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章 巍巍大人法

  接下來引證《楞嚴經》上的話:

  楞嚴會上佛告阿難: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

  這是佛所說修證的法門。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想修行成佛做工夫,靠什麼做工具?一切佛法的修證,除了此身心以外,沒有另外的工具。佛法將身心分類爲十八界,亦即六根對外境的六塵,加上根塵中間假定的界線。何以說這個中間界線是假定的呢?沒有修證的人很難體會。譬如眼睛一接觸光色,當光色進入眼睛時,光色與眼睛中間就有一個界線,這個界線非常微妙。六根、六塵加上中間的六個界線,稱之爲十八界。

  佛說,修行有各種方法,離不開六根、六塵等十八界的作用,也就是以十八界做爲修行的工具,如此修持下去,以至究竟圓滿,任何一法都可以大徹大悟而成佛。比如淨土念佛,重點是用意根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是由意識作用而産生的一個方法,那麼,這中間有沒有一個他力成就的阿彌陀佛存在?中間是有個界線,在初步感覺有自力得到他力加持的作用。另外,有些人用耳根聽聲音、聽呼吸,在聽與不聽之間有個界線,此所謂觀音圓通法門。

  重要的是“十方如來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滿圓滿無上菩提。于其中間亦無優劣”。我們不應有這種方法好、那種方法壞的分別心,只要一門深入,沒有不到家的。而每一位佛所走的路線也許不同,但成就是一樣的。這是佛所說修證的第一個原則。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佛說因爲你們智慧太低下,不能在這個中間“圓自在慧”。六根根器不利,拿現代話來講,就是頭腦不俐落。我們平常講學佛有鈍根、利根的差別,鈍利二字要特別注意!以佛法的道理,人的根性有利鈍,利鈍也就是智愚的不同,實際上世界上沒有笨人。所以儒家教我們不要輕視任何人。每個人都要自重,但如果自己認爲了不起,那已經是自輕。

  每個人的聰明相等,不過表現的程度有快慢,鈍刀和快刀切肉,雖然時間上有差別,結果還是一個,你不能說那把鈍刀不是刀。笨的人告訴他一件事,也許他叁天才轉過腦筋來,也許碰了釘子吃了虧才變聰明。聰明人事情一來,馬上反應此事會吃虧上當,不幹。我經常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笨人,你騙一個人,他總歸會變聰明,至少臨死會恍然大悟某件事上了當。當然也有人被騙死了他不知道,我想來生一定知道。

  所以佛說阿難,你們的根器下劣,並不是下劣的人就無可救藥,沒有這回事!因爲根器下劣,在這個中間不能圓自在慧,什麼中間?就是各種修行方法,念佛也好,數息觀也好,做別的止觀也好、密宗也好、顯教也好,方法沒有什麼不對,但在這個中間差一個東西,什麼東西?“圓自在慧”,圓融無礙的智慧,也就是能融會貫通的智慧。這個智慧哪裏來的?是你自己原有的,所謂“觀自在”,你要自己把這個慧根找出來。找出慧根後還要發展培養力量,此謂之“慧力”

  成佛有十力。從佛學的觀點來看,只有佛有十力,智慧是一種大力。我們靜坐、修止觀,用各種方法培養慧根變成慧力;慧力到達後,智慧自然開發。

  成了佛悟了道的慧力就叫“自然智”,也叫“無師智”,不是沒有老師,而是他本身已跟老師到達一樣的境界。同樣道理,諸佛是我們的老師,如果你也到達那個無師智境界,你也是佛。自然智並不是外來的,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東西,之所以沒有見到道的究竟,是不能圓融自在,所以不能發展成就自己的自在慧。那麼,怎麼辦呢?

  一門深入

  佛說:“故我宣揚,令汝但于一門深入”,沒有第二個辦法,你不要想另外去求一個慧,只有走禅定的路子,禅定沒有第二個辦法,只有打坐的路子。打坐不是定,打坐只是練習修定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如果認爲打坐就是定,那你大錯特錯!真得了定,站著、走路、做事忙著,乃至辦公、讀書,都在定境中,那個才是定。不過要到達此境必須先從打坐做起。所以打坐有如此重要!

  打坐是修定最基本的一步,所以佛說他自己宣揚、教化,其實也是教我們一門深入,每個人把握對自己最適合的一個方法,不管是參禅、修觀行,也不管什麼打坐,甚至于世間法的打坐都可以。所謂世間法的打坐,譬如練武功的修看香頭、看光,真正練成以後,也會忘掉自己、沒有身體的感覺,同你學佛打坐忘我忘身的感覺一樣。很簡單,人的肉體總是身、心兩個家夥,這兩樣到達某一個境界、程度,它的感受大體上差不多。

  所以你只要依這個方法一門深入,進入專一的境界,“入一無妄”,沒有任何妄心妄念。大家念佛爲什麼要先念到一心不亂呢?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意念知道自己只有這個佛號,眼睛也不看。如果還是:阿彌陀佛,冷氣太吵,阿彌陀佛,身體不舒服……那根本沒有專一。我們想想看,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大家一點都不專一。有些人修密宗,唉呀!念了五千遍了,怎麼沒有神通、沒有光,阿彌陀佛、唵嘛咪叭咪吽……,唉!怎麼看不見菩薩?這根本沒有專一,沒有用!

  要“入一無妄”,專一是最基本的一步。到達以後,“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進一步連“一”也沒有了。這時眼耳鼻舌身意、生理、心理作用,知覺感覺統統沒有了!彼,指生理上、心理上。這六根一時清淨,才可以到達清淨法身的境界。這其中有好幾個層次,先要選擇一個方法一門深入,深入到什麼程度?進入專一境界,沒有其他妄念,“無妄”就是既不昏沈又不散亂。那麼,這還不算數,再進一步,到達六根六塵“—時清淨”。“一時”是頓悟,立刻到達。由“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是一個程式:到達“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這個時候頓悟到則沒有程式,等于電燈開關,一開全亮。

  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入道處

  是以憍陳那因聲悟道,優波尼沙陀因色悟道,香嚴童子因香悟道,乃至虛空藏菩薩因空悟道。

  《楞嚴經》提到,憍陳那因耳根聽聲音而悟道,優波尼沙陀因眼睛觀色而悟道。嚴格說來,色法包括很多,有表色、無表色之別。這個宇宙世界有些是概念的東西,看得見的黃藍白赤叫色,物質世界的地水火風、山河大地也叫色。香嚴重子因鼻子聞到香味而悟道,乃至虛空藏菩薩,因爲證到空而悟道。

  則知自性遍一切處,皆是入路,豈局一門而專以蚊蚋之愚,翻恃鹪鹩之量。

  由這個道理,曉得六根、六塵隨處皆可悟道。自性不在一個地方,等于虛空,虛空比方自性,並不在某一個方向。如果認爲只有這個方法才能悟道,或只有這個方法才是佛法,基本上違反了佛法的觀念。這說明自性遍一切處。“皆是入路”,都是證入菩提的道路。“豈局一門而專以蚊納之愚,翻恃鹪鹩之量”,把一根樹枝當成一棵大樹!

  且法無速,見有淺深,遮障之門,各任輕重。是以文殊菩薩頌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

  並且這個佛法,也沒有說哪個法能快速成就悟道,哪個法會慢些悟道。法的本身沒有迅遲快慢,快慢迅遲問題出在我們智慧的見解,以現代話說,說是觀念、觀點。智慧大、觀點透徹就來得快,智慧小、觀點不明徹就慢慢來。“法無遲速,見有淺深”,還是在于我們自在慧的問題。

  所以“遮障之門各任輕重”,遮障就是魔障,被遮擋住、障礙住了。學佛法做工夫有很多障礙,有時是生理上發生障礙,有時是心理上發生障礙。這種障礙的輕重,並沒有一個主宰或魔王擋住你,“自任輕重”,一切唯心所造。你智慧淺,障礙重,智慧深,障礙容易破掉,完全在于你自己。這一段有一半是《楞嚴經》的原文,後面幾句是永明壽禅師的評論。

  接下來又引用《楞嚴經》原文,是文殊菩薩的頌。《楞嚴經》記載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每一位菩薩報告已當時學佛悟道的經過,最後由文殊菩薩作結論。爲什麼由文殊菩薩作結論?因爲文殊菩薩在佛教中代智慧而且他是七佛之師,他自己早已成佛,釋迦牟尼佛及其前面六位佛都是他的學生,因爲學生當教主,他來捧場,所以現身爲大弟子,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因此關于智慧方面成就的佛法,到了最後多半開始學佛,進入定慧叁昧的境界,有人快,有人慢。譬如禅宗講頓悟,根性明利,很快就到了,有人要叁大阿僧祇劫慢慢修,遲速不同。等于走路,有人腳步大走快一點,有人腳步小慢一點,都在走,你不能說他沒有走。老年人慢慢走也在走,小孩子跑碎步跑得快,結果跑了半天還落後。此謂“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不要在那裏比快饅,只要最高目的一樣就對了。

  此《宗鏡錄》中,並是十方諸佛大威德不思議法門。

  他說這本《宗鏡錄》,編輯收錄叁藏十二部中所有佛法的精華,集中十方一切佛最高最大的威性德性不可思議的方法。方法有很多,但到達最高點明心見性的道理沒有兩樣。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明心見性悟道後,到達聖人、佛的境界“無不通”,邪道、魔道、外道,在正法佛法的眼光看來,統統變成正道。

  沒有悟道以前。學佛法在下意識帶著一種邪心、不正的觀念,自己體察不出,正法也變成魔法歪法。所以“聖性無不通”,只有到達勝境者,看世間法間法無一不是佛法,沒有不通的。

  那麼在佛眼看,“順逆皆方便”,走順路,走倒路,都是方法而已!淨土是方法,禅宗也是方法,密宗是方法,律宗也是方法,出世間是方法,入世間何嘗不是方法!一切皆是方法、方便而已!方便者非究竟,究竟就是悟到那個本性、那個東西。

  “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開始發心學佛的人叫初心。永明壽禅師引用他的結論中的話:

  猶赫赫日輪,豈嬰孩所視;高高法座,非矬陋之能升。唯文殊大人,普賢長子,上上根器方堪能爾。

  “矬”,古書考據,矬即矮…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