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結善緣▪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你要幹嗎?人家安排你什麼工作,你都不知道。那肯定就會誤事了。所以在做事方面、在威儀方面,都是能夠廣結善緣的。你做到恰到好處,大家看到高興,推動了佛教事業的發展,或者說推動了自己工作的進展,或者推動了自己的單位的事業的發展。那就是給衆生、給大家結的善緣。

  再一個,愛好也能夠廣結善緣。如果說你的愛好是符合佛法的:用功,看經,打坐,拜佛,過堂,上殿,人是勤快的,身語意上面都有序,那都能夠廣結善緣。那如果說你愛好的不一樣,或者說你沒有任何的愛好。那也是不對的,沒有任何的愛好就看不出造業的中心是什麼。愛好肯定要有的,比如有人喜歡打坐,有人喜歡磕頭,有人喜歡念經。有人喜歡做善事,都是一種愛好,都是好的愛好。那反過來,可能有些人喜歡聊天,有些人喜歡交朋友,有些人喜歡寫詩,有些人喜歡喝茶,有些人喜歡旅遊等,當然這些從世俗當中來看不能講他們是錯的,但是我們就是要判斷出你這個愛好的本身是值不值的。他的意義何在?那比如我們喝茶來講:喝茶本來我們可以解渴,可以提神,可以能夠參悟佛法,那喝茶就有意義。如果說喝茶是用來拉關系,爲了是談天說地,爲了去放逸也是一種意義但就變成一種散亂的緣。那他認可的愛好有可能結了善緣,也可能結了惡緣,也有可能結了違緣,都是有可能性的。因爲如果我們的心把握不住、認識不到,那麼這些方面我們觀察不出來,也體會不到。

  有時候聽到有居士說:我這是護持這個廟,這個是不是叫做廣結善緣,或者說我是不是說每一個廟都要去護持,才叫廣結善緣呢。我是不是供養所有的法師才叫廣結善緣?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答案是什麼。

  廣結善緣,剛才談到,你這個人是什麼,應該怎麼去做事。我們的緣是什麼,然後我們怎麼去結,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寺廟,出家法師,對居士來講,我們對在家乃至沒有信佛的人,是我們的一種緣;我們在家的俗衆,對寺廟,對法師來講,是我們學法,種善根的一種緣。別人對自己是一個緣,自己對別人也是一個緣。如果我們時時刻刻只想到我是因,你是緣,那就會成問題,就變成我們時時刻刻說,我是主觀的,你們都是客觀的,你這個客觀的要爲難我這個主觀的。這都是“我執”、“法執”的一個表相。從在個人角度看,這個人認爲,我修行我用功,怎麼樣對我有利,他才去做,3個人、5個人、10個人、20個人都這麼想,就會問題重重,很多問題都是這麼産生的。他沒有認識到,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別人的緣。佛在世的時候,比丘要拖缽乞食,拖缽乞食本身就是廣結善緣。到廟裏邊,我供養一些大米,這些大米拿到大寮裏邊,誰來了誰就能夠吃到它,本身就是廣結善緣。你沒有必要說,我這個橘子拿到廟裏來了,20斤橘子一定要親手發給每一個法師,這不是找麻煩嗎?人家要吃你一個橘子還要把人都集合起來?你說你捐10塊錢拿給基金會,基金會就會到時發給災民,是不是?這裏邊就廣結善緣了。沒有分別心,心裏就沒有這個障礙了。

  一個團體,一項事業,本身就是各種善緣的集聚。我們認識到這件事,這個團體是我可以信得過的,我應該發心去護持它,我應該去付出,那麼你就要去做,這就廣結善緣了。如果說,我做的這種事情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才可以,那這個就會有問題。第二個人、第叁個人也這麼想,我的行爲一定要讓很多人知道,才叫做廣結善緣,這是不好的。我們一個事業,一個組織,一個團體,本身都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彙總在一起的。本身就體現了每一個人行爲,身語意叁業的總聚。如果我們認識到,自然我們就不會有問題,不會有這些矛盾,這個就是,要做到說我們怎麼去廣結善緣。

  《四十二章經》裏邊講,我們去飯100個惡人不如飯一個善人,就是你養100個惡人不如養一個善人;飯善人一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因爲他的因不一樣。你供養100個惡人後,他們吃過飯去做惡事;供養一個善人,他吃完飯後去做好事。你可能認爲說,這是不是沒有人道主義的一個思想?這是兩回事,兩個概念。我們是說供養100個惡人和1個善人的意義來講,而不是說100個惡人不要給他飯吃,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學修生活中,我們的行爲,我們的付出,我們必須要有很清楚的抉擇的問題,否則,我們的行爲就不能彰顯出它的意義,就不能彰顯出你的行爲和你內心對佛法的認知程度;就看不出來自己對佛法認識的度,自己內心就不會有一個很深切的感覺。

  什麼是很深切的感覺?就如同吃飯一樣,行堂一到,你就要知道我今天要吃多少,心裏是有譜的。一年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什麼時間我的衣服要穿幾件,一般的情況下,自己都是有一定的把握的。佛法跟吃飯、穿衣的道理一模一樣,都是任運的,自己心裏是有譜的。如果有一天自己沒有譜,我不知道要穿幾件衣服,要吃多少,一天到晚,經常都不知道,人就開始有問題了。正常的來講,我吃兩餐也好,叁餐也好,肯定是有序的。你只有有序,你才正常,身心就安穩,就健康。如果你反常,毛病就出來了。這個就叫做佛法,佛法本身就從這些事情去體現。至于果相上邊,是相互的,是衆多的,衆多的緣結在一起的,才叫做廣結,並且是善的,是緣。

  緣,相對來講稱爲緣,緣的本身是因,因的本身是緣,我們常常把這些因和果對立起來。如果每個人都說我注重因,那每個人都缺緣,那每個人都活不下去。因緣都是相互的,我們常常講“緣起法”,緣起法本身也是包括因。大家桌前有個缽,缽裏面有飯菜,那麼如果我們作意說,我吃飯的目的爲了成佛,爲了度衆生,爲了住持正法,這肯定是種正因。那好,你這個飯菜怎麼來,你這個缽怎麼來,這對我們來講就變成了我們的緣了。譬如缽,要能知道說哪個地方有缽賣,或者說誰供養這個缽,誰又來供養這些飯菜,還要有人去洗菜,有人去煮飯,有人去打飯。如果我們只注重因,我要吃飯,你們要給我打飯,這個就成了問題了。那,今天五百個人吃飯,食堂必須要有20個人,寺廟或負責人,要找20個人,如果沒有這20個人,沒有怎麼足夠的人力,飯就做不出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因緣,因緣相互交錯的,這都交錯在一起。所以我們對佛法裏邊的這種緣起法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佛法、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地方就在于緣起法。它談的這些因緣果報,所有果的出現都跟因緣有關。因而我們面對一件事情必須去推究這個事情的因是什麼,這個事情的緣是什麼。那我們現在怎麼做,以後才會有這個果。整個佛法的理論都是要讓我們建立一種對事情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正見。正確的認識就是確實是如此,所有一切善惡、輪回、解脫都是因爲因緣,這個建立成爲定解以後,成爲決定的見解不動搖。

  那麼,第二步正思維,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我們常常講正思維,其實我們是思維不起來的,我們不要說,六凡四聖,甚深因果這種理論思維。簡單至一件衣服一塊地板一只電燈都未必能夠思維起來。譬如衣服怎麼做,這個衣服的材料叫什麼,顔色叫什麼,都很難講清楚。比如我們穿的衣服是灰色,前面的灰色和後面的灰色都是灰色,你腦筋裏頭的兩件不同的衣服灰色的顔色是不一樣的。你的心裏,你看到,你心裏清楚,但你表達不清楚。你怎麼來思維這幾件物品不一樣的東西,怎麼來建立你的正思維呢,你思維不了的。人家說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形象思維,很多的東西是靠形象的,我們很多東西的形象是模糊的,因爲你模糊,所以思維也模糊,因爲你的模糊,所以你的結果也模糊。因爲模糊,所以是不可預測的,因爲不可預測,所以你把握不住。因爲把握不住,所以你害怕的;因爲害怕,所以你就會産生憂慮;因爲憂慮,所以你不能安住。這些都是因爲缺乏正見正思維的原因。譬如廚師,他知道我怎麼煮飯,腦筋裏面的思維是非常清楚,那他煮出的飯就是好的,他可能不懂得怎麼表達很深的理論,但是他,一定清楚幾點鍾備菜,幾點洗菜,幾點鍾生火,他肯定講的出來,要怎麼才好,他肯定知道。多少人,鍋有多大,瓢有多大,他都一清二楚。他有經驗,他有辦法去思維。他不需要幾十本書,他有這些經驗,他就有辦法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去煮過菜的人,思維不起來。你思維全是紙張上面的,和去炒菜是兩回事。所以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行持和我們的師友的重要性,不可分離,都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炒菜跟燒火,同一個道理,你要認爲這個燒火很簡單,你到那邊去燒一燒就知道了,煮饅頭的,炒菜的,炸豆腐的,所需要燒的火都是不同;你煮開水的,煮粥的,煮米飯的,要燒多久,火要多大,都是有區別的,要燒多少分鍾都是有關系的,關系都是很大的。

  那麼我們要建立這些好的思維,都應該遵循廣結善緣的原則。廣結善緣就是自利利他,就是普度衆生,就是清楚思維。成佛是爲什麼呢,就是要廣度衆生,要不怎麼自利利他呢?要包括一切。廣結善緣就是成佛的正因,就是發菩提心,而不是另外有一種什麼大家都不懂的叫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在一個道場當中,怎麼來體會佛法?怎麼用心、怎麼建立自己生命的宗旨、工作的目標,建立很好的學修的態度、思維的模式,這些本身都要去學,只有你去學,你才有辦法思維。如果我們沒有去學,我們就思維不起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去思維,不知道怎麼思考。社會上科學家、數學家的思維和一個文學家不一樣。科學家看到一滴水,看到的是氫氣、氧氣;文學家看到一滴水,他可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作出很好的詩,對不對?那我們佛法也是看到水,每個人看到的不一樣,因爲你業不一樣,他看水不一樣,天人看到水是宮殿琉璃,人看到水就是水,魚看到水,鬼看到水都不一樣。業不一樣,所以同樣一個東西,同樣一個境界,對不同的有情的作用力是不一樣的。

  在一個道場當中,爲什麼一樣菜,一樣東西,一個事情,會很多人不同的反應,就是業感。業感緣起。只有你真正了解到說這些人這麼反應,這些人這麼說法,這些人這些態度,它是正常的,那麼你的心態才是正常的。你如果心態受到影響,那麼就是對于廣結善緣、對于佛法的緣起法的把握還不到家。所以廣結善緣,能夠跟業果聯系在一起,跟我們的用功在一起的,因爲你只有認識到所有的這都是衆生的種種業的彙聚、彙和、展現,那麼,我當下這個時候要解決是什麼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解決幾分?當下講的這個話,可能在眼前沒有真實的意義,但是可能過了一個禮拜,過了一個月,過了半年,過了一年,它有因,它能夠産生作用。這個就是說我們今天講的話就可能變成可能一個緣,可能不能直接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種下這種因。那我們心裏就要很清楚了,如果是說我們種的因,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收成,那你就去種嗎?所有的農夫去種莊稼的時候都是有預期的,白菜要多少天,土豆要多少天,蘋果要幾年,心裏是知道的,他才會去做。那麼如果我們學佛法認爲說我所做的事情在無量劫以後會有果,那我們這話就沒有意義的,那誰都知道無量劫以後會有果,那你能不能知道說十年以後會有怎麼樣的果,五年之後會有怎麼樣的果,一年以後會有怎麼樣的果,那才是關鍵。我這一生裏會結什麼果,這才是重要的。我們不能把已知的東西推到無量劫那樣的未知領域去,而恰恰相反我們要把未知的領域轉化到已知的領域。我們成佛是很遠的,不知道何年何月,我要讓它不知道的變成能知道的,要讓做不到的變成做得到的,那麼我們這個就叫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爲人處世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