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抑令听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卷第十四)
但是听法的次数多了,有些人也可能会慢慢疲掉。比如,我们在寺庙里面,一句话可能听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但是到了其它地方参访善知识,善知识跟我们说的也是这句话,听了反而非常受用。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受用差异这么大呢?原因就是我们参访的善知识是生处,所以我们很希求,很在意,听了就接受,容易相应。而我们平时天天听,天天学,听久了,学久了,如果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巧,法就不能入心,就会学得疲厌,最终学不下去,更谈不上把佛法学好,将来会有什么成就。
《杂宝藏经》中有一个“老比丘得四果缘”的故事,讲的是以强大的希求心听法而获大受益:
佛法宽广,济度无涯,至心求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年少比丘嗤而语言:“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
时老比丘闻其此语,欢喜发中,即解钦婆,用贸所须,寻即施设种种肴膳请少比丘,求乞四果。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指麾弄老比丘,语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尔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如语而坐。诸少比丘即以皮鞠(皮球)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向尔虽得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果。”时老比丘获初果故,心转增进,即复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头,而语之言:“与尔二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我当与尔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如言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我今与尔第三之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倍加至心,即时复证阿那含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之果,然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坏,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当与尔阿罗汉果。”时老比丘如语移坐,诸少比丘复以皮鞠撩打其头,而语之言:“我今与尔彼第四果。”时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证罗汉。
得四果已,甚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花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无漏功德。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罗汉果已。”诸少比丘闻其此言,咸皆谢悔先戏弄罪。是故行人宜应念善,乃至戏弄犹获实报,况至心也!(卷第九)
所以,听闻佛法希求心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希求心很强的时候,就能够很专注地听别人在说什么;反之,如果没有希求心,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再好的法对我们也不能产生任何实际的效果。《诸经要集•敬法篇》说:“夫欲听法,要须真心,敬法重人,至诚出离。”(卷第二)《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说:“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十二、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闻根。”(卷二)我们每次听到善知识的言教都应该像第一次听到那样至诚希求,只有这样去用心,经过日积月累不断的熏习,才能法义入心,变改心意。
三、同行久处贵和敬,半生不熟难和谐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刚开始,大家彼此不熟悉,说话、做事都很陌生,或者说不习惯,渐渐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生处能熟,就是大家相处久了就熟悉了,新鲜感没有了,也就容易生起无所谓的心了,就会越来越看不到周围人的功德,心里还会认为大家都不过如此,都不怎么样。因而,就会常常对同行善友观过,随着观过的习气越来越重,最后即便自己身边有很高量的师友,也会视而不见,无法从同行身上学到佛法。
例如元朝普瑞法师《华严悬谈会玄记》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杜顺和尚的一位弟子远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结果发现自己的老师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自己竟然舍近求远。故事说:“有一门人,师未终前告假。师问:“将何往?”僧曰:“欲暂往五峰礼文殊去。”师微笑曰:“汝必欲去,吾有一偈可助汝行色,当消息之。偈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秪者是,何处觅弥陀。”僧不喻旨,遂去。至台山,遇老士问:“子何来?”僧曰:“礼文殊来。”士曰:“文殊今不在山,子来何益?”僧曰:“文殊今在何所?”士曰:“在长安教化众生去也。”僧曰:“某是长安人,今长安谁为文殊?”士曰:“杜顺和尚乃文殊耳。”僧闻,耸然失声曰:“杜顺是我师也!”奄忽中,老士乃失。僧审所告不妄,兼道而回。至浐水,水忽瀑涨,凡三日方济。到寺,和尚昨日已化矣。以此方知是文殊应身也。”(卷三十八)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人仰视和俯视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仰视的心态就是向上看,对佛、法、僧三宝的希求心,努力追求进步的心,这是我们学佛法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常常会认为佛菩萨在他方世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会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的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俯视是向下看,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具体人或事的时候,我们往往怀着居高临下的心态,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比别人高一等,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只有自己是最高明的,所以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如果我们以俯视的心态往下看,人不知不觉就会生活在半空中,而不是活在具体的现实世界里,自然而然就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
所以,我们应该以一个如理净善的心态与同行善友相处。因为同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修行助伴,对我们生命成长的意义非常重要。如《度世品经》说:“等心敬善友,利义皆由之。”(卷第一)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和教授善知识。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善知识,指的是教授善知识。同行善友就是我们的同行善知识。如《摩诃止观》说:“知识有三种: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卷第四)
我们对同行善友还应该保持一颗恭敬心。如《别译杂阿含经》说:“云何于亲友,爱重如己身?不应于亲友,伺觅其过失。亲友心愿同,相念常不忘。如是之亲友,不为他沮坏,应当恒敬念,爱重如己身。”(卷第十一)《佛说海龙王经》说:“复有四事得值善友。何谓四?不慢无谄,常加恭敬,柔和顺言而不自大,常受言教,是为四。”(卷第一)《佛说孛经抄》中说:“有十事知爱厚:远别不忘、相见喜欢、美味相呼、过言忍之、闻善加欢、见恶忠谏、难为能为、不相传私、急事为解、贫贱不弃。是为十爱厚。”
我们还应该多观察、随喜、赞叹身边同行善友的功德,这样不但能够让我们保持欢喜的心态,还能增进彼此了解,加深法缘。如《释氏要览》说:“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诸菩萨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令他远闻极生净信,何况亲睹?一者胜妙,威仪圆满,威仪寂静,威仪具足,一切支分皆无躁动。二者敦肃,三业现行无掉无扰。三者无矫,不为诳他故思诈现严整威仪。四者无嫉,终不于他说法所得利养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励请他说法;复恒劝余于彼广施利养恭敬,无谄伪心;又常于他其心纯净,见彼说法及得财敬深生随喜,如自所获利养恭敬心生欢喜,见他所得利养恭敬其心欢喜复过于是。五者俭约,尠储器物,随得随舍。”(卷第四十四)而我们有一些人的问题恰恰是很难对同行善友的功德产生真切的欢喜心,所以也就不能真正分享到别人的功德。
同行善友之间贵在能够长期和敬相处,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如《论语•里仁第四》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又《论语•公冶长第五》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隋朝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六和敬》说:“一、同戒;二、同见;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次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卷下)
如果我们生处不能熟,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巧,善友相处就会有障碍,就会觉得好像很熟悉,却又感觉越来越陌生。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简单说,就是一种半生不熟的心态。刚刚开始没有进入佛门的时候,对佛法、对寺庙不了解,只是觉得寺庙好、出家人生活好,而后慢慢对环境熟悉了,就逐渐不用心了。没有希求心了,每天就不能很好地发心,不能很好地用功,这样,虽然熟了,却不能生巧。比如,你现在负责大寮,如果认为每天只要把饭煮熟就足够了,慢慢这种心态会持续等流,那么就会以这种心态去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内心就会越来越麻木,越来越难以认清自己,内心就越来越无奈,越来越难以超越自我。
当我们内心对佛法没有真实体会,内心封闭起来的时候,就会以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周围人都不理解自己。这样,我们越是对身边的人,越是容易观过,而对离我们很远的人,或者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比如不在同一个部门、组别的人反而很要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向对方倾诉。再有一种情况是,有人觉得与人关系不好相处,有事情就不愿意去找熟人,而是去找生人。为什么他会想到去找生人呢?因为心里认为周围熟悉的人中没有高明的,生人才可能是高明的,因为不熟悉而仰视,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或者是俯视心理在作怪,觉得自己比这个新人高,希望讲给别人,希望开导别人。这些都是我们用功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去纠正的错误心理。
所以,修行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并落实在内心深处的。修行是修心,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