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處能熟 熟處能生▪P2

  ..續本文上一頁適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時,功願須滿,未宜即去律也!”抑令聽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卷第十四)

  但是聽法的次數多了,有些人也可能會慢慢疲掉。比如,我們在寺廟裏面,一句話可能聽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但是到了其它地方參訪善知識,善知識跟我們說的也是這句話,聽了反而非常受用。同樣的一句話,爲什麼受用差異這麼大呢?原因就是我們參訪的善知識是生處,所以我們很希求,很在意,聽了就接受,容易相應。而我們平時天天聽,天天學,聽久了,學久了,如果熟處不能生,熟處不能巧,法就不能入心,就會學得疲厭,最終學不下去,更談不上把佛法學好,將來會有什麼成就。

  《雜寶藏經》中有一個“老比丘得四果緣”的故事,講的是以強大的希求心聽法而獲大受益:

  佛法寬廣,濟度無涯,至心求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羨尚,語少比丘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年少比丘嗤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

  時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發中,即解欽婆,用貿所須,尋即施設種種肴膳請少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指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少比丘即以皮鞠(皮球)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系念不散,即獲初果。

  諸少比丘複弄之言:“向爾雖得須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複移坐。諸少比丘複以鞠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

  諸少比丘複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複以鞠打,而語之言:“我今與爾第叁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加至心,即時複證阿那含果。

  諸少比丘複弄之言:“汝今已得不還之果,然故于色無色界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比丘複以皮鞠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羅漢。

  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肴膳、種種香花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語之言:“我已證得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其此言,鹹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卷第九)

  所以,聽聞佛法希求心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希求心很強的時候,就能夠很專注地聽別人在說什麼;反之,如果沒有希求心,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麼再好的法對我們也不能産生任何實際的效果。《諸經要集•敬法篇》說:“夫欲聽法,要須真心,敬法重人,至誠出離。”(卷第二)《優婆塞戒經•自利利他品》說:“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叁者至心聽;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爲論議聽;七者不爲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聽時不輕于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時遠離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十二、聽時爲受持讀;十叁、聽時爲除五欲;十四、聽時爲具信心;十五、聽時爲調衆生;十六、聽時爲斷聞根。”(卷二)我們每次聽到善知識的言教都應該像第一次聽到那樣至誠希求,只有這樣去用心,經過日積月累不斷的熏習,才能法義入心,變改心意。

  叁、同行久處貴和敬,半生不熟難和諧

  與人相處也是如此。剛開始,大家彼此不熟悉,說話、做事都很陌生,或者說不習慣,漸漸地,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生處能熟,就是大家相處久了就熟悉了,新鮮感沒有了,也就容易生起無所謂的心了,就會越來越看不到周圍人的功德,心裏還會認爲大家都不過如此,都不怎麼樣。因而,就會常常對同行善友觀過,隨著觀過的習氣越來越重,最後即便自己身邊有很高量的師友,也會視而不見,無法從同行身上學到佛法。

  例如元朝普瑞法師《華嚴懸談會玄記》裏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杜順和尚的一位弟子遠到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結果發現自己的老師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而自己竟然舍近求遠。故事說:“有一門人,師未終前告假。師問:“將何往?”僧曰:“欲暫往五峰禮文殊去。”師微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當消息之。偈曰: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秪者是,何處覓彌陀。”僧不喻旨,遂去。至臺山,遇老士問:“子何來?”僧曰:“禮文殊來。”士曰:“文殊今不在山,子來何益?”僧曰:“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長安教化衆生去也。”僧曰:“某是長安人,今長安誰爲文殊?”士曰:“杜順和尚乃文殊耳。”僧聞,聳然失聲曰:“杜順是我師也!”奄忽中,老士乃失。僧審所告不妄,兼道而回。至浐水,水忽瀑漲,凡叁日方濟。到寺,和尚昨日已化矣。以此方知是文殊應身也。”(卷叁十八)

  爲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情況?原因就在于人仰視和俯視的心態是不一樣的。仰視的心態就是向上看,對佛、法、僧叁寶的希求心,努力追求進步的心,這是我們學佛法最基本的心態。我們常常會認爲佛菩薩在他方世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們會對著他方世界看不到的佛菩薩産生向上仰望的心。俯視是向下看,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具體人或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懷著居高臨下的心態,不知不覺就會覺得比別人高一等,認爲別人都不如自己,只有自己是最高明的,所以我們的眼光是往下看的。如果我們以俯視的心態往下看,人不知不覺就會生活在半空中,而不是活在具體的現實世界裏,自然而然就很難與別人和諧相處。

  所以,我們應該以一個如理淨善的心態與同行善友相處。因爲同行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修行助伴,對我們生命成長的意義非常重要。如《度世品經》說:“等心敬善友,利義皆由之。”(卷第一)善知識有叁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和教授善知識。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善知識,指的是教授善知識。同行善友就是我們的同行善知識。如《摩诃止觀》說:“知識有叁種:一外護,二同行,叁教授。……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卷第四)

  我們對同行善友還應該保持一顆恭敬心。如《別譯雜阿含經》說:“雲何于親友,愛重如己身?不應于親友,伺覓其過失。親友心願同,相念常不忘。如是之親友,不爲他沮壞,應當恒敬念,愛重如己身。”(卷第十一)《佛說海龍王經》說:“複有四事得值善友。何謂四?不慢無谄,常加恭敬,柔和順言而不自大,常受言教,是爲四。”(卷第一)《佛說孛經抄》中說:“有十事知愛厚:遠別不忘、相見喜歡、美味相呼、過言忍之、聞善加歡、見惡忠谏、難爲能爲、不相傳私、急事爲解、貧賤不棄。是爲十愛厚。”

  我們還應該多觀察、隨喜、贊歎身邊同行善友的功德,這樣不但能夠讓我們保持歡喜的心態,還能增進彼此了解,加深法緣。如《釋氏要覽》說:“朋友有叁要法:一者見有失,辄相曉谏;二見有好事,深生隨喜;叁在苦厄,不相棄舍。”(卷第叁)《瑜伽師地論》說:“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淨信,何況親睹?一者勝妙,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無躁動。二者敦肅,叁業現行無掉無擾。叁者無矯,不爲诳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四者無嫉,終不于他說法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說法;複恒勸余于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谄僞心;又常于他其心純淨,見彼說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養恭敬其心歡喜複過于是。五者儉約,尠儲器物,隨得隨舍。”(卷第四十四)而我們有一些人的問題恰恰是很難對同行善友的功德産生真切的歡喜心,所以也就不能真正分享到別人的功德。

  同行善友之間貴在能夠長期和敬相處,正所謂“日久見人心”。如《論語•裏仁第四》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又《論語•公冶長第五》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隋朝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六和敬》說:“一、同戒;二、同見;叁、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次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辯六和敬者,菩薩既能善用四種同情之法攝得衆生,爲成就故,必須久處。若不和同愛敬,則兩不和合,不得盡成般若,是爲魔事。若善用六和,則與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終,則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攝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爲和;內自謙卑,名之爲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名和敬。”(卷下)

  如果我們生處不能熟,熟處不能生、熟處不能巧,善友相處就會有障礙,就會覺得好像很熟悉,卻又感覺越來越陌生。這是一個什麼心態呢?簡單說,就是一種半生不熟的心態。剛剛開始沒有進入佛門的時候,對佛法、對寺廟不了解,只是覺得寺廟好、出家人生活好,而後慢慢對環境熟悉了,就逐漸不用心了。沒有希求心了,每天就不能很好地發心,不能很好地用功,這樣,雖然熟了,卻不能生巧。比如,你現在負責大寮,如果認爲每天只要把飯煮熟就足夠了,慢慢這種心態會持續等流,那麼就會以這種心態去對待任何人、任何事,內心就會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難以認清自己,內心就越來越無奈,越來越難以超越自我。

  當我們內心對佛法沒有真實體會,內心封閉起來的時候,就會以爲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周圍人都不理解自己。這樣,我們越是對身邊的人,越是容易觀過,而對離我們很遠的人,或者跟自己沒有關系的人,比如不在同一個部門、組別的人反而很要好,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向對方傾訴。再有一種情況是,有人覺得與人關系不好相處,有事情就不願意去找熟人,而是去找生人。爲什麼他會想到去找生人呢?因爲心裏認爲周圍熟悉的人中沒有高明的,生人才可能是高明的,因爲不熟悉而仰視,所謂“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或者是俯視心理在作怪,覺得自己比這個新人高,希望講給別人,希望開導別人。這些都是我們用功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去糾正的錯誤心理。

  所以,修行不是做出來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內心深處,並落實在內心深處的。修行是修心,要生處能熟、熟處能生。

  

  

《生處能熟 熟處能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