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P8

  ..續本文上一頁欲共會。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 薩摩诃薩斷淫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不斷欲。【論】于五欲中,觸爲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以是故,諸天方便令菩薩遠離淫 欲。複次,若受余欲,猶不失智慧,淫欲會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以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梵行菩薩不著世間故,速成菩薩道。若淫欲者,譬 如膠漆,難可得離。所以者何?身受欲樂,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爲重。……菩薩常以種種因緣毀訾五欲。欲爲熾燃者,若未失時,叁毒火燃; 若其失時,無常火燃。二火燃故,名爲熾燃,都無樂時。欲爲穢惡者,諸佛、菩薩、阿羅漢等諸離欲者皆所穢賤。譬如人見狗食糞賤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噉不淨;受 欲之人亦複如是,不得內心離欲之樂,而于色欲不淨求樂。”(卷第叁十五)

  特別是在中國漢地,社會傳統對出家人沾染淫行非常譏嫌,如《(古今圖 書集成)神異典二氏部彙考》載:“(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張珪等奏請:“……僧道出家,屏絕妻孥,蓋欲超出世表。是以國家優視,無所徭役,且處之宮寺,宜 清淨絕俗爲心,誦經祝壽。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無異常人,……俾奉祠典,豈不亵天渎神?臣等議:僧道畜妻子者,宜罪。以舊製,罷遣爲民。”……泰定四年, 秋七月,籍僧道有妻者爲民。……(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榜示僧道禁例:“……僧道有妻妾者,許諸人趕逐。相容隱者,罪之。願還俗者,聽。”……(明成 祖)永樂元年,令叁年一給度牒。僧道娶妻妾者,杖八十,還俗。女家同罪,離異。寺觀住持知情,與同罪。”(卷下)

  在中國漢傳佛教近兩千年的曆 史上,涉及淫行的大德高僧絕無僅有。東晉姚秦時期的鸠摩羅什大師是個特例。元朝念常法師編集的《佛祖曆代通載》載:“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二十日,迎 師居逍遙園。興(姚興)以國師禮待之,甚見優寵。仍命譯經論叁百余卷。……一日王謂什(鸠摩羅什)曰:“法師才明超悟,海內無雙,可使法種不嗣哉?!”遂 以宮嫔十人逼令受之。什亦自謂:“每講,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房,別立廨舍。諸僧有效之者,什聚針盈缽,謂曰:“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 畜室耳。”舉已,進針如常膳。諸僧愧止。……什嘗升座,每曰:“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取其花,勿取臭泥也。””(卷第七)羅什大師被逼納室,尚且要這樣 委曲解說,如果一般出家人主動去做,怎能不大受譏嫌!近現代就有這樣的例子,某寺僧人行淫,周圍民衆議論紛紛,因此全寺僧衆被軍閥處死以平民心。亡身毀 教,不可不慎!

  在中國漢地的出家人,如果特別因緣涉及淫行,至少應該先舍戒,最好還俗。特別現今時代,淫風熾盛,誨淫誨色,種種贊美,不知過 患,不求出離,不覺羞恥,不顧傷害,成一大顛倒!《佛說法滅盡經》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 心,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男子淫逸,精盡夭命,或壽六十。”《大寶積經》說:“女人行不善,皆亦入叁途,如是事興時,世間不安靜。”(卷第 叁)因此需要有人示現出家離欲,對世人啓發和拯拔,尚有離欲解脫之路可行,這也是隨順大慈悲,如《(六十卷)華嚴經》說:“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 脫,是故菩薩舍國財,常樂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衆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愛欲,是故出家求解脫。”(卷第六)如果決意斷淫,現前就能得到身心的 清淨安樂,如《大智度論》說:“【經】衆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淡然快樂。【論】有人行十善業道,不斷淫。今更贊此行梵天行,斷除淫欲故。 言淨修梵行、無諸瑕穢者,行淫之人身惡名臭,以是故贊斷淫人言無諸瑕穢。淡然快樂者,問曰:此何等樂?答曰:是樂二種:內樂、涅槃樂。是樂不從五塵生,譬 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心樂亦如是。”(卷第八)

  《四十二章經》說:“佛言:夫爲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爲人所取,不爲鬼神所遮,不爲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人爲道,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诳,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

  (二)破名利

  財色是比較粗的貪著,再細一點的是名利。在世間讀書、工作,乃至出家,一級一級的,名與利往往聯系在一起,對名利的追求會增長貪、嫉、瞋、慢等種種煩惱,也是持戒的一大障礙。

    《大寶積經》說:“威儀濁亂無恭敬,唯增我慢貪名譽,煩惱覆蔽心迷醉,此等遠離妙菩提。耽著名利及懈怠,懈怠增長失正念,若無正念失持戒,若無持戒失善 道。彼人生在貧窮家,得出家已著利養,如人棄舍于真金,擔負草穢以爲寶。爲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諸等侶,棄舍神通辯才智,求現名利及眷屬。若彼命終墮惡 道,或生貧窮下賤中,懈怠惡色無威德,斯等皆由我慢受。彼既遠離諸善行,亦由放逸失正念,在于長遠大惡道,億千劫中未能脫。若求名利得菩提,提婆達多應是 佛,毗岚猛風吹壞物,懈怠無戒亦複然。”(卷第八十)

  (叁)破邪見

  最後一關是妄見偏執,其中最嚴重的是邪見,如《行事鈔資持記• 釋沙彌篇》說:“【鈔】《大寶積經》雲:出家有二種縛:一、見縛;二、利養縛。有二癰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己罪。經中又言:有二毒箭雙射其心: 一、邪命爲利;二、樂好衣缽。【記】《寶積經》二縛喻不自在,二癰喻不清淨,二箭喻有所損。此叁並喻自心,智者幸宜自照,慎勿自謾,謂是他也!見謂執見。 ”(卷下)《成實論》說:“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當知意業爲大。又經中說:于諸罪中,邪見最重。”(卷第 九)《雜阿毗昙心論》說:“斷善根故,邪見最大罪。”(卷第叁)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說:“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 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爲體,斷善根爲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爲業,不善生起爲業,善不生起爲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 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 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余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卷第一)

  《行事鈔•僧網大綱篇第七》說:“ 倒說四事(戒、見、威儀、正命),法說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惡二因感苦樂二果。邪見在懷,障于學路。”(卷上)《毗尼作持續釋》說:“若人能破重邪 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卷第四)《成實論》說:“人得世間上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卷第九)

  邪見對我們的傷害最 厲害,不信有前生後世,不信叁世因果、六道輪回,那必定眼光短淺,天天追求的是現世安樂,蒙蔽道心,造作染業、惡業。哲學是科學之父,世間上能常常思考生 死問題的人至少有哲學禀賦,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已將生死輪回問題解釋得很清楚。現代物理學也早已論證空間、時間和物質的絕對性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我們 不能太相信自己和一般人的凡夫肉眼,認爲自己親眼看到的才真實,自己和一般人看不到的就不真實。《大智度論》說:“不見有二種,不可以不見故便言無。一 者、事實有,以因緣覆故不見,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兩、恒河邊沙數,有而不可知;二者、實無,無故不見,譬如第二頭、第叁手,無因緣覆而不見。”(卷第 二)很多聖賢或有特別業緣的人說看到了前生後世、六道生靈,如趙樸老《在中國佛學院九叁級學僧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法音》1993年第11期)中說:“ 中國佛教協會有一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一九八七年我們剛成立的時候,還記得赤耐同志和當時的宗教局局長都到會了。不一定是佛教徒,凡是文化界同佛教 有關系的人,都請作特約研究員,這裏有雕塑家、美術家,我們都請作特約研究員。有一位梁漱溟先生,他九十四歲了,文化研究所成立那天,他第一個到,還第一 個講話,他說:“我今天告訴大家,……一個人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我的前生是一個和尚,是一個禅宗的和尚。”梁漱溟先生可是從不說假話的。”爲什麼不 信呢?只有相信前生後世,才會深信業果,自然對戒律謹慎不犯,犯則悔過,就能將戒律守持好。

  九、止持作持不偏廢,法體行相心行契

    上面所講的是止惡的方面,還有作善的方面也很重要。道宣律師把戒律歸納成止持和作持,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以下簡稱《戒本疏》)說:“所言止者,方 便正念,護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諸惡,目之爲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持由止成,號止持戒。如初篇等,可以自明。此對不作惡法爲 宗。惡既已離,事須修善,必當勤策叁業,修習戒行,有善斯護,名之爲持。持由作成,故號作持。如衣食四緣、威儀雜行,作意防擬,方成戒淨。此對修習善法爲 宗。”(卷第一)止持和作持其實就是止惡與行善。

  聲聞律儀側重于止惡,對行善的要求不高,作持也是輔助止持的,如《大乘義章》說:“大乘法中 猶具叁聚,小乘法中單受律儀,無余二聚。以何義故無攝善戒?有人釋言:“小乘之人意存息滅,故受律儀;無心起作,故無攝善。”若爾,小乘叁學之中,但應修 戒,不習定、慧。彼存息滅,叁學俱修。雖存息滅,叁學俱修。雖存息滅,何妨攝善?以有斯妨,更爲異釋。夫爲製戒流類均齊,故製律儀。雲何均齊?莫問利鈍, …

《以戒爲師進趣菩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