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
一、生处能熟靠串习,熟处能生在用心
我们修行、学习、做事,就像做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什么叫 “生处能熟”呢?生处能熟,就好比要把白米煮成熟饭,火烧大了不行,烧小了也不行,否则,要么烧焦了,要么煮不熟,做出来的饭都很难吃,只有火候适中,并且时间刚刚好,煮出的饭吃起来才可口。所以,烧火煮饭既需要把握好一定的火候,也需要掌控好一定的时间。炒菜也是同样道理,油、盐、酱、醋等各种调料,只有放得适量,炒出的菜才好吃,如果放得不适当,菜就会很难吃,而且炒什么菜放什么调料,也都是有讲究的。所谓生处能熟,就如同一开始我们不懂得如何炒菜,但是通过看菜谱学习、请教有经验的厨师、和同行互相切磋交流,慢慢地就能熟练地炒出可口的佳肴了。
什么叫“熟处能生”呢?就是我们一方面对以前惯熟的恶见、恶习要去淡忘、生疏;另一方面对以前惯熟的非恶见、非恶习要去超越、突破,行为处事还如同面对生疏的人、事、物一样,非常认真,用心对待,不断追求进步,乃至达到熟而生巧的境界。如《五灯全书•海会圣心觉禅师》说:“风寒思衣,吃饭思饱,寒也不寒,饱也不饱。生处更要熟,熟处便生巧。”就如同虽然能把饭煮熟,但不等于就能把饭煮好。同样地,我们把一件事做完了,并不等于事情就做得圆满了;我们的话说完了,并不等于话就说得契理契机;我们饭吃完了,并不等于饭就吃得营养可口;我们上殿结束了,并不等于戒定慧的功夫就有长进。平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成长和进步,原因就出在这里。虽然都是在做事情,但是“做完”和“做好”则是两回事。“做完”只是代表任务完成了,但是否就做得有功德呢?不一定。如果事情做得不好,可能不但积不到功德,还会损失福报。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能真正获得圆满的功德,积累到成佛的资粮。
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要做到熟练。有很多事情虽然我们一开始并不擅长,但是只要抱着学习的心态,经过不断的练习,就能够熟练掌握。就像一个厨师炒菜,一直都很用心学习,经过各种大小宴会的锻炼,越做越有经验,菜就会越炒越好,最后就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无论什么佳馔菜肴他心里都非常清楚该怎么配料,知道怎么炒才好吃。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七曼殊室利分》说:“我昔初学作意现入此三摩地,非于今时复更作意现入此定。如善射夫初学射业,注心粗的,方乃发箭,久习成就,能射毛端,不复注心在彼粗的,随所欲射,发箭便中;如是我先初学定位,要先系念在不思议,然后乃能现入此定,久习成就,于此定中不复系心,任运能住。所以者何?我于诸定已得善巧,任运入出不复作意。”(卷第五百七十五)《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说:“又如瓶师,因缘合集,以久习故,泥团成瓶。如是之人,勤心发念,修集因缘,如缘生瓶。”(卷四十六)所以,经常的练习,即串习,是非常重要的。如《瑜伽师地论》说:“此勤修数息念者,若于中间其心散乱,复应退还从初数起,或顺或逆。若时算数极串习故,其心自然乘任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无断无间,相续而转。”(卷第二十七)又说:“善修心者,谓于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速能证入。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卷第二十八)《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说:“若欲修慈,先缘亲品。于亲品中,先缘上品。上品亲者,谓自父母、轨范、亲教,或余随一可尊重处、智慧多闻同梵行者。于此上品亲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当令此有情类得如是乐?然心刚强,难可调伏,从无始来串习成故,于极有恩诸有情所恶阿世耶(“阿世耶”即意乐,亦云种子)任运生长,善阿世耶虽作意起而不能住。复应勇励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以芥子投于锥锋,虽有著时而难可住,久习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于上品亲要勤修习与乐意乐,经于多时,乃得坚住。”( 卷八十二)我们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是成佛,要圆满无量深广的福慧,更是需要长期不断的修习。如《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善解方便品》说:“亦如有人习射法,习之不住经多岁,射法久习得尽妙,一一箭发无不中。最上般若行亦尔,修习智慧及方便,直至众善悉圆满,方获最上神通力。”(卷二)
又例如北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卖油翁”的故事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唯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由此可见,只要坚持练习,从一般的生活小事直至菩萨大行,都可以做到“生处能熟”。
但另一方面,熟练了就一定能够生巧吗?也不一定。关键在于用心,否则人就变成了机器。机器做事很熟练、很精准,但因为没有心,所以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已,不能灵活地随机应变。人就不一样,人可以在做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从而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天底下的卖油者很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卖油翁那样滴油不沾的境界呢?显然不是。这说明任何精湛的技艺不仅需要不断的反复练习,还要真正用心。那位卖油翁之所以能够达到滴油不沾的纯熟境界,应该是平时很用心的缘故。因此,练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数量,还取决于每次练习的质量,好的质量则来自于认真肯学的心态。正如《报恩论》中所说:“譬如一切技艺,从生至熟,乃至熟能生巧,无不皆从肯学而成。”(卷下)
我们常常这样赞叹一个人,说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平凡是指什么呢?就是指习以为常、不断重复的事情。不平凡又是指什么呢?这是指我们的用心程度。熟练之后还能很用心地去做,才能熟能生巧。否则,虽然事情做得很熟了,但如果不用心则一样做不好。
可以说,心是无尽的宝藏,它有待我们不断去开发。在汉语里,关于“心”的成语很多,比如“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这些都是不用心的种种表现。还有句话叫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就是说,口里虽然在念,但心却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在日常的早晚课、拜佛、诵经之中很可能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内心处于非常散乱或者昏沉的状态之中。虽然可以种些善根,但直接的益处不大。如《菩提行经》说:“喻于重病人,诸事不宁忍,散乱心亦然,不堪诸事业。心散乱不定,闻思惟观察,如器之渗漏,于水不能盛。”(卷第一)所以,我们要善用其心,才能把事情真正做好、做圆满,才能达到“熟处能生”的境界。
善用其心,不仅表现在做事的过程中,而且还体现在做事前的有效规划和充分准备。做事应该提前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细心筹划,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比如我们要拍摄十分钟的录像,提前一天就要开始调试机器做准备才行,虽然我们主观上会认为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客观条件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早准备,否则,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拍摄就无法顺利进行。正如常言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有时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件事情我会了”,“我做过了”,“我已做过很多遍了,怎么会有问题呢?”但事实上,最后我们还是没做好。面对不圆满的结果,我们可能会责怪别人不配合,也可能会抱怨条件不具足,或者找其它原因来推卸责任,但却没有认真去反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事情做得不成功、不圆满。如果我们善用其心,事先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认真准备,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生处能熟、熟处能生”。哪怕一件事情已经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一样,这样才能够真正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
当然,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要培养精进的精神。只有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才能达到“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的境界。正如《中庸》中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遗教经》说:“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百折不挠的精进力能使我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实践必能突破困境,达到技艺纯熟、善巧应变的高度。反之,如果一遇到困难就起退转之心,那么“生处能熟,熟处能生”就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所以说“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就是精进的体现。
二、听经闻法常熏习,恭敬希求得真意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经过“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的过程。
听法不是简单地听一遍就可以了,而是要不断熏习。唐朝道宣律师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智首律师听受《四分律》,历经多年,听了二十遍,才往山林修习定慧。如《宋高僧传》记载:“释道宣……十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頵律师受业。……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才听一遍,方议修禅,頵师呵曰:“夫…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