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七章 春去引得千春來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臨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翳縛,無明稠林以爲覆障,于叁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叁有,住無障礙大涅槃中。

  這一段引了許多佛經經文,看似重覆,仔細看都不是重覆,那是因爲文字翻譯得太好、太明白,反而使我們看不清楚。

  佛說一切衆生處在這個世界上,就像在一個大牢獄中。沒有成道以前,每一個人都在坐牢,所以佛經說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牢獄,叁界包括叁千大千世界,乃至太陽系中所有的生命也還在欲界中!我們被判了罪住在大牢獄中,自己不知道。雖然是牢裏的犯人,不但凶得很,還管別人。佛說可憐這些衆生,現處牢獄而不自知,而且在牢中多諸苦惱。

  更嚴重的是:“常懷愛憎”。衆生的心理,不是貪愛就是討厭。我們的心理一天到晚碰到人、碰到事就是兩件事:愛與憎。在這種心理狀況下,生命都在“自生憂怖”,被種種貪欲的器械所縛綁住,被無明的稠密森林障礙住,在叁界中跳不出來。我們學佛的人要使他永離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住在無障礙的大涅槃中,這是學佛的誠心所在。

  五蘊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衆生執著于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爲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于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爲了修行求證,大家要特別注意“六處空聚”,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感覺是有,在佛學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證道、悟道,會曉得這六處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來存在,實際上沒有永恒固定的存在。要在六處證到空聚,學佛用功,差不多有點希望了,這一點值得用功學佛的人觀察反省。大家學佛打坐用功,並沒有了解“六處空聚”。我們要在智慧了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會進步,這是兩層意思。換句話說,打坐、念佛、參禅做功夫,是內在智慧做功夫,要隨時曉得在“六處空聚”求證空性,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錯。

  一切衆生不知這是空聚,在認識上把它當作實在,所以生起顛倒行,“爲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貪、嗔、癡、慢是四大毒蛇。“五蘊怨賊之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怨賊。換句話說人生下來雖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壽命變成如正命一樣,活得很長。爲什麼不能活得很長?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認錯了方向作用,因此受無量的苦。這些理論都是功夫。

  “我當令彼住于最勝無所著處”,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麼?是“無所著”,讓一切衆生住在“無所著”,“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沒有一個無所著的地方?我們蓋房子、買房子,經常有所著,怎麼去找一個無所著?哪裏是無所著?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禅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麼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那麼, 永明壽禅師一口氣引用那麼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經據典給我們參考,我們冒然一讀,不明白他引用那麼多經文幹什麼?你要曉得永明壽禅師編撰這部書的時候,非常用心,佛經浩瀚,他爲什麼抽出這幾段放在這裏?所以不要馬虎看過每一句,忘記當時作者與編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這點,就白讀這本書了。而且當時編輯部不只永明壽禅師一個人,他是總編輯,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學上都有成就。討論到最後,他引證了這些經典,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看過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于正見行真實道。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于正見行真實道。”所以說,上面所引用的經典,概括起來是說:我要使一切衆生住在正見上,思想觀念對佛法的認知要正,然後修行要行真實的道。換句話說,對佛法的認知,對思想、學理的了解不正確,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歸納經典說,都是要我們度一切衆生,包括自己,安頓在清涼涅槃之處。

  “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他歸納佛經佛所說的話,重覆提出重點。他說佛說的,度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知道一切法本來是實相,真如實相。真如實相不跟你談空,也不說有。說佛法是談空,錯了;說有,也錯了。形而上本體,生命本有的本來,佛法名詞無法形容,只好給它一個名詞叫“真如實相”。換句話說,實相是真有這麼一個東西。

  所以,到了中國禅宗禅師們,無法講。真如啊、實相啊、如來啊、涅槃啊!反正圓的、長的、扁的,都給他們用光了。中國禅師們很簡單,就用“這個”來表示。現在,禅師們也過去了,我們就用閩南語“按呢生”!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只好用“這個”,如果連“這個”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腳蹬一蹬,就是它。

  他說,一切諸法的實相不屬于他教。剛才我們也強調過這句話,這是佛說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不從人得”,道不是哪個人給你的,你本來就有,你要把自己那個東西找出來。佛的教育就是用種種方法使我們找出生命本來的那個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講,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又雲,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雲,住于一切智慧寶洲。又雲,令彼住于最勝無所著處。故知句句悉皆指歸宗鏡。

  永明壽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說,這些經文的重點都在我這本《宗鏡錄》裏。所以我說它爲最佳廣告公司,事實也是真的。這本書把佛法的重點包括完了,最寶貴的都歸到《宗鏡錄》了。

  心外無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見,離顛倒故。《楞伽經》雲:心外見法,名爲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絕對唯心、純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個心。什麼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稱得上正知見。在沒有明白以前,你佛學講得再怎麼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見。真正明心才是正見。得到正見,才離開一切顛倒。

  禅宗與唯識宗都宗奉《楞伽經》,這部經上說,佛以心爲宗,佛法以心爲宗旨。人家問你什麼是佛?“心就是佛”,這句話是佛說的,沒有錯,佛以心爲宗。《楞伽經》有叁種翻譯,這一段是說“心外見法,名爲外道”,修法學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萬不要帶宗教情緒解釋“外道”這個名詞。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這個就是外道。其實,“外道”是個通用名稱。凡是學過宗教哲學的人,非常討厭“外道”這個名詞,也可以說,這個名詞很醜陋,怎麼說?因爲這個名詞後面就包括了一種人我意見的鬥爭,實在很討厭。

  其實佛法所講的外道並非排他性的。外道有個定義,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嚴經》五十種陰魔,最後,聲聞緣覺、四禅八定、阿羅漢、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們歸類的,因爲他們明心見性不徹底,只見到一半。我們了解佛學真正的道理,不要輕易說別人是外道,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勸人多看《華嚴經》,這部經是什麼胸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一切宗教理論都是對的,只是程度、層次的差別而已!這個胸襟才是佛。

  我年輕時,如果看佛經也同一般宗教一樣,“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獄”,我才不學呢?我甯可下,像下電梯一樣,下了我好到馬路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爲什麼這樣呢?這太不偉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對的要度,不對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來對待別人,這完全錯誤。一位客觀的社會學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會搞這種狹隘的事,何況包括叁界出世之道。這點特別注意!如果學佛的人有這種觀念,非常抱歉,嚴格地講,他已經違反佛的教誡,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別提出這點再叁強調,尤其一般學佛的同學們,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內搞宗派觀念,那更討厭!一碰到這些思想到我這兒,煩得要死,我就一句話:“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爲要把他這些不正確的知見改正過來,要動很大的腦筋,與其爲一個人花那麼大的精神,何不爲千萬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釘子,受到反面教育,回頭再來。

  《楞伽經》說,“心外見法,名爲外道”,換言之,學佛在佛教內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明心見性,悟道即是涅槃。證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證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經典都講大原則,就是那麼簡單。怎麼樣才叫“悟到自心”?在沒有悟道以前,有許多修持的方法,我們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達到悟到自心。接下來是有關《楞伽經》的論著:

  論雲:心外有法,生死輪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絕。若悟自心,即是實相。離虛妄故。

  如果學佛的人,有“心外有法”這個觀念,就是在生死輪回中跳不出來。真悟到明心見性,悟到一心,就脫離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謂證到實相般若,那麼,就遠離虛妄、顛倒妄想,這就是佛境界。永明壽禅師引用《楞伽經》原文,及其經論再叁重覆強調,使我們切記:“心外無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這裏。還沒有完,下面又引用《法華經》兩句原文:

  《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癡故。

  《法華經》的重點是:世界上所有難以言喻的事都假事,只有一件…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七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