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散,進入清涼、安樂、寂靜的涅槃境界。
釋迦牟尼佛所示的息滅煩惱、進入涅槃的修持之道,總括爲“叁學六度四攝”。“叁學”,是指“戒、定、慧”,可以推演爲“叁十七道品”。 “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到達涅槃彼岸的途徑。其次應該掌握“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化衆生的善巧方 便。
叁十七道品,就是修證無上佛道、圓滿菩提佛果的叁十七項法門。分爲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主要的是 四念處和八正道。四念處包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衆生若能經常進行這四種觀法,就能對治我執和法執,破除貪欲和無明。小可以遠離煩惱和痛苦,大可以悟入涅槃聖境。八正道的具體內容是:正見——正確的見解和智慧;正思維——經常思索四谛和四念處的道理,來觀察和糾正自己的身心;正語 ——即常說愛語、如實語,不作惡口、兩舌、绮語、妄語;正業——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正命——是指要從事正當、善良的職業來養家活命,避免職業性地造惡;正精進——就是用智慧和正見來指導修行,勇銳猛利,而不落于外道和邪見;正念——勤修四念處,念念與真理契合;正定——攝心修習禅定,次第而入,智慧 朗照,不落于邪定。
叁十七道品可以總攝于戒、定、慧叁學。戒學就是持守戒律,約束自己的行爲舉止,諸惡不作,衆善奉行。戒律有居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和 出家的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在家出家都可受持的菩薩戒。戒學可修善,並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使身口意叁業清淨,由靜入定,進入身心光明輕安的境界。定學即修習四禅八定等各種禅法,根除心靈深處的微細煩惱和習氣,轉化身心的業障,提高生命的層次,發掘自性本具的智慧。慧學分爲聞慧、思 慧和修慧,就是修學四谛、十二因緣等道理,思索領悟,用以指導修行,並在禅定心中觀照思維,親證這些道理和境界。戒定慧正好對治貪瞋癡,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叁學是相輔相成的,應該同修共進,不可偏廢。其中任何一項有缺失,其他兩項都不會究竟。
六度,是大乘菩薩道修行的體系。第一個法門就是布施。布施有叁種,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財施就是把自己財産的一部分或全 部施舍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將佛法的智慧和各種世間的學問傳授給別人。無畏施,就是別人心有恐怖,或者身心性命受到威脅,能夠善言安慰,甚至舍己救人。布施可以對治悭貪,而且可以得到富貴的果報。世上的大富翁,就是因爲過去世肯施舍財物,幫助別人,積累功德,帶來今生的福報。能夠以自己的身命財産來布施、 護持佛教,果報更是殊勝。
持戒,廣義地講,包含身語意叁業的所有行爲,都要合乎戒律。不但要止惡不犯,還要能力行諸善,並積極地去利益衆生。因此,大乘佛教的 戒律分爲叁類: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持戒的重點在于五戒。第一是殺戒。殺生罪業很重。人是衆生,所殺的動物也是衆生,無始以來,人可以轉生爲動物,動物也可以轉生爲人,所以,動物也是有靈性的。動物被殺之時,瞋恨心是很重的,身體裏會産生很多毒素,人食用以後會在身體裏積聚,導致各種疾病的發 生。另外,一切衆生都是好生惡死,卻又喜歡弱肉強食。動物被殺時,意識裏全都是仇恨,來世互相吞噬報複,還能帶來戰爭的劫運。古人說:“千百年來碗裏羹, 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以,不殺生可以得到長壽的果報,不受疾病的折磨,免遭一切災厄和傷害。
第二是盜戒。看到別人享受榮華富貴,卻不知人的福報都是修來的,自己不去修行,不去行正道、種善根,只是一心爲了享受,采取不正當的 手段去偷盜別人的財産,或者貪汙受賄,這樣只能導致來世貧困的果報,越來越不如意。你不偷別人的東西,別人就不會偷你的東西。持守盜戒,可以招感財物豐饒、所願滿足的果報,可以免遭劫盜之苦。
第叁是邪淫戒。淫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一切欲望和煩惱的源泉。人身的能量和功德,因淫欲而極度耗散。所以古人講:“萬惡淫爲首。”“ 刮骨不痛之刀,溫柔喪命之窩,壞他人女,滅君子德。”邪淫更是罪業深重,于己于人都危害極大,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的頹敗。犯邪淫者,來世會受到身體羸弱、妻子不貞的苦報。能持守淫戒,可以積聚無量的功德和福報,身體強健,相好莊嚴,心地光明,喜樂充滿,智慧聰明,家庭和美。在家修行,要做到不邪淫。 修出世法,連淫欲的念頭都不能有。淫念一動,身體就有反應,能量向外漏散,氣脈變得粗濁,生命的層次就往下降,意識中更留下了業習的種子。叁界六道,你能修到哪一界哪一道,持守淫戒是最關鍵的。
第四是妄語戒。就是要老老實實地做人,誠誠懇懇地說話。決不說大話、空話、騙人的話。直心是道場,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爲都不能虛假。經常打妄語的人,在人中沒有威望,說話沒有人相信,更沒有人願意教導他,失去人緣和法緣。
第五是飲酒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無法控製情緒,而做出種種顛倒的惡業。廣義的飲酒戒,更包括了對毒品、麻醉品、迷幻藥等一切能迷亂人身心的物品,甚至不健康的書刊、音像,都要戒絕。
持戒可以對治毀犯。持戒的人,諸惡不作,衆善奉行;不持戒的人,諸惡易作,衆善難行。善惡的關鍵就在于此,果報的千差萬別也在于此。
忍辱,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對任何人任何事,對任何境界,都要忍耐。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執著,不生煩惱,甚至要逆來順受。古人 講:“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辱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門,可以對治瞋恨。能修忍辱法門,可以得到相貌端正、智慧清明的果報。有忍耐力,才能修行。若能修不能忍,隨時發脾氣,就會把辛辛苦苦所修的功德,統統燒光。能不能忍辱,就看人能不能做到無我。若能無我,把自己看成虛空一樣,順境來了,也不 生歡喜心;逆境來了,也不生惱恨心,一切都能忍受。無論順逆境界,都要用智慧來判斷,認識到人法俱空,自然不起煩惱。
精進,就是修學佛法,勇往直前,不懶惰,不懈怠。不但身體上要精進,心裏更要念茲在茲,都攝六根,不能散亂,時時精進,刻刻用功。人 生苦短,能夠用來修行的時間很少,外境的染汙時刻不斷。修學佛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先賢爲了警策修行人,而說偈語:“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 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可惜人們大都沈溺于眼前的一點福報和安逸,忘記了無常迅速。雖能修學佛法,卻常懈怠放逸,導致身心不能與佛法相應,得不到利益,時間一久,信心便會退失。精進可以對治懈怠。能夠很快使自己修學上路,體會到法喜和輕安。
禅定,意爲思維修、靜慮。就是把意識上的妄想靜止下來,恢複本來清淨的真心。我們的這顆心,念念遷流,念念不停,不是善念,就是惡 念。思量一切事,易生一切煩惱。若能夠于世俗五欲六塵之事不思不想,即能遠離煩惱和痛苦。所謂“念起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 福田。”禅定可以對治散亂。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可以修。念念無著,念念真如,念念清淨,念念光明,時時不離禅定狀態,自然能夠從俗事和煩惱中得到解脫。“外離相爲禅,內不亂即定。”這是廣義的禅定。當然,廣義的禅定也包括了坐禅。坐禅是一種修禅定最重要的方法,廣爲佛教各宗派的修行人所采用。高層次的禅定功夫,如四禅八定等,大都從坐禅得來。隨著坐禅時間的增長和境界的深入,定力和智慧就越來越強,妄想和煩惱會越來越少。
智慧,就是保持正知正見,摒除邪知邪見。智慧分爲世間的有漏智和出世間的無漏智,具體的層次和內容是很多的。智慧可以對治愚癡。智慧增長一分,愚癡和無明就減少一分。善業就越來越多,惡業越來越少。這樣,人的果報就會很圓滿,煩惱和痛苦自然就很少了。
四攝,乃是大乘菩薩行者爲了能夠充分地攝化衆生,而行的方便之道。第一布施,和六度中的布施相同。第二愛語,就是以柔軟語、關懷語與人 交談,常能關心衆生的疾苦,給以撫慰。第叁利行,就是常做對衆生有利的事,舍己爲人,成人之美。第四同事,就是和光同塵,積極入世,和衆生打成一片,從而引導他們舍惡向善。
佛教有一系列很完整的修學法門。有些人學習了佛法以後感覺不得力,那是因爲所學法門不對他的根機。佛法講契理契機,契理容易,契機 難。釋迦牟尼佛說了很多法門,後來的祖師大德還覺得不夠,又建立了各種宗派和法門。在中國確立的禅宗,又分爲臨濟、曹洞、雲門等等各家,目的就是要適應衆生複雜的根性。現在的法師無法和釋迦牟尼佛相比,釋迦牟尼佛是大智慧的人,他知道每個衆生的病因、根機,知道應該給你什麼樣的藥和方法。當時親近釋尊而開 悟的人很多。釋尊叁轉*輪的時候,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弟子馬上就開悟。你現在去研究四谛的道理,研究一年也不會開悟。爲什麼?因爲現在的修行人也無法與古人相比,業障太重,心不淳樸。如果你要看經,就打瞌睡;念佛,又不耐煩;想打坐,沒多久腿就痛。怎麼會得力?又怎能與佛法相應?這就要先 忏悔業障。要多禮拜,多念佛,多誦經,多聽聞佛法,要使自己的身口意叁業與戒定慧叁學相應,自然業障就逐漸地減少,接受佛法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了。
學習佛法,就要接觸佛教。這要具備福德和因緣。在古代,佛教的地位很高,很受國家的重視,寺廟蓋得像皇宮一樣。帝王將相都能虛心學習 佛法,百姓也很樂于接觸佛教。現在,衆生的福德和因緣是很差了。佛教局限在寺廟裏面,社會上的廣大群衆對佛教還是不大了解。因爲他們沒有了解佛法的門徑,所謂“入道無門”,就是沒有機會因緣接觸佛教,得到佛法的利益。也不知道佛法講什麼,以訛傳訛,執著于世俗的偏見。其實佛教是很有道理的,可以減輕人們很多的貪欲和煩惱。出家人實際上是過著大同世界的生活,到哪個寺廟去,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所謂大同世界,可能就是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以後國家的 政策越來越開放,有機緣學習佛法的人會越來越多。
學佛法的目的,主要就是尋找對治煩惱的方法,而不是爲了看很多書,去講些大道理。學習要和修行相結合,要把佛法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去。 懂得佛法的道理,就要用智慧觀照身心,清除各種煩惱和習氣。煩惱和習氣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比較粗猛,一種比較微細。粗猛的習氣,譬如你兩天沒有吃飯,餓得發昏,看到一碗飯,狼吞虎咽,幾下子就吃完了。微細的習氣,譬如一個人愛喝茶,他口渴時想喝茶,口不渴也想喝茶,看到茶就想喝。抽煙的人也是如此。形成 了一種習慣,他時時想改,卻一輩子也改不了。想要斷除,卻常常藕斷絲連。我們修學佛法,粗猛的習氣容易覺察,也比較容易對治,這需要從戒律入手,防止行爲的過失。微細的習氣就不太容易覺察和清除,需要修學大乘菩薩精神,積極培植善根。
修學佛法講究信、願、行。做到真正的信很不容易。有些人學了很多年,對于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苦空無常、極樂淨土這些佛教基本的道 理,不是絕對地相信。至少,在理論上搞不清楚,又如何去堅信?嘴上說空,心中行有;口常說善,念總起惡。災病和痛苦來了,就起一點忏悔心、出離心;煩惱一輕,癡心又起。這樣等于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層次永遠不會高。要想堅信佛法,就要多接觸佛教,深入佛法,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還要多思維人生諸苦,以苦 爲師,在苦難中生起覺悟的善心和靈智,生起堅定的出離心。
真正的學佛,沒有誠心發願,絕對不會成功。我們因爲求出離,往往容易消極遁世,慈悲喜舍就很難做到。自己心中微細的習氣,貪、瞋、 癡、慢、疑,很難覺察。用功修行的時候還比較清淨,一遇到境界,各種人我是非心、貪欲心和瞋恨心全都起來了,越修脾氣越大,這都是“我執”在作怪。“我執 ”就是妄執身見,以自我爲中心,這是滋生衆煩惱的根本。一切貪、瞋、癡、慢,無不是圍繞私我的軸心在轉。甚至學佛修行,也往往出于求個人的長壽福報,滿足自己的貪心和虛榮。有了一些佛學知識,稍一用功,就感覺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對,生出瞋心來,這全都是我執和我見。所以要經常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發慈、 悲、喜、舍四無量心,修知恩報恩、自他平等的觀法,來斷除我執,熏化心中微細的習氣。
只有願力堅固,才會勇猛精進。每天在睡覺之外,都要加功用行。隨時在靜定之中檢點自己,修正自己那些不健康的心理,使言談舉止合乎戒律威儀,起心動念都能分分明明,保持正念。
《煩惱的産生與對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