餐。廟裏也有這種問題,一些寺院的少數出家人早晨不起來上殿,不吃早餐。一般情況是,吃午餐的人比較多,吃早餐的人比較少。社會上的人中午一般在單位用餐,吃的都很簡單,晚上回到家,要看電視或應酬,也難好好地吃飯。長此以往,身體健康會呈現不良狀況。

  佛教認爲,適當的飲食是必要的修道助緣。如《佛說未曾有正法經》說:“妙吉祥菩薩言:“我當施汝及同來苾刍飲食。”迦葉答言:“不也,菩薩!我今來此爲聽法故,非求飲食。”妙吉祥言:“尊者當知,諸求道者有二種攝養:一者飲食,二者妙法。”迦葉白言:“如是!大士!世間有情若離段食,非所和合,不能資養色身,何能聽受妙法?”妙吉祥菩薩言:“尊者當受飲食,我即施汝。””(卷第四)

  釋迦牟尼佛在證得大菩提之前經過了六年的極端苦行,發現絕食並非解脫的正道,適當的飲食更有助于修行。如《佛所行贊•阿羅藍郁頭藍品》說:“專心修苦行,節身而忘餐,淨心守齋戒,行人所不堪。寂默而禅思,遂經曆六年,日食一麻米,形體極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沈,道由慧解成,不食非其因。……道非羸身得,要須身力求,飲食充諸根,根悅令心安。心安順寂靜,靜爲禅定筌,由禅知聖法,法力得難得。寂靜離老死,第一離諸垢,如是等妙法,悉由飲食生。……菩薩受而食,彼得現法果,食已諸根悅,堪受于菩提。”(卷第叁)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佛陀受用飲食是一種方便示現,啓示凡夫需要依靠適當的飲食才能修道有成,避免衆生誤入無益的極端苦行。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菩薩身密品》說:“菩薩法身非飲食力而能成故,亦非段食可能資養。菩薩了知如是相已,即爲悲愍一切有情,現受飲食。雖有所取而無著相,亦非護惜其身故有所取,于所取中而彼法身無增無減。”(卷第二)《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說:“又複菩薩先受乳糜食已,增益勢力,方乃行詣菩提場中而取正覺。何不但令其身瘦悴,往彼道場成正覺耶?所謂菩薩悲愍末世一切衆生,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覺。何以故?末世衆生皆以飲食而爲資助,有諸衆生求道果者,若無飲食資身,彼不能增進,鹹生退屈。若得飲食爲資助者,皆獲安隱,以安隱故,于諸善法而悉記念,乃能增進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衆生如是學,我先受飲食,後方進道。又爲令彼獻乳糜者牧牛女人圓滿施因,成就菩提分法。我時食已,安坐道場,得菩提果,能于一叁摩地中住經千劫,皆由段食力所資故。以是因緣受彼乳糜。”(卷第叁)

  但另一方面,過度的飲食也會損害身體,不利于修道。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罪過品》說:“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啖食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啖食太過者,體難回動,懶惰懈怠,所食難消,遠離現在、未來二世善法利益。……啖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于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卷第五)《出曜經•戒品》說:“佛契經說多食之人有五苦患。雲何爲五?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叁者饒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業,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卷第九)《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說:“善男子!我今爲汝已說諸病隨時增長,如是身病從宿食生。若諸衆生能于飲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氣力強弱、時節寒熱、風雨燥濕、身之勞逸,應自審察,無失其宜,能令衆病無因得起。”(四十卷之第十一卷)《解脫道論•分別戒品》說:“于食不節……是障礙道。”(卷第一)

  因此,飲食應該節製、有量,避免走入極端,既不應絕食,也不可貪食。如《法句經•廣衍品》說:“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痛欲薄,節消而保壽。”(卷第二)《法苑珠林•受請篇》說:“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壅塞,坐念不安。若限分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無固。故《增一阿含經》偈雲:多食致患苦,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卷第四十二)《解脫道論•頭陀品》說:“雲何受節量食?若餐飲無度,增身睡重,常生貪樂,爲腹無厭。知是過已,見節量功德,我從今日斷不貪恣,受節量食。雲何節食功德?籌量所食,不恣于腹,多食增羸,知而不樂,除貪滅病,斷諸懈怠,善人所行。”(卷第二)

  叁、在用齋中善用其心

  認識了合理的飲食觀,具體吃飯的時候,怎樣把吃飯和修行結合呢?隨衆准時到齋堂裏用齋,就容易很好地將吃飯與修行結合在一起。寺院的齋堂叫五觀堂,爲什麼叫五觀堂呢?即提醒所謂“食存五觀”,是非常重要的五種用心法門。《百丈清規證義記》說:“由是五觀相應,增進道業可成。所謂身依食住、道由身修也,如此庶不虛消信施,不然難免償還。”(卷第六)

  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對施興治篇》(以下簡稱《行事鈔》)說:“立觀有教者,《智論》雲:若不觀食法,嗜美心堅著,墮不淨蟲中,洋銅灌口,啖燒鐵丸。《十誦》雲:每食時,應生厭心,爲存身命故。《摩得伽》雲:若得食時,當觀從倉中、出地中,以糞屎和合種子得生,還養糞身雲雲。《毗尼母》雲:若…

《過堂用齋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身教與言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