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産生與對治
學誠
煩惱是怎麼産生的,産生了煩惱以後該怎麼辦?這是我們學佛人所要面對、解決的主要問題。
釋迦牟尼佛曾經大講特講人生諸苦,並以此作爲全部佛法的基礎。生活富足的現代人,或許會認爲,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人生諸苦,只是古代奴隸 社會的生活情況,在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應是過時之論了。其實不然。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現在的社會和生活,煩惱和痛苦不但沒有減少,而且在不斷地增加。比如:失業之苦、破産之苦、炒股虧跌之苦、購物被宰之苦、通貨膨脹之苦、環境汙染之苦、抽煙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釋尊把煩惱和痛苦簡要地歸結爲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會苦、五陰熾盛苦。其中生老病死之苦,是人類現有的生命形態,天生便具有的缺陷,不是富足 的物質生活、發達的科技和醫療技術所能改變的。
我們從投胎的第一念,就是生命的開始,也就是煩惱和痛苦的開始。人們常說“十月懷胎”,一個人從投胎到出生的整個過程,要經曆十個月 的時間。十個月在母親的肚子裏,有什麼煩惱呢?佛經上說,母親飯吃多了,或者飯很燙,胎兒就會感到有一座火山壓在身上一樣,是很痛苦、很煩惱的;如果母親吃的食物很冷,胎兒就會感到象一座冰山壓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難受的。母親有時在工作,有時在運動,胎兒也在跟著顛簸、滾動,也是很苦惱的。母親身體不舒 服,或生病,也會影響到胎兒。十個月以後,嬰兒就要誕生。誕生後第一聲就是“哇”地大哭,因爲細嫩的身體跟外界接觸的時候,産生刺激和痛苦,因此會哭。他的誕生和死亡一樣,都極其痛苦。不僅母親很痛苦,家裏的其他成員很擔心,嬰兒的本身也是非常地痛苦。現在有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父母親的素質比較高,懂得接 生的方法,對嬰兒的傷害可能會少一點;對醫療條件和接生常識都比較缺乏的一般群衆,處理不恰當或不圓滿,後果就更大了。嬰兒出生以後要吃奶,他就跟母親的生命又連在一起。如果母親的奶水不夠,嬰兒就會營養不良。如果母親經常發脾氣,煩惱很強,奶水就會有毒素,影響到嬰兒的身體和性格。氣候的冷熱也會給他帶 來煩惱,噪音大、貓狗叫、看到生人,會使他受到驚嚇,他就使勁地哭。隨著年齡增大,六根不斷接觸到周圍的事物,生起厭惡和貪求的念頭。現在大都是獨生子女,小孩要什麼,大人都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小孩缺乏理智,而大人卻都圍著小孩轉。這樣養成習慣,稍有不順,就會發怒,使他長大以後,貪欲和瞋恨的心越來越 重。現在是工商時代,大人的工作很繁忙,城裏流行請保姆,或者請親戚朋友看管,無形當中,割裂了子女與父母的天然感情。小孩長大以後,就不喜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也是有因果報應的。
進入少年時期,古人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現在的少年,煩惱衆多,首先是學業的壓力。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升學競爭一直很嚴重,學校對學生采取疲勞戰術,對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傷害。其次,青少年時期人際交往越來越多,對外界的新鮮事物非常好奇,很想去了解認識。但作爲少年 人,思想不成熟,文化知識不夠,社會經驗也缺乏,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響和支配。如果交上吊兒郎當、不大正經的朋友,會染上很多壞習氣。隨著社會閱曆的增加,青少年的分別心和各種欲望也在飛速地增長。同學之間會有攀比,自己家庭條件不好的,沒有錢去享受,就會很苦惱。看到社會上燈紅酒綠、榮華富貴,耳濡 目染,貪欲漸增,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旅程會做種種打算,其目的就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傷心苦惱。不明智的,甚至會使出種種不道德的手段。古人常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因爲你的貪欲少了,煩惱自然就少了。煩惱少了,智慧就高,人格也就提升了。現在,世俗社會有些學校,盡管拼命灌輸各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但對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修養道德,如何克服壞習氣,卻很不重視。這樣導致青少年,從家庭到學校,一直保持著任性、自私的 心態,性格和心理方面就不會健康。從小的立足點歪了,象蓋樓一樣,將來就有傾塌的危險。一切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欲,將來有能力、有思想、有知識的時候,做出來的行爲就更可怕了。現在社會上講什麼“濃縮人生”, 一切爲了享樂,犯罪坐牢也不怕,更談不上什麼信義和孝敬。實際上苦惱和困惑一直纏繞著他們。
人到青年和中年時期,猶如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許多變化和選擇,糊裏糊塗之中,人生已然定型。得意的縱情享樂,失意的心灰意冷。 結婚成家之後,煩惱和困難更是紛至沓來。一切都要爲家庭考慮,掙錢、應酬、住房、孩子……從單位一直忙到家裏。現在社會流行高消費,而錢又不好賺,無形之 中壓力就非常大,若金錢和地位不如人,就會覺得對不起家人,看到朋友也會不好意思,煩惱和痛苦實在不輕。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事業上正處在挑大梁的時期,身心負荷最重,損耗也很厲害。現在社會上離婚案件越來越多,說明各種社會問題對家庭的壓力和沖擊,也說明人們的煩惱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內心沖突越來 越尖銳。到大城市的街道上看一看,不少人的臉上都顯出浮躁、無奈的表情,一個個行色匆匆。即便是有錢人,有時顯示出一些富貴和安逸,心裏難免會有幾分恐慌,怕貨幣貶值,怕股票下跌,怕被偷、被搶、被綁架。
人到老年,更是苦不堪言。身根漸衰,心智恍惚。牙齒不好用,想吃的吃不下去。眼睛不好用,想看電視也看不成。想跟人聊天,耳朵又聽不 清,別人也懶得理你。心中實在是苦惱。若遇到子女不孝,受到打罵和歧視,溫飽也會成爲問題,煩惱就更大了。老年人還時刻存在對死亡的恐懼感。當小孩的時候,過一年,感覺長一歲,很高興。小孩就盼著快長大。到了老年就不如此了,只希望日子能過得慢一點。其實,從小孩到老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
死亡就象搬家一樣,身體象一座房子,房子壞了,我們就要搬家。如果此生修了很多善業,就象賺了很多錢,可以搬到一個更舒適優越的地 方,甚至可以移民到國外去。假如此生造了很多惡業,就象欠了別人很多債務,我們要走,討債的全都找上門來,糾纏不清,使你難以脫身,以後也只能搬到一個更加貧困惡劣的地方。人死之時,身心剝離,痛苦不堪。業障翻起,識心妄動,現出種種境界。善業重的,心理鎮定,境界也較溫和。惡業重的,現出恐怖之境,心恐 意懼,隨境而轉,受種種苦。家人也會感到不安和悲傷。來世會投生到什麼地方,就看我們一生所造善惡業力的對比,哪一種力量大,就投生到哪一道。
從小到大,災病難免。有些人一生都伴隨著疾病的折磨,實在是苦不堪言。現在雖然醫療技術很發達,但由于人們所造的惡業越來越複雜,疑難疾病的種類也就越來越多。
不僅生老病死是苦,即便是榮華富貴、天倫之樂等感受和境界,也統統是苦。因爲一切諸樂不能無條件地産生,都要依托足夠的外緣,所以快樂是不能自主的。隨著條件變化,轉瞬即逝。苦樂不相舍離,快樂之後,痛苦會接踵而至。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就是觀察衆生有生、老、病、死之苦。衆生之所以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爲有“業有 ”,即過去世所造的善惡諸業,決定今世出生到相應的世界。“業有”是因爲“取”,即衆生對外物的執著和貪取,爲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取”是因爲“ 愛”,即衆生對異性、外物和境界的愛戀和迷惑。“愛”的生起是因爲有“受”,即六根對外界事物的領納和感受,生起苦、樂、不苦不樂的分別。“受”的生起是 因爲心依靠六根接觸外境,産生“觸”,即人體器官對外境的感知。“觸”是因爲有六根,即“六入”,才能生起。“六入”的形成是因爲生命在母胎裏有“名色” 的活動,即胎兒存在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成長。“名色”的産生是因爲“識”,即投胎生靈的根本意識。“識”來自 “行”,即前世身、語、意叁方面的善惡諸業。“行”是因爲“無明”,就是衆生迷惑無知,不明善惡因果,不明生死因緣,不懂佛法,難以覺悟。
人生諸苦是起源于內心的各種無明和煩惱。在佛經上,煩惱有許多別名:“惑”、“漏”、“垢”、“纏”、“使”、“縛”、“結”、“雜 染”、“塵勞”等等。具體一點還有:叁毒、四倒、五蓋、四漏、七結、十使、六隨眠、十六心垢、二十一心穢等。“八萬四千煩惱”,歸根于“貪、瞋、癡”叁 毒,也可以歸根于一個“癡”字。貪,就是貪欲,包括對食物的貪求,對異性的貪占,對生活用品、玩物器具的貪愛、嗜好,到貪財、貪名、貪權位等等。瞋,就是仇恨、憤怒、毒害等心理活動。癡,就是無明、邪見,不明善惡因果、生滅緣起,缺乏合理生活的智慧。由貪、瞋、癡的心理,人就會通過身、口、意造作種種的 業,由業招感種種的苦果,然後生起更重的貪、瞋、癡之心,在生死的苦海中輪回不已。
無明是煩惱和痛苦産生的根源。就象一個人在黑夜裏進入自己的房間,雖然對房間裏的物品很熟悉,但在黑暗之中,卻什麼也看不到,只有憑 感覺去摸,這樣的後果就很可怕。如果打開一盞燈,就會豁然明朗,清清楚楚。心存無明的衆生,就象在黑暗中生活,雖有眼睛,卻目光短淺;雖有心靈,卻心量狹小。左碰右撞,苦不堪言。只有佛法的明燈,可以驅散心靈的幽暗。佛法是大覺悟、大智慧。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學習世間的學問,只能 得到一些世智辯聰。
如果衆生能夠覺悟,斷除迷惑和邪見,不再造生死流轉的業,就不會招感來世的苦報。現前的煩惱和痛苦,就會象無根之樹,不久就會枯萎消…
《煩惱的産生與對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