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

  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广结善缘”。这四个字常常听到,究竟怎么叫“广结善缘”?什么是“善缘”?怎么来“广结”?

  我们现在提倡“有序管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广结善缘”就是构建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这就是广结善缘。

  缘,就是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事与理的关系,事与法的关系。这些关系中善良的叫善缘;相反对人际关系、公共秩序、社会稳定有腐蚀的作用的,就不是善缘,而是恶缘。我们所做的事情、所做的法,如果有利于公共秩序、社会秩序、人际秩序的确立,那就是好的。

  我们如何着手“广结善缘”呢?

  在庙里要烧香可以随便取,就以为这就是广结善缘;或者要吃饭可以随便吃,也以为那就是广结善缘;或者经书随意取,就以为那就是广结善缘。当然,对寺庙而言,这些都是广结善缘的一个形式。但我们烧香、吃饭、取经书的人,是不是在广结善缘呢?这就不好说了。这要看我们怎么发心,出自什么动机。庙里边有些经书没地方堆,你们来拿,拿完就好;或者庙里有时香很多,不好处理,你们来买,供别人来烧,给众生培福报,或者有时饭吃不完,请别人来吧,这些都可以广结善缘;不过这些都是被动的结缘。

  如果我有100元钱,看到一个人,我给他5块,以为这是在广结善缘,这样的事情谁不会做呢?这是平均主义的思想,并非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不是平均主义,广结善缘不是没有原则的,广结善缘是有度的。

  那么,我们在寺庙里怎么认识和实现广结善缘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我们人说话,如果说到恰到好处,人家喜欢听,乐于接受,接收后行为能马上发生改变,能够产生作用,那么我们的语言才是有作用的。相反,如果人家正在这里做事情,你说我们是学佛,又不是为了做事,那我们说的话就跟他做事不相干,就会跟他结了恶缘,结了违缘。或者看见人家在那边用功,拜佛,看经,打坐,我们过去说:走一走吧,不要整天坐在那里。这样也不是结善缘,而是结恶缘。他本来心已经很寂静,那你话一说,起反作用了。

  由于我们自己内心散乱,就常常不知所云。遇到人时,想说什么话就讲给对方听,对方把你的话听进去后,照着你这种散乱的语言去实践;那他也变成散乱的了。这业果都是真实不虚的事。因为你讲这话,本身是无意的从烦恼心出发,人家听了你的话就接受了,就对他有影响。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业,身语意业。所以,我们在家里也好,在庙里也好,怎么说话是非常关键的。要谨言慎行,不要随意随便说话。所以从说话,就能够结善缘。

  我们一天到头都要法师给自己说话,关键我们要去实践,如果我们没有去实践的话,就犹如小孩一样,每天都要家长去管,那是不行的。这样小孩永远就长不大。我们说法也是如此,对不同层次的人,表达方式不同。刚刚开始我们可能要说比较多的话,要用比较多的语言,慢慢语言越来越少。我们办一场法会或者组织一场活动,我们常常很容易去强调说做这个事情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大的功德,如何如何,那么,我们听的人也会觉得,我们做这个事情会有多大的好处,多大的功德最后才去做。而实际上,我们说的话,最关键的就是怎么样能把事情办好;办好了,那么意义就很大,功德就很大。就在此时此刻,你要说的话,就是怎么样去把事情办好,让我们相关的人员人听了以后,功德圆满,广结善缘。办好了,那么你的功德就很大,而不是说我们去强调做这个事情本身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大的功德。虽然有功德有意义。

  其次,我们要认真去听别人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我们去实践。在我们庙里这样一个团体当中,有当家师,知客师,维那师,纠察师等。他们跟你说话的时候,代表着他的身份。又如法会里有部长,有总召集人,如果认为说,这个部长或者召集人还不如我,或者说,我们大家都一样,你的话我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那么你这个作意本身就是错了,就不是广结善缘。虽然那个部长,岁数可能比你小,资历可能比你浅,文化程度可能比你低,但是他是替我们这个活动在履行公务,他是为了要维护秩序,维护工作的秩序,维护公共事物的秩序,维护空间的秩序,这个你要听;如果你不听,不照着做,那么就是在造违缘,因为你不知道,你有没有搞清楚,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为什么要这么决定,前因后果,有很多方面的考虑。我们可能容易说依据眼前这一点,我们应该这么做,这个是不一样的,这个着眼点,着力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行为不能和合,容易观过,就是我们自己的动机,自己的认识的角度有问题,总是认为说别人不如自己。《论语》里边讲:“无友不如己者”。那这句话的理解,有些人认为是我交的朋友一定要比我好,如果你不如我,我就不愿意搭理你。也有些人这么理解,理解无友不如己者,没有人不如自己的,每一个人都比我好,这又是一种理解的方法。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长处,每一个人只要在各自的缘起点上,把自己的做好,那么就是广结善缘了。如果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缘起点上没有做好,那么就不是广结善缘,因为你这一点,你这个缘,对别人,对别的事,对整体造成了妨碍,就不叫做广结善缘。佛法是要我们去觉悟的。不是让我们拿一个观念去套一切,去衡量一切。

  广结善缘,在语言上面有序,叫做广结善缘。落实在行为上面也要有序,行为方面有序,也是广结善缘。如果你认为我没有存心要给别人造违缘,我没有存心要搞破坏,我们常常容易去原谅自己,认为我们自己没什么问题,而其实我们的责任没有尽到,我们的义务没有尽到,我们该做的事情没有及时去做,没有完成好,就不叫广结善缘。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用功、做事说话,是不是有进步,要看是不是对众人有利。对众人有利,不是刚所谈到的撒胡椒面式的那种广结善缘,而是实实在在的,我说出来某句话,我做出来某件事,能够对他人有利。就如医院里边医生,看到病人来了,随便拿起一堆药就说,这个药你拿回去吃吧。不同的病人,症状是不一样的,这药不能随便发给人家,发给人家起反起用。我们说话也是一样,不能说我遇到人,我就跟你说话,那一样会起反作用。你知道他有什么问题吗?连问题都没有听清楚,即使你认为我说的这个就是佛法,我这个就是药,也会出问题,所以在行的上面,要恰到好处,这就是广结善缘。

  第三,在人的威仪方面,也是能够广结善缘。一个法师也好,一个居士也好,如果我们威仪非常好,大家看了生恭敬心,君子不威则不重。若威仪好,在一个团体当中,在一个公共的空间当中,就会给人家一种稳定稳重的感觉,安稳的感觉。如果威仪很轻浮,就说明我们内心很散乱,在日常生活当中,开会、工作,沟通交流时,这些威仪都是很重要的。在佛堂当中,这拜垫怎么摆,木鱼怎么摆,引磬怎么摆,大磬怎么摆?蜡烛塔像怎么摆,都要恰到好处。前后左右的距离都要恰到好处,大小也要恰到好处,方位也要恰到好处,人的威仪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该坐哪一位置,那我们就坐那一位置,我们该站哪儿,我们就站在那里。该坐的,我们就坐。设想如果大家都坐在那里,只有你说我喜欢站着,只有你一个人站在那里,从你个人角度来看,站着或者坐着,对个人来讲没有什么不妥。在这个时候我就是喜欢站着,不喜欢坐着。但是如果对整个的集体来讲,就有关系了。比如我们比丘开会,作羯摩大家都坐着,就你站着,就会有问题。居士开会也是一样,大家都坐着,你自己一个人站在那里。那么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奇怪,自己也会觉得怎么和别人不一样。有些人就喜欢往前坐,有些人就喜欢往后坐,有些人就喜欢往中间挤,有些人就喜欢往最边上退,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威仪方面恰到好处的地方。恰到好处就是说:十个人、二十个人开会,你心里很清楚知道说哪个人坐在什么位置,你都应该很清楚,就犹如公司里面的职员一样,谁坐在什么位置都是很清楚的。科长、处长、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他坐什么位置都是很清楚。他要说什么话,他是什么威仪,他都是很清楚的。你这个经理,总经理,他的语言、他的威仪,都是不一样的。那如果一个单位里,你是一个经理,你所说的话如果超过了总经理的话,那你就是讲大话。经理只能在总经理交代你说什么,然后你只能说话的语言的内涵很小,你只能讲这么小的,这才是有益的话。你心里想着说总经理告诉我说做什么事情,那我就只有把这个事情办好。你就不能讲,我这个公司要怎么样怎么样做。那都跟你没有关系。这个公司是人家总裁去想的事情。你讲的话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开董事会,领导决策会才需要去研究的事情。你现在需要去研究的就是:我要带我下面的三个人、五个人,我知道今天要去干什么事,我要把这个事干完。那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个威仪不能很简单的认为:耳朵不听别人说话,眼睛不看别人,就可以了 。眼观鼻,鼻观舌,舌观心,心念佛,这是告诉我们用心的方法,调心的方法,保持正念的方法,这个是需要的。但是不等于说我们每个人,这样子就够了。那么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眼观鼻,鼻观舌,舌观心,心念佛,谁去安排工作呢。谁去检查工作呢,谁去督促呢?对不对。那肯定不行,肯定要人去安排,肯定要有人去执行。才能保证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和合、发展、稳定。如果你不听人家安排,一个庙也好,一个单位也好,你怎么来落实呢?落实不了,因为你不听,你…

《广结善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人处世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