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處能熟 熟處能生
一、生處能熟靠串習,熟處能生在用心
我們修行、學習、做事,就像做飯,都要“生處能熟、熟處能生”。
什麼叫 “生處能熟”呢?生處能熟,就好比要把白米煮成熟飯,火燒大了不行,燒小了也不行,否則,要麼燒焦了,要麼煮不熟,做出來的飯都很難吃,只有火候適中,並且時間剛剛好,煮出的飯吃起來才可口。所以,燒火煮飯既需要把握好一定的火候,也需要掌控好一定的時間。炒菜也是同樣道理,油、鹽、醬、醋等各種調料,只有放得適量,炒出的菜才好吃,如果放得不適當,菜就會很難吃,而且炒什麼菜放什麼調料,也都是有講究的。所謂生處能熟,就如同一開始我們不懂得如何炒菜,但是通過看菜譜學習、請教有經驗的廚師、和同行互相切磋交流,慢慢地就能熟練地炒出可口的佳肴了。
什麼叫“熟處能生”呢?就是我們一方面對以前慣熟的惡見、惡習要去淡忘、生疏;另一方面對以前慣熟的非惡見、非惡習要去超越、突破,行爲處事還如同面對生疏的人、事、物一樣,非常認真,用心對待,不斷追求進步,乃至達到熟而生巧的境界。如《五燈全書•海會聖心覺禅師》說:“風寒思衣,吃飯思飽,寒也不寒,飽也不飽。生處更要熟,熟處便生巧。”就如同雖然能把飯煮熟,但不等于就能把飯煮好。同樣地,我們把一件事做完了,並不等于事情就做得圓滿了;我們的話說完了,並不等于話就說得契理契機;我們飯吃完了,並不等于飯就吃得營養可口;我們上殿結束了,並不等于戒定慧的功夫就有長進。平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並沒有明顯的成長和進步,原因就出在這裏。雖然都是在做事情,但是“做完”和“做好”則是兩回事。“做完”只是代表任務完成了,但是否就做得有功德呢?不一定。如果事情做得不好,可能不但積不到功德,還會損失福報。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能真正獲得圓滿的功德,積累到成佛的資糧。
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要做到熟練。有很多事情雖然我們一開始並不擅長,但是只要抱著學習的心態,經過不斷的練習,就能夠熟練掌握。就像一個廚師炒菜,一直都很用心學習,經過各種大小宴會的鍛煉,越做越有經驗,菜就會越炒越好,最後就能夠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無論什麼佳馔菜肴他心裏都非常清楚該怎麼配料,知道怎麼炒才好吃。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曼殊室利分》說:“我昔初學作意現入此叁摩地,非于今時複更作意現入此定。如善射夫初學射業,注心粗的,方乃發箭,久習成就,能射毛端,不複注心在彼粗的,隨所欲射,發箭便中;如是我先初學定位,要先系念在不思議,然後乃能現入此定,久習成就,于此定中不複系心,任運能住。所以者何?我于諸定已得善巧,任運入出不複作意。”(卷第五百七十五)《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說:“又如瓶師,因緣合集,以久習故,泥團成瓶。如是之人,勤心發念,修集因緣,如緣生瓶。”(卷四十六)所以,經常的練習,即串習,是非常重要的。如《瑜伽師地論》說:“此勤修數息念者,若于中間其心散亂,複應退還從初數起,或順或逆。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卷第二十七)又說:“善修心者,謂于此定長時串習,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速能證入。不善修心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卷第二十八)《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說:“若欲修慈,先緣親品。于親品中,先緣上品。上品親者,謂自父母、軌範、親教,或余隨一可尊重處、智慧多聞同梵行者。于此上品親有情境作是思惟:雲何當令此有情類得如是樂?然心剛強,難可調伏,從無始來串習成故,于極有恩諸有情所惡阿世耶(“阿世耶”即意樂,亦雲種子)任運生長,善阿世耶雖作意起而不能住。複應勇勵思其重恩,製心令住,如以芥子投于錐鋒,雖有著時而難可住,久習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于上品親要勤修習與樂意樂,經于多時,乃得堅住。”( 卷八十二)我們修學佛法的終極目標是成佛,要圓滿無量深廣的福慧,更是需要長期不斷的修習。如《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善解方便品》說:“亦如有人習射法,習之不住經多歲,射法久習得盡妙,一一箭發無不中。最上般若行亦爾,修習智慧及方便,直至衆善悉圓滿,方獲最上神通力。”(卷二)
又例如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賣油翁”的故事講:“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唯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翁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由此可見,只要堅持練習,從一般的生活小事直至菩薩大行,都可以做到“生處能熟”。
但另一方面,熟練了就一定能夠生巧嗎?也不一定。關鍵在于用心,否則人就變成了機器。機器做事很熟練、很精准,但因爲沒有心,所以無論重複多少遍,都只是一種機械的重複而已,不能靈活地隨機應變。人就不一樣,人可以在做事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方法,從而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天底下的賣油者很多,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賣油翁那樣滴油不沾的境界呢?顯然不是。這說明任何精湛的技藝不僅需要不斷的反複練習,還要真正用心。那位賣油翁之所以能夠達到滴油不沾的純熟境界,應該是平時很用心的緣故。因此,練習的效果不僅僅取決于數量,還取決于每次練習的質量,好的質量則來自于認真肯學的心態。正如《報恩論》中所說:“譬如一切技藝,從生至熟,乃至熟能生巧,無不皆從肯學而成。”(卷下)
我們常常這樣贊歎一個人,說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平凡是指什麼呢?就是指習以爲常、不斷重複的事情。不平凡又是指什麼呢?這是指我們的用心程度。熟練之後還能很用心地去做,才能熟能生巧。否則,雖然事情做得很熟了,但如果不用心則一樣做不好。
可以說,心是無盡的寶藏,它有待我們不斷去開發。在漢語裏,關于“心”的成語很多,比如“叁心二意”、“心猿意馬”、“心不在焉”、“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這些都是不用心的種種表現。還有句話叫做:“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就是說,口裏雖然在念,但心卻早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我們在日常的早晚課、拜佛、誦經之中很可能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內心處于非常散亂或者昏沈的狀態之中。雖然可以種些善根,但直接的益處不大。如《菩提行經》說:“喻于重病人,諸事不甯忍,散亂心亦然,不堪諸事業。心散亂不定,聞思惟觀察,如器之滲漏,于水不能盛。”(卷第一)所以,我們要善用其心,才能把事情真正做好、做圓滿,才能達到“熟處能生”的境界。
善用其心,不僅表現在做事的過程中,而且還體現在做事前的有效規劃和充分准備。做事應該提前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細心籌劃,合理安排,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比如我們要拍攝十分鍾的錄像,提前一天就要開始調試機器做准備才行,雖然我們主觀上會認爲不會出什麼問題,但是客觀條件往往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提早准備,否則,一旦機器出現故障,拍攝就無法順利進行。正如常言所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但有時我們常常會覺得:“這件事情我會了”,“我做過了”,“我已做過很多遍了,怎麼會有問題呢?”但事實上,最後我們還是沒做好。面對不圓滿的結果,我們可能會責怪別人不配合,也可能會抱怨條件不具足,或者找其它原因來推卸責任,但卻沒有認真去反省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事情做得不成功、不圓滿。如果我們善用其心,事先把各種因素考慮進去,認真准備,可能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生處能熟、熟處能生”。哪怕一件事情已經做過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當成第一次做一樣,這樣才能夠真正生巧,否則就是不用心。
當然,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要培養精進的精神。只有下定決心,克服困難,才能達到“生處能熟、熟處能生”的境界。正如《中庸》中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百折不撓的精進力能使我們在困難、挫折面前不退縮,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锲而不舍地反複練習、實踐必能突破困境,達到技藝純熟、善巧應變的高度。反之,如果一遇到困難就起退轉之心,那麼“生處能熟,熟處能生”就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所以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就是精進的體現。
二、聽經聞法常熏習,恭敬希求得真意
我們在學習中,也要經過“生處能熟,熟處能生”的過程。
聽法不是簡單地聽一遍就可以了,而是要不斷熏習。唐朝道宣律師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智首律師聽受《四分律》,曆經多年,聽了二十遍,才往山林修習定慧。如《宋高僧傳》記載:“釋道宣……十五厭俗,誦習諸經,依智頵律師受業。……隋大業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依首習律。才聽一遍,方議修禅,頵師呵曰:“夫…
《生處能熟 熟處能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