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團往往龍蛇混雜,道心弱、悟性低的人多,僅僅清規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就不夠了。另外,清規的變動性很大,各個朝代都有修訂,甚至各 個道場也有所增刪,形成各自“家風”,要靠住持、執事的身教和威信來帶動實行,這就帶來認識上和實際執行上的混亂,一般人更不會深心敬重。用清規來規範我 們的身、語、意叁業行爲,可以說是遠遠不夠的。而千百年來,往往是重視清規的人比較多,注重戒律的人比較少。清規有較大彈性,是可以隨時改動的,這樣一 來,難免有人會隨意改動。有了隨意,少了製約,寺院管理就亂了,一些不如法的現象就出現了,形成風氣,就會敗壞整體佛教形象。如道宣律師在《四分律刪繁補 阙行事鈔•僧網大綱篇第七》(以下簡稱《行事鈔》)中說:“一方行化,立法須通,處衆斷量,必憑律教,令遠域異邦翹心有所,界中行者安神進業。若斯禦衆, 何事不行?!既行正法,何人不奉?!豈止僧徒清肅、息俗歸真,方能扶疏道樹、光揚慧日。若法出恒情(世俗常情),言無所據,科罰同于鄙俗,教網唯事重粗, 能施(施罰者)已是于非,所被(被罰者)固多喧亂。故律雲:非製而製,是製便斷,如是能令正法速滅。”弘一大師在《南山律苑文集•問答十章》中說:“問: 百丈清規,頗與戒律相似,今學律者,亦宜參閱否?答:百丈于唐時編纂此書,其後屢經他人增刪,至元朝改變尤多,本來面目殆不可見,故蓮池、蕅益大師力诋斥 之。蓮池大師之說今未及檢錄,唯錄蕅益大師之說如下。文雲:“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百丈清規久失原作本意,並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 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谙律學故也。”又雲;“非佛所製,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又雲:“百丈清規,元朝世谛住持穿鑿,尤爲可恥。”按律宗諸 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即百丈原本今仍存在,亦可不須閱覽,況僞本乎?”
到現今時代,政治經濟製度、社會文化風俗等又與 以前時代不同,該怎麼持戒呢?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比較合理可行的做法是:一方面個人行持和僧團運作以戒律爲主,另一方面以符合戒律精神又適應現今社會的 適量清規來輔助戒律,落實時依據隨方毗尼的原則,非以清規簡單替代戒律。而戒相的持守根據戒律的精神和佛所說的“舍雜碎戒”的開許,可有叁品持戒。
(一)下品:守持初篇四重戒,或再加酒戒,通于居士五戒,如虛雲老和尚在《佛教律學入門》說:“關于律學的戒相很多,……總之皆以五戒爲根本。吾人果能 基本五戒持得清淨,其它枝末就易持了。”又在《教習學生規約》說:“戒爲持身之本、成佛之基。……若修余門,不持戒律,則事倍而功不半。所以五戒不持,人 天路絕。爲釋子者,守戒爲先。切要!切要!”弘一大師在《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說:“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 能持五戒。……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說是殺、盜、淫、妄,此外還有飲酒、食肉,也易惹人譏嫌。至于吃煙,在律中雖無明文,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 的,總以不吃爲是。”
(二)中品:守持前二篇和其它諸篇性罪,及結界、誦戒、安居等基本作持,如弘一大師在《含注戒本隨講別錄》說:“當今之 時,末法鈍根,人畏其繁,具持非易。幸有舍微細戒遺教猶可依行,製限多寡,人各隨力。且約最低標准而言,止持之中,四棄、十叁僧殘、二不定法及余篇性戒, 悉應精持;作持之中結僧界、受戒、忏罪、說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
(叁)上品:諸篇盡量全持,作持盡量全做,其中由于社會因緣和個人 福報條件等的製約,爲了委曲求全、存身護法等,而不得不有所違犯的,以慚愧心(慚愧于福報不足、不值佛世等)隨犯隨忏,以期與佛感通,而穩登淨土或速得悟 道,或來生得到殊勝人身乃至得遇正法善世而能清淨持戒,今生也能尊隆戒律、弘護佛法。其中與菩薩道有違的不共學的開遮處,依菩薩道行持,但對聲聞比丘戒的 違犯也可作忏悔,以便廣大攝受各種根器之人,也期于將來成佛之時,弟子們尊重所有戒律,不生輕慢。
以上叁品,隨各人的信願和因緣行持。在積極 持戒的時候,還要注意避免一些心態上的偏差,如《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釋諸戒受法篇》(以下簡稱《羯磨疏濟緣記》)說:“【疏】今有行者,但知持 戒,無心在道。道在虛通達累爲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余講解修習觀務,悉爲非道。內多瞋忿,久汙淨心。此戒取結,謂爲最勝,又是見取。體是欲界,增生 下業。【記】初敘持戒昧道。言虛通者,道之體也;言達累者,道之用也。余爲非道者,是此非彼也。內多瞋者,怒他不從己欲也。“此”下,結示行果。凡夫具十 使,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今此執戒爲勝,即二種結使(戒取、見取)煩惱耳。既無禅觀,未脫欲有,故是 下業。”(卷第二)《佛藏經》說:“舍利弗!于未來世,當有比丘善護二百五十戒,是人我慢心生,而作是念:“我是持戒,余人不爾。”輕于他人,心無恭敬。 “我是多聞,彼非多聞。”舍利弗!爾時多有比丘,但貴持戒、多聞、行阿蘭若行,能善護戒品,隨所說行,勤心讀經,求通佛法,如是人等,生多聞慢、阿蘭若 慢,而好瞋恚,心常垢濁,深懷悭貪、瞋恚毒心,頑鈍無知,以小因緣而起大事。是人瞋恚覆心,互相出過,謂破戒、破見、破命、破威儀。舍利弗!如是僧中有好 比丘,心無偏黨,處在中間,而亦同之,在彼惡中,互相譏論,诤訟不息,不得安隱坐禅、讀經。在家、出家皆亦娆動。……互相輕慢,無有恭敬。相違逆故,我法 則滅。”(卷下)《羯磨疏濟緣記•釋諸戒受法篇》說:“【疏】《成實》雲:智者不應持戒、多聞、禅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爲足,以貪著故,忘失大利,謂有解脫 也。【記】言解脫者,即下叁聖行也。愚者見此,便謂持戒、多聞皆不足爲。然而不知徒行無詣,故爲世福;若真求脫,無非聖道。但心有通塞,事豈替廢 耶?”(卷第二)
一般來說,學戒、持戒應該盡力做,不要得少爲足,也不要自暴自棄,至少努力行持下品或中品,將會有大利益,如《大智度論》 說:“貴而無智則爲衰,智而驕慢亦爲衰,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聲遠聞,天人敬愛。現世常得種種快 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難。持戒清淨,所願皆得。……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長壽,是爲得道因 緣,乃至得佛住壽無量。”(卷第十叁)《大乘戒經》說:“若人持戒,當得見佛。”
八、財色名見汙蔽心,聞法識破好持戒
要 把戒律守持好,除了對律典要有一定的聞思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善于面對現代的社會環境。也就是說,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戒律的根本精神,同時要善巧方便運 用佛法的智慧,來面對世間的林林總總、異彩紛呈的境界。如果不如理如法地去面對,是很難持好戒的。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在 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說:“如何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形勢下,保持佛教的清淨莊嚴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從而發揮佛教的優勢,莊嚴 國土,利樂有情,這是當今佛教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對于出家人而言,必須突破四個難關:財、色、名、見,即物欲、情欲、名利、邪見。這四 關能夠過得去,戒律就容易持好。《羯磨疏濟緣記•明出家授戒法》說:“【鈔】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良由衆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 之起染,纏縛有獄,故世鈍者多著財、色,少(稍)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鮮不收盡。終歸死去,何事迷乎?!【記】財收八穢,色乃荒淫,名謂虛聲,見 即妄執。上二,常流所著,故爲鈍;下二,學者所求,故爲利。此且一往分之,然有具四,或複互輕,不必一定。”(卷第二)
(一)破財色
世間人追求物欲,物欲的代表是錢財,從生到死都爲了它,一生都被它綁得死死的。情欲就是男女之間的感情、欲望。出家人要能夠淡化物欲、割絕情欲,持戒就比較容易。
《淨心誡觀法》說:“夫欲修道,于叁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財,即無谄诤;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雲:背舍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 世貪愛,製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熏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諸漏相應,惡業系 縛,墜叁惡道。……一切苦因果,財色爲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爲本。然此因果悉在衆生心微塵中,何故不禁余過,先誡財色?大乘經雲: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 財色以爲根本。何以故?十方衆生無始已來,爲財相殺者過微塵數,爲色相殺者數複過是。道俗二流爲于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種苦,經無量劫 始入畜生、餓鬼。缁(僧)、素(俗)二人同爲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爲賢士,名佛弟子。財色二事相欲似輕, 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贊,諸漏滅盡,進至佛果。 爲此先誡財色二種。……色能障聖道,財能令行薄。審谛自看心,知貪是狂錯。智避如火坑,頑愚不嫌惡。若犯當悔除,除已更勿作。”(卷上)
《大 智度論》說:“【經】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于淫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