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間的,乃至飛船的加速也需要一個時間過 程。世間事物的成就大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如莊稼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時間要夠,莊稼才能成熟;礦物也是一樣,煤炭、石油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爲礦物。一個體育運動員,從小就開始練賽跑,可能練習了十幾年最後才能夠拿到一次冠軍。造器皿也是一樣,要去燒製一件瓷器,你雖然懂得原理,但需要時間精心准 備,經過一定的製作程序,才能把它燒成。學佛也同樣如此,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能馬上成就的。一念頓超也是需要足夠福慧資糧和因緣條件的,先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乃至多生多劫的熏修,漸漸才成爲上根利器。善法就如同瓶中的甘露水一樣,需要一滴一滴不斷地累積,從第一滴到最後一滴,都是非常重要的,最終才會圓 滿。另一方面來說,通過不斷熏修,我們的福慧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最終一定會成就。那種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有很大成就的想法往往會落空,甚至會揠苗助長,欲得反失。
另外,在長期的熏修當中,我們的進步往往不是一種直線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線發展的,也就是有時低落,有時昂揚,反反複複,在此 過程中慢慢進步。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我們一般不會總是騎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當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們的學修生活,大部分時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揚時不要停止學修,低落時不要放棄學修,不論順利還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穩學修,才是真正功夫。
如何在平常當中修行呢?祖師講“生處能熟,熟處能生”。“生處能熟”就是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比如對一件不會做的事情,我們努力去做,漸漸就熟練了。修行對于我們來講本來也是沒有經驗的,經過不斷熏習,慢慢熟悉了。等到我們事情會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處能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講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對于每天接觸到的佛法,都要把它當成是第一次遇到一樣,都是最新的。不能認爲過去聽過的佛法,我已經知道了,不願意再聽 了;也不能覺得在寺院裏就是上殿、過堂、誦經、出坡、學習,每天都是這些,久了就沒有味道了,其實隨衆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比如說,寺院裏規定幾點起床、幾點上殿、幾點過堂、幾點出坡、幾點上課,只要你照著去做,不遲到,不早退,與衆和合,身心安穩,就是成就持戒;你每天堅持這麼做,而且念茲在茲、全心全 意做,就是成就定;你每樣都如理取舍、認認真真地做好了,就是成就慧。隨衆的過程中,戒定慧的功德就都能夠得到成就。它看起來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但要真正做得好也是很不容易的,這其實是一種很高的修行。單單以每天過堂來說,如果能做好隨衆食,就會有很大的利益。如《沙彌律儀要略述義》說:“古雲:隨衆得 解脫,而有八義:一、聲板即赴,不懈怠故;二、供養現成,得省力故;叁、作平等觀,無人我故;四、息諸戲論,存正念故;五、如法觀想,深入理故;六、不偏衆食,絕疑謗故;七、甘苦同受,無揀擇故;八、起止威儀,不放逸故。若不隨衆,則不解脫可知也。”(卷下)
其實佛法就如同陽光、雨露、空氣和 水一樣,我們時刻不能離開。就像飲食滋養我們的色身一樣,佛法是滋養我們法身慧命的。我們一兩餐不吃飯還可以,七八天不吃,就活不下去了;學修佛法也是一樣,半天一天不接觸還可以,兩叁天不接觸就會出問題,長期不熏習,正念正知就會失去。佛法是對治煩惱的,天天跟佛法相應,跟吃飯穿衣一樣,煩惱自然就會減 少,智慧慢慢就會開啓,就會漸漸走向解脫。
因此學修佛法時,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用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像跑馬拉松比賽,剛開始就 沖得很猛的人往往沒有好成績,那些拿金牌的一開始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到後面的階段功夫就來了。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長時間的累積,要長長久久地走下去,功夫才能有大成就。如《禅林寶訓》說:“靈源曰:磨砻砥砺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卷第二)
剛才提到,我們修行的狀態會出現起伏,心力有時會 高,有時會低,特別是在業障現起的時候,心力低沈,緣不到佛法,事情也不想做,幹什麼都覺得沒意思,這就進入了“危險期”。這時候該怎麼辦呢?一方面靠自 己祈求,另一方面要靠別人的鼓勵。有的人障礙大的時候心力一點都提不起來,連佛菩薩也不想去拜,祈求心也生不起來,那怎麼辦呢?就要靠別人給我們幫助,這非常關鍵。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得到別人的救助,就會“死去”。這跟去醫院看病一樣,我們病重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搶救,肯定就會死去。學修佛法的路上肯定會反反複複,但是不能掉到萬丈深淵裏去,掉進萬丈深淵就會喪命。也就是說,這種波動允許一定的幅度,但是不能退得太離譜,它有一定的底線。退的太過頭 了,功夫就廢了,元氣就恢複不起來了,人就死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靠善知識、同行善友的幫助,就如同生了重病要靠醫院、醫生、護士一樣,因爲醫院裏才有齊全的醫療設備和藥品,醫生才知道如何治療我們,護士才會給我們打針吃藥,我們才能得救。學修佛法也是一樣的,要看你在最困難的時候,能不能得到師友的救 助。
那我們能夠得到師友救助的因在哪裏呢?一方面平時要多關心別人,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主動去提供幫助。多造這樣的善業,將來自己遇到困難的時 候,也就容易得到幫助。另一方面就是對師友的信心,相信善知識能救我們,同行善友能幫我們,這是最根本的因素。否則即使是師友主動來關心、拉拔我們的時候,自己缺乏信心,我們的手卻不肯伸出來,那也是沒有用的。對師友的信心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這一點是共世間的。比如兩個人,他每次給你講的都是實 話,每次講的話對你都是有幫助的,那麼久而久之你對他就很信任了。因此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敞開自己的心扉,與善知識、善友多做真誠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師友緣,不斷增強彼此間的信任感。
這種信任感逐步在自己的內心當中累積,慢慢就會變成一種信念。就像小孩子遇到困難馬上就會找自己的父母,學生遇 到不明白的問題就會趕緊去找老師一樣。也就是要在我們的心中形成一種信念:我修行上遇到任何問題和困難,都可以而且應該去找善知識、善友,他們是我的依靠。有了這種信念之後,也就可以說對于師友産生了比較堅定的信心。
有些人信佛學佛,偏重于理論上的推演,其實對于佛法、善知識、善友真正的信 心並沒有建立起來。理論上講來講去,自己做不到,並且因爲自己做不到,同樣會用這樣的眼光看別人,認爲別人也做不到。其實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如果有一天,你開始懷疑佛法是不是很可信,是不是不靈驗,覺得別人好像也跟自己差不多,也沒什麼佛法可言,那就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做一個很簡單的比較就可以知道 這種想法的錯誤所在:爲什麼在兩叁個月前,甚至在一周之前,你會認爲別人修得很好,自己也很好,難道說過了幾十天乃至于幾天的時間,所有人的修行都退步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怎麼會你退步了別人也跟著一起退步,你進步了別人也跟著進步呢?這只是自己的一種認識,是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別人、認識別人。別人 真實的功夫、境界我們實際上往往是不知道的,就如同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二地菩薩不知叁地菩薩的境界一樣,除非我們比別人高出很多,才容易看清別人實際的功夫。
我們對佛法不相信,對善知識、同行善友不信任,都是極重的業障。所有的佛法都是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我們信心生不起來,就說明 內心中還有很多的疑惑。這些疑惑就是我們的業障、煩惱障,就是內心中最大的問題,我們千萬不能把它當成是正常的,認爲時間長了就會自然解決,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我們內心中已經有毒、有障礙了,就像計算機裏面感染了病毒一樣,如果不去消除它,時間長了,不僅不會好,還可能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我們要去忏悔業 障、集聚福慧資糧,慢慢信心才能夠生起來。如果不去集福養慧,不去忏悔,生起信心就很難。集資糧和忏悔是一體的兩面,從正面來講要去集資糧,從反面來講要去忏悔,這都是要對治我們內心的問題。內心的問題對治以後,信心才能夠生起。信心生起後,學修才能夠一路相應下去。
四、認知依正不二道理,積極營造增上環境
正如上面提到的,學修佛法需要善知識、同行善友的幫助和保護,也就是說學佛需要一個增上環境。沒有增上環境的話,就很難使修行穩定地相續下去,因此我們學佛修行得到師法友不間斷的攝受是很重要的。個人的修行是正報,增上環境是依報,正報是不能離開依報的,依報正報不二。現在很多人喜歡自己一個人修行,不 去管環境,是很危險的,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叁種誤區。沒有師法友團體的呵護,一方面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得不到幫助和指導,很難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長期走下去;另一方面,修行往往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如何能夠使我們的修行在無限生命中生生相續、穩速進步,增上環境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就像世間讀 書要有讀書的環境,生活、工作都要有相應的環境,修行也是一樣。因此很重要的,就是要去營造一個修行的環境,能夠讓自己在修行上不斷進步。環境是靠人來營造的,如果沒有刻意去營造增上環境,那麼依報被破壞之後,人的正報也持續不下去。所以無論出家人還是居士都要培養這種觀念,要從更長遠的時空格局上面來認 識修行與環境的關系。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有的人在學佛之前就表現出某些修行的習氣,一接…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