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

  各位同學,各位同修:

  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廣結善緣”。這四個字常常聽到,究竟怎麼叫“廣結善緣”?什麼是“善緣”?怎麼來“廣結”?

  我們現在提倡“有序管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廣結善緣”就是構建完善、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秩序,創造良好的公共活動空間,這就是廣結善緣。

  緣,就是各種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事的關系,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事與理的關系,事與法的關系。這些關系中善良的叫善緣;相反對人際關系、公共秩序、社會穩定有腐蝕的作用的,就不是善緣,而是惡緣。我們所做的事情、所做的法,如果有利于公共秩序、社會秩序、人際秩序的確立,那就是好的。

  我們如何著手“廣結善緣”呢?

  在廟裏要燒香可以隨便取,就以爲這就是廣結善緣;或者要吃飯可以隨便吃,也以爲那就是廣結善緣;或者經書隨意取,就以爲那就是廣結善緣。當然,對寺廟而言,這些都是廣結善緣的一個形式。但我們燒香、吃飯、取經書的人,是不是在廣結善緣呢?這就不好說了。這要看我們怎麼發心,出自什麼動機。廟裏邊有些經書沒地方堆,你們來拿,拿完就好;或者廟裏有時香很多,不好處理,你們來買,供別人來燒,給衆生培福報,或者有時飯吃不完,請別人來吧,這些都可以廣結善緣;不過這些都是被動的結緣。

  如果我有100元錢,看到一個人,我給他5塊,以爲這是在廣結善緣,這樣的事情誰不會做呢?這是平均主義的思想,並非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不是平均主義,廣結善緣不是沒有原則的,廣結善緣是有度的。

  那麼,我們在寺廟裏怎麼認識和實現廣結善緣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比如我們人說話,如果說到恰到好處,人家喜歡聽,樂于接受,接收後行爲能馬上發生改變,能夠産生作用,那麼我們的語言才是有作用的。相反,如果人家正在這裏做事情,你說我們是學佛,又不是爲了做事,那我們說的話就跟他做事不相幹,就會跟他結了惡緣,結了違緣。或者看見人家在那邊用功,拜佛,看經,打坐,我們過去說:走一走吧,不要整天坐在那裏。這樣也不是結善緣,而是結惡緣。他本來心已經很寂靜,那你話一說,起反作用了。

  由于我們自己內心散亂,就常常不知所雲。遇到人時,想說什麼話就講給對方聽,對方把你的話聽進去後,照著你這種散亂的語言去實踐;那他也變成散亂的了。這業果都是真實不虛的事。因爲你講這話,本身是無意的從煩惱心出發,人家聽了你的話就接受了,就對他有影響。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業,身語意業。所以,我們在家裏也好,在廟裏也好,怎麼說話是非常關鍵的。要謹言慎行,不要隨意隨便說話。所以從說話,就能夠結善緣。

  我們一天到頭都要法師給自己說話,關鍵我們要去實踐,如果我們沒有去實踐的話,就猶如小孩一樣,每天都要家長去管,那是不行的。這樣小孩永遠就長不大。我們說法也是如此,對不同層次的人,表達方式不同。剛剛開始我們可能要說比較多的話,要用比較多的語言,慢慢語言越來越少。我們辦一場法會或者組織一場活動,我們常常很容易去強調說做這個事情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功德,如何如何,那麼,我們聽的人也會覺得,我們做這個事情會有多大的好處,多大的功德最後才去做。而實際上,我們說的話,最關鍵的就是怎麼樣能把事情辦好;辦好了,那麼意義就很大,功德就很大。就在此時此刻,你要說的話,就是怎麼樣去把事情辦好,讓我們相關的人員人聽了以後,功德圓滿,廣結善緣。辦好了,那麼你的功德就很大,而不是說我們去強調做這個事情本身有多大的意義,有多大的功德。雖然有功德有意義。

  其次,我們要認真去聽別人告訴我們什麼,然後我們去實踐。在我們廟裏這樣一個團體當中,有當家師,知客師,維那師,糾察師等。他們跟你說話的時候,代表著他的身份。又如法會裏有部長,有總召集人,如果認爲說,這個部長或者召集人還不如我,或者說,我們大家都一樣,你的話我可以聽也可以不聽,那麼你這個作意本身就是錯了,就不是廣結善緣。雖然那個部長,歲數可能比你小,資曆可能比你淺,文化程度可能比你低,但是他是替我們這個活動在履行公務,他是爲了要維護秩序,維護工作的秩序,維護公共事物的秩序,維護空間的秩序,這個你要聽;如果你不聽,不照著做,那麼就是在造違緣,因爲你不知道,你有沒有搞清楚,人家爲什麼要這麼說,爲什麼要這麼決定,前因後果,有很多方面的考慮。我們可能容易說依據眼前這一點,我們應該這麼做,這個是不一樣的,這個著眼點,著力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行爲不能和合,容易觀過,就是我們自己的動機,自己的認識的角度有問題,總是認爲說別人不如自己。《論語》裏邊講:“無友不如己者”。那這句話的理解,有些人認爲是我交的朋友一定要比我好,如果你不如我,我就不願意搭理你。也有些人這麼理解,理解無友不如己者,沒有人不如自己的,每一個人都比我好,這又是一種理解的方法。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長處,每一個人只要在各自的緣起點上,把自己的做好,那麼就是廣結善緣了。如果每一個人在不同的緣起點上沒有做好,那麼就不是廣結善緣,因爲你這一點,你這個緣,對別人,對別的事,對整體造成了妨礙,就不叫做廣結善緣。佛法是要我們去覺悟的。不是讓我們拿一個觀念去套一切,去衡量一切。

  廣結善緣,在語言上面有序,叫做廣結善緣。落實在行爲上面也要有序,行爲方面有序,也是廣結善緣。如果你認爲我沒有存心要給別人造違緣,我沒有存心要搞破壞,我們常常容易去原諒自己,認爲我們自己沒什麼問題,而其實我們的責任沒有盡到,我們的義務沒有盡到,我們該做的事情沒有及時去做,沒有完成好,就不叫廣結善緣。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用功、做事說話,是不是有進步,要看是不是對衆人有利。對衆人有利,不是剛所談到的撒胡椒面式的那種廣結善緣,而是實實在在的,我說出來某句話,我做出來某件事,能夠對他人有利。就如醫院裏邊醫生,看到病人來了,隨便拿起一堆藥就說,這個藥你拿回去吃吧。不同的病人,症狀是不一樣的,這藥不能隨便發給人家,發給人家起反起用。我們說話也是一樣,不能說我遇到人,我就跟你說話,那一樣會起反作用。你知道他有什麼問題嗎?連問題都沒有聽清楚,即使你認爲我說的這個就是佛法,我這個就是藥,也會出問題,所以在行的上面,要恰到好處,這就是廣結善緣。

  第叁,在人的威儀方面,也是能夠廣結善緣。一個法師也好,一個居士也好,如果我們威儀非常好,大家看了生恭敬心,君子不威則不重。若威儀好,在一個團體當中,在一個公共的空間當中,就會給人家一種穩定穩重的感覺,安穩的感覺。如果威儀很輕浮,就說明我們內心很散亂,在日常生活當中,開會、工作,溝通交流時,這些威儀都是很重要的。在佛堂當中,這拜墊怎麼擺,木魚怎麼擺,引磬怎麼擺,大磬怎麼擺?蠟燭塔像怎麼擺,都要恰到好處。前後左右的距離都要恰到好處,大小也要恰到好處,方位也要恰到好處,人的威儀也是如此。恰到好處,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該坐哪一位置,那我們就坐那一位置,我們該站哪兒,我們就站在那裏。該坐的,我們就坐。設想如果大家都坐在那裏,只有你說我喜歡站著,只有你一個人站在那裏,從你個人角度來看,站著或者坐著,對個人來講沒有什麼不妥。在這個時候我就是喜歡站著,不喜歡坐著。但是如果對整個的集體來講,就有關系了。比如我們比丘開會,作羯摩大家都坐著,就你站著,就會有問題。居士開會也是一樣,大家都坐著,你自己一個人站在那裏。那麼別人就會覺得你這個人很奇怪,自己也會覺得怎麼和別人不一樣。有些人就喜歡往前坐,有些人就喜歡往後坐,有些人就喜歡往中間擠,有些人就喜歡往最邊上退,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威儀方面恰到好處的地方。恰到好處就是說:十個人、二十個人開會,你心裏很清楚知道說哪個人坐在什麼位置,你都應該很清楚,就猶如公司裏面的職員一樣,誰坐在什麼位置都是很清楚的。科長、處長、經理、副總經理、總經理,他坐什麼位置都是很清楚。他要說什麼話,他是什麼威儀,他都是很清楚的。你這個經理,總經理,他的語言、他的威儀,都是不一樣的。那如果一個單位裏,你是一個經理,你所說的話如果超過了總經理的話,那你就是講大話。經理只能在總經理交代你說什麼,然後你只能說話的語言的內涵很小,你只能講這麼小的,這才是有益的話。你心裏想著說總經理告訴我說做什麼事情,那我就只有把這個事情辦好。你就不能講,我這個公司要怎麼樣怎麼樣做。那都跟你沒有關系。這個公司是人家總裁去想的事情。你講的話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那是開董事會,領導決策會才需要去研究的事情。你現在需要去研究的就是:我要帶我下面的叁個人、五個人,我知道今天要去幹什麼事,我要把這個事幹完。那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這個威儀不能很簡單的認爲:耳朵不聽別人說話,眼睛不看別人,就可以了 。眼觀鼻,鼻觀舌,舌觀心,心念佛,這是告訴我們用心的方法,調心的方法,保持正念的方法,這個是需要的。但是不等于說我們每個人,這樣子就夠了。那麼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眼觀鼻,鼻觀舌,舌觀心,心念佛,誰去安排工作呢。誰去檢查工作呢,誰去督促呢?對不對。那肯定不行,肯定要人去安排,肯定要有人去執行。才能保證一個單位,一個團體和合、發展、穩定。如果你不聽人家安排,一個廟也好,一個單位也好,你怎麼來落實呢?落實不了,因爲你不聽,你…

《廣結善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人處世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