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学诚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

  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 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生老病死之苦,是人类现有的生命形态,天生便具有的缺陷,不是富足 的物质生活、发达的科技和医疗技术所能改变的。

  我们从投胎的第一念,就是生命的开始,也就是烦恼和痛苦的开始。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个人从投胎到出生的整个过程,要经历十个月 的时间。十个月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什么烦恼呢?佛经上说,母亲饭吃多了,或者饭很烫,胎儿就会感到有一座火山压在身上一样,是很痛苦、很烦恼的;如果母亲吃的食物很冷,胎儿就会感到象一座冰山压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难受的。母亲有时在工作,有时在运动,胎儿也在跟着颠簸、滚动,也是很苦恼的。母亲身体不舒 服,或生病,也会影响到胎儿。十个月以后,婴儿就要诞生。诞生后第一声就是“哇”地大哭,因为细嫩的身体跟外界接触的时候,产生刺激和痛苦,因此会哭。他的诞生和死亡一样,都极其痛苦。不仅母亲很痛苦,家里的其他成员很担心,婴儿的本身也是非常地痛苦。现在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亲的素质比较高,懂得接 生的方法,对婴儿的伤害可能会少一点;对医疗条件和接生常识都比较缺乏的一般群众,处理不恰当或不圆满,后果就更大了。婴儿出生以后要吃奶,他就跟母亲的生命又连在一起。如果母亲的奶水不够,婴儿就会营养不良。如果母亲经常发脾气,烦恼很强,奶水就会有毒素,影响到婴儿的身体和性格。气候的冷热也会给他带 来烦恼,噪音大、猫狗叫、看到生人,会使他受到惊吓,他就使劲地哭。随着年龄增大,六根不断接触到周围的事物,生起厌恶和贪求的念头。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小孩要什么,大人都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小孩缺乏理智,而大人却都围着小孩转。这样养成习惯,稍有不顺,就会发怒,使他长大以后,贪欲和瞋恨的心越来越 重。现在是工商时代,大人的工作很繁忙,城里流行请保姆,或者请亲戚朋友看管,无形当中,割裂了子女与父母的天然感情。小孩长大以后,就不喜欢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也是有因果报应的。

  进入少年时期,古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现在的少年,烦恼众多,首先是学业的压力。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升学竞争一直很严重,学校对学生采取疲劳战术,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其次,青少年时期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非常好奇,很想去了解认识。但作为少年 人,思想不成熟,文化知识不够,社会经验也缺乏,很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和支配。如果交上吊儿郎当、不大正经的朋友,会染上很多坏习气。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青少年的分别心和各种欲望也在飞速地增长。同学之间会有攀比,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的,没有钱去享受,就会很苦恼。看到社会上灯红酒绿、荣华富贵,耳濡 目染,贪欲渐增,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旅程会做种种打算,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伤心苦恼。不明智的,甚至会使出种种不道德的手段。古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因为你的贪欲少了,烦恼自然就少了。烦恼少了,智慧就高,人格也就提升了。现在,世俗社会有些学校,尽管拼命灌输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但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修养道德,如何克服坏习气,却很不重视。这样导致青少年,从家庭到学校,一直保持着任性、自私的 心态,性格和心理方面就不会健康。从小的立足点歪了,象盖楼一样,将来就有倾塌的危险。一切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将来有能力、有思想、有知识的时候,做出来的行为就更可怕了。现在社会上讲什么“浓缩人生”, 一切为了享乐,犯罪坐牢也不怕,更谈不上什么信义和孝敬。实际上苦恼和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们。

  人到青年和中年时期,犹如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变化和选择,糊里糊涂之中,人生已然定型。得意的纵情享乐,失意的心灰意冷。 结婚成家之后,烦恼和困难更是纷至沓来。一切都要为家庭考虑,挣钱、应酬、住房、孩子……从单位一直忙到家里。现在社会流行高消费,而钱又不好赚,无形之 中压力就非常大,若金钱和地位不如人,就会觉得对不起家人,看到朋友也会不好意思,烦恼和痛苦实在不轻。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正处在挑大梁的时期,身心负荷最重,损耗也很厉害。现在社会上离婚案件越来越多,说明各种社会问题对家庭的压力和冲击,也说明人们的烦恼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内心冲突越来 越尖锐。到大城市的街道上看一看,不少人的脸上都显出浮躁、无奈的表情,一个个行色匆匆。即便是有钱人,有时显示出一些富贵和安逸,心里难免会有几分恐慌,怕货币贬值,怕股票下跌,怕被偷、被抢、被绑架。

  人到老年,更是苦不堪言。身根渐衰,心智恍惚。牙齿不好用,想吃的吃不下去。眼睛不好用,想看电视也看不成。想跟人聊天,耳朵又听不 清,别人也懒得理你。心中实在是苦恼。若遇到子女不孝,受到打骂和歧视,温饱也会成为问题,烦恼就更大了。老年人还时刻存在对死亡的恐惧感。当小孩的时候,过一年,感觉长一岁,很高兴。小孩就盼着快长大。到了老年就不如此了,只希望日子能过得慢一点。其实,从小孩到老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

  死亡就象搬家一样,身体象一座房子,房子坏了,我们就要搬家。如果此生修了很多善业,就象赚了很多钱,可以搬到一个更舒适优越的地 方,甚至可以移民到国外去。假如此生造了很多恶业,就象欠了别人很多债务,我们要走,讨债的全都找上门来,纠缠不清,使你难以脱身,以后也只能搬到一个更加贫困恶劣的地方。人死之时,身心剥离,痛苦不堪。业障翻起,识心妄动,现出种种境界。善业重的,心理镇定,境界也较温和。恶业重的,现出恐怖之境,心恐 意惧,随境而转,受种种苦。家人也会感到不安和悲伤。来世会投生到什么地方,就看我们一生所造善恶业力的对比,哪一种力量大,就投生到哪一道。

  从小到大,灾病难免。有些人一生都伴随着疾病的折磨,实在是苦不堪言。现在虽然医疗技术很发达,但由于人们所造的恶业越来越复杂,疑难疾病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

  不仅生老病死是苦,即便是荣华富贵、天伦之乐等感受和境界,也统统是苦。因为一切诸乐不能无条件地产生,都要依托足够的外缘,所以快乐是不能自主的。随着条件变化,转瞬即逝。苦乐不相舍离,快乐之后,痛苦会接踵而至。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就是观察众生有生、老、病、死之苦。众生之所以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 ”,即过去世所造的善恶诸业,决定今世出生到相应的世界。“业有”是因为“取”,即众生对外物的执着和贪取,为得种种上妙境界,周遍驰求。“取”是因为“ 爱”,即众生对异性、外物和境界的爱恋和迷惑。“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即六根对外界事物的领纳和感受,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的分别。“受”的生起是 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触”,即人体器官对外境的感知。“触”是因为有六根,即“六入”,才能生起。“六入”的形成是因为生命在母胎里有“名色” 的活动,即胎儿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成长。“名色”的产生是因为“识”,即投胎生灵的根本意识。“识”来自 “行”,即前世身、语、意三方面的善恶诸业。“行”是因为“无明”,就是众生迷惑无知,不明善恶因果,不明生死因缘,不懂佛法,难以觉悟。

  人生诸苦是起源于内心的各种无明和烦恼。在佛经上,烦恼有许多别名:“惑”、“漏”、“垢”、“缠”、“使”、“缚”、“结”、“杂 染”、“尘劳”等等。具体一点还有:三毒、四倒、五盖、四漏、七结、十使、六随眠、十六心垢、二十一心秽等。“八万四千烦恼”,归根于“贪、瞋、痴”三 毒,也可以归根于一个“痴”字。贪,就是贪欲,包括对食物的贪求,对异性的贪占,对生活用品、玩物器具的贪爱、嗜好,到贪财、贪名、贪权位等等。瞋,就是仇恨、愤怒、毒害等心理活动。痴,就是无明、邪见,不明善恶因果、生灭缘起,缺乏合理生活的智慧。由贪、瞋、痴的心理,人就会通过身、口、意造作种种的 业,由业招感种种的苦果,然后生起更重的贪、瞋、痴之心,在生死的苦海中轮回不已。

  无明是烦恼和痛苦产生的根源。就象一个人在黑夜里进入自己的房间,虽然对房间里的物品很熟悉,但在黑暗之中,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凭 感觉去摸,这样的后果就很可怕。如果打开一盏灯,就会豁然明朗,清清楚楚。心存无明的众生,就象在黑暗中生活,虽有眼睛,却目光短浅;虽有心灵,却心量狭小。左碰右撞,苦不堪言。只有佛法的明灯,可以驱散心灵的幽暗。佛法是大觉悟、大智慧。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学习世间的学问,只能 得到一些世智辩聪。

  如果众生能够觉悟,断除迷惑和邪见,不再造生死流转的业,就不会招感来世的苦报。现前的烦恼和痛苦,就会象无根之树,不久就会枯萎消…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理寻访明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