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P8

  ..续本文上一页欲共会。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舍利弗!菩 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欲。【论】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 欲。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梵行菩萨不著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 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燃者,若未失时,三毒火燃; 若其失时,无常火燃。二火燃故,名为炽燃,都无乐时。欲为秽恶者,诸佛、菩萨、阿罗汉等诸离欲者皆所秽贱。譬如人见狗食粪贱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噉不净;受 欲之人亦复如是,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卷第三十五)

  特别是在中国汉地,社会传统对出家人沾染淫行非常讥嫌,如《(古今图 书集成)神异典二氏部汇考》载:“(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张珪等奏请:“……僧道出家,屏绝妻孥,盖欲超出世表。是以国家优视,无所徭役,且处之宫寺,宜 清净绝俗为心,诵经祝寿。比年僧道往往畜妻子,无异常人,……俾奉祠典,岂不亵天渎神?臣等议:僧道畜妻子者,宜罪。以旧制,罢遣为民。”……泰定四年, 秋七月,籍僧道有妻者为民。……(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榜示僧道禁例:“……僧道有妻妾者,许诸人赶逐。相容隐者,罪之。愿还俗者,听。”……(明成 祖)永乐元年,令三年一给度牒。僧道娶妻妾者,杖八十,还俗。女家同罪,离异。寺观住持知情,与同罪。”(卷下)

  在中国汉传佛教近两千年的历 史上,涉及淫行的大德高僧绝无仅有。东晋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大师是个特例。元朝念常法师编集的《佛祖历代通载》载:“姚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迎 师居逍遥园。兴(姚兴)以国师礼待之,甚见优宠。仍命译经论三百余卷。……一日王谓什(鸠摩罗什)曰:“法师才明超悟,海内无双,可使法种不嗣哉?!”遂 以宫嫔十人逼令受之。什亦自谓:“每讲,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僧房,别立廨舍。诸僧有效之者,什聚针盈钵,谓曰:“若相效,能食此者,乃可 畜室耳。”举已,进针如常膳。诸僧愧止。……什尝升座,每曰:“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其花,勿取臭泥也。””(卷第七)罗什大师被逼纳室,尚且要这样 委曲解说,如果一般出家人主动去做,怎能不大受讥嫌!近现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某寺僧人行淫,周围民众议论纷纷,因此全寺僧众被军阀处死以平民心。亡身毁 教,不可不慎!

  在中国汉地的出家人,如果特别因缘涉及淫行,至少应该先舍戒,最好还俗。特别现今时代,淫风炽盛,诲淫诲色,种种赞美,不知过 患,不求出离,不觉羞耻,不顾伤害,成一大颠倒!《佛说法灭尽经》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 心,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男子淫逸,精尽夭命,或寿六十。”《大宝积经》说:“女人行不善,皆亦入三途,如是事兴时,世间不安静。”(卷第 三)因此需要有人示现出家离欲,对世人启发和拯拔,尚有离欲解脱之路可行,这也是随顺大慈悲,如《(六十卷)华严经》说:“若有不识出家法,乐著生死不求 脱,是故菩萨舍国财,常乐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爱欲,是故出家求解脱。”(卷第六)如果决意断淫,现前就能得到身心的 清净安乐,如《大智度论》说:“【经】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淡然快乐。【论】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 言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淡然快乐者,问曰:此何等乐?答曰: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 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卷第八)

  《四十二章经》说:“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左触岸,亦不右触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其入海矣!人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无疑,吾保其得道矣!”

  (二)破名利

  财色是比较粗的贪著,再细一点的是名利。在世间读书、工作,乃至出家,一级一级的,名与利往往联系在一起,对名利的追求会增长贪、嫉、瞋、慢等种种烦恼,也是持戒的一大障碍。

    《大宝积经》说:“威仪浊乱无恭敬,唯增我慢贪名誉,烦恼覆蔽心迷醉,此等远离妙菩提。耽著名利及懈怠,懈怠增长失正念,若无正念失持戒,若无持戒失善 道。彼人生在贫穷家,得出家已著利养,如人弃舍于真金,担负草秽以为宝。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诸等侣,弃舍神通辩才智,求现名利及眷属。若彼命终堕恶 道,或生贫穷下贱中,懈怠恶色无威德,斯等皆由我慢受。彼既远离诸善行,亦由放逸失正念,在于长远大恶道,亿千劫中未能脱。若求名利得菩提,提婆达多应是 佛,毗岚猛风吹坏物,懈怠无戒亦复然。”(卷第八十)

  (三)破邪见

  最后一关是妄见偏执,其中最严重的是邪见,如《行事钞资持记• 释沙弥篇》说:“【钞】《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 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记】《宝积经》二缚喻不自在,二痈喻不清净,二箭喻有所损。此三并喻自心,智者幸宜自照,慎勿自谩,谓是他也!见谓执见。 ”(卷下)《成实论》说:“行善者将命终时,生邪见心则堕地狱;行不善者死时,起正见心则生天上;当知意业为大。又经中说:于诸罪中,邪见最重。”(卷第 九)《杂阿毗昙心论》说:“断善根故,邪见最大罪。”(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说:“邪见者,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 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谤因者,谓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等。谤果者, 谓无妙行及恶行业所招异熟等。谤作用者,谓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等,诽谤异世往来作用故,诽谤任持种子作用故,诽谤相续作用故。坏 实事者,谓无世间阿罗汉等。邪分别者,谓余一切分别倒见。断善根者,谓由增上邪见,非一切种。”(卷第一)

  《行事钞•僧网大纲篇第七》说:“ 倒说四事(戒、见、威仪、正命),法说非法,犯言不犯。或不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二果。邪见在怀,障于学路。”(卷上)《毗尼作持续释》说:“若人能破重邪 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卷第四)《成实论》说:“人得世间上正见,虽往来生死乃至百千岁,终不堕恶道。”(卷第九)

  邪见对我们的伤害最 厉害,不信有前生后世,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那必定眼光短浅,天天追求的是现世安乐,蒙蔽道心,造作染业、恶业。哲学是科学之父,世间上能常常思考生 死问题的人至少有哲学禀赋,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已将生死轮回问题解释得很清楚。现代物理学也早已论证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绝对性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我们 不能太相信自己和一般人的凡夫肉眼,认为自己亲眼看到的才真实,自己和一般人看不到的就不真实。《大智度论》说:“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一 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河边沙数,有而不可知;二者、实无,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见。”(卷第 二)很多圣贤或有特别业缘的人说看到了前生后世、六道生灵,如赵朴老《在中国佛学院九三级学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法音》1993年第11期)中说:“ 中国佛教协会有一个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一九八七年我们刚成立的时候,还记得赤耐同志和当时的宗教局局长都到会了。不一定是佛教徒,凡是文化界同佛教 有关系的人,都请作特约研究员,这里有雕塑家、美术家,我们都请作特约研究员。有一位梁漱溟先生,他九十四岁了,文化研究所成立那天,他第一个到,还第一 个讲话,他说:“我今天告诉大家,……一个人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梁漱溟先生可是从不说假话的。”为什么不 信呢?只有相信前生后世,才会深信业果,自然对戒律谨慎不犯,犯则悔过,就能将戒律守持好。

  九、止持作持不偏废,法体行相心行契

    上面所讲的是止恶的方面,还有作善的方面也很重要。道宣律师把戒律归纳成止持和作持,如《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以下简称《戒本疏》)说:“所言止者,方 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为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如初篇等,可以自明。此对不作恶法为 宗。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当勤策三业,修习戒行,有善斯护,名之为持。持由作成,故号作持。如衣食四缘、威仪杂行,作意防拟,方成戒净。此对修习善法为 宗。”(卷第一)止持和作持其实就是止恶与行善。

  声闻律仪侧重于止恶,对行善的要求不高,作持也是辅助止持的,如《大乘义章》说:“大乘法中 犹具三聚,小乘法中单受律仪,无余二聚。以何义故无摄善戒?有人释言:“小乘之人意存息灭,故受律仪;无心起作,故无摄善。”若尔,小乘三学之中,但应修 戒,不习定、慧。彼存息灭,三学俱修。虽存息灭,三学俱修。虽存息灭,何妨摄善?以有斯妨,更为异释。夫为制戒流类均齐,故制律仪。云何均齐?莫问利钝, …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