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P3

  ..續本文上一頁觸佛法就能生起很強的信心,甚 至于很快就會出家,但是他們並沒有出生在信佛的家庭裏,遇到佛法的時間也比較晚,在世間也受到了一些染汙。這說明他們宿世一定修習過佛法,有很好的善根,但是欠缺的就是增上環境,在前半生很長的時間裏接觸不到佛法,善根沒有辦法得到啓發,沒有能夠很早出家,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光陰。原因何在呢?就是過去生雖 然自己在佛法上有一定的用功,但是在增上環境方面營造得不夠,缺少這方面的福德因緣。業都是輾轉增上的,不論是師友還是父母,都不可能無緣無故在一起,都是有過去生因緣的。我們想要下一生還能繼續做人,並且遇到佛法,乃至投生到信佛的家庭,很早學佛和出家,這一生就要努力營造好自己未來修行的增上環境。

    增上環境如何去營造呢?就要多造跟師、法、友團體相應的業,讓這個業成爲自己生命中的重業。如《俱舍論頌疏》雲:“于識心中,雖帶衆多感當來果所有種 子,然此業種略有叁種,能先引果:一者極重,譬如負債強者先牽;二者近作,如臨終時逢善惡友所起善惡,便先引果;叁者數作,謂一生來其數作業,能先引果。故經部師有此頌曰:業極重近起,數習先所作,前前前後熟,輪轉于生死。”(卷叁十)在未來的生命中,重業會先感果,這本身就符合業果的原理。至于下一生遇到團體早或晚、是否清淨圓滿就跟每個人具體的努力有關了。

  我們要造作與團體相應的業,首先就要認真培養團體意識,將自己的別業融入團體的共業 當中。這就要了解、學習團體的宗旨理念和目標。宗旨理念是概念性的,目標則是對于宗旨理念的具體落實和實踐。只有了解了團體的宗旨理念和目標,知道了團體的發展方向和所作所爲,才能建立起修行的目標。也就是說,要將個人的修行放在團體發展中去考量,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次,要很努力地爲團體付出,積極主動地承擔團體的各項常規護持事務和弘法利生事業,在承擔中廣積資糧。我們今生努力地去護持他人、傳播佛法,將佛法帶給更多的衆生,未來就會感得更好的增上環境。

  五、認識把握遠離分寸,善巧對境做事修行

  有的人對于念佛、打坐、持咒等修行方式比較相應,認爲這才是真修行,但談到對境、做事卻不習慣,甚至會有抵觸的情緒,覺得這跟自己的修行沒有關系,認爲對境做事不是佛法,或者是淺近的佛法,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種誤區。

    其實對境、做事與修行並不矛盾,我們應當從比較廣泛的意義上面來認識修行的概念。一方面,通過做事來護持團體,本身就是在積累依止團體的資糧,這是我們能夠長期在團體中修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與念佛、打坐等離境的修行相對應,對境做事、曆事練心本身就是一種更加廣義的修行。因爲所有的佛法都是對我們 內心的一種訓練和調伏,這種訓練和調伏不僅僅是讓自己不起煩惱,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面對外在人事的具體境界,有沒有承擔心和動力。如果學到最後越來越沒有承擔心和動力,佛法就會學錯,就會離大乘越來越遠。修行想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承擔心,能夠去挑擔子。如果覺得做這麼多事情很苦、很麻煩,做個出家 人不要把自己弄得這麼苦、這麼麻煩,這樣下去就會增長樂簡畏繁的二乘習氣,乃至只是隨順好逸惡勞的世俗惡習。

  小乘行者“少事、少業、少希望住 ”,但求今生速脫生死苦惱,不求無限生命中廣度衆生,因此所做、所修、所求都會比較淺狹,但也不是不做事,更不是不對境,如唐朝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隨戒釋相篇第十四》說:“《五分》:見僧臥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舉,亦墮。”(卷中)《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諸雜要行篇第二十 七》說:“《僧祇》:若佛生日、轉*輪日、若大會多出幡蓋供養支提,若卒風雨,一切共收,不得雲“我是行人大德”等。應隨近房安置,不得護房,應抖擻牒 舉。何以故?汝等依是得活。若治床褥,打楗椎時不得徐行,當共治補,又不得雲“有德行”。”(卷下)從中看出,佛世時的比丘對常住事、常住物,是非常關心和負責的。佛製比丘要遊行乞食,與民衆有著廣泛接觸,受了飲食常常還要應民衆請求而咒願和說法,因此常常對境,在這過程中持戒利人。

  當然,佛 法學修,尤其初期學修者要適當遠離雜染境界,讓粗猛煩惱惡業不現行,以促使安穩學修進步,如《成實論》說:“問曰:行者何故遠離?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 道,以遠離爲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愦鬧之中,終無安樂。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澄清,故行遠離。又此遠離法爲恒沙等諸佛所贊。何以知之?佛見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則不悅;又見比丘空處睡臥,佛則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諸因緣散亂定心,令應得不得、應證不證;空處睡臥雖小懈怠,若起求定則散心 能攝,攝心能得解脫。又因取相故起貪等煩惱,空處無色等相煩惱易斷,如火無薪則自然滅。又經中說:若比丘樂于衆住、樂雜言說,不離衆故尚不能得愛緣解脫,何況能得不壞解脫!遠離行者必能俱證。又如燈離風則能明照,行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真智。”(卷第十四)但遠離境界,雖然不會爲非作惡,但也不一定是持戒,要緣慮戒法,鬥治煩惱,滅惡生善,息世譏嫌,弘護教法,才是持戒,如宋朝元照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序文》說:“古師所明但不作惡即是持戒,今師不 爾,必約動慮,體達教相,起行防遏,方成二持(止持、作持),安有臥地而名持戒?無記非業,豈得名持?”(卷上)一些學佛者對佛法略知皮毛,尤其對行持根 本所依的戒律開遮持犯知之甚少,而偏重遠離,不願對境做事,往往既非持戒,也無護持團體、弘揚利生的善行,無戒無福,長久下去,定慧修持也會虛浮無力,就落于“嘴裏喊的是大乘,心裏想的是小乘,行的連人天乘都沒有”的糟糕狀況,不僅今生對佛法弘揚不能有所貢獻,來生是否能得人身也是堪憂。

  有的 人持戒修行,不去見人,不去做事,自己關起來,遠離有情來修行,往往小乘行都不是,更談不上大乘。大乘道講發菩提心,講所有的功德都是在有情衆生身上來實踐、圓滿的,這很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要修的六度萬行這些功德都是要在衆生身上才能夠獲得,如果沒有衆生,佛也修不成佛。這就要求要面對具體人事的境界, 去培養和增長我們的慈悲、智慧以及利益衆生的善巧方便。

  有的人采取“眼不見,心不煩”的態度,覺得看不到就不知道,他不願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這個心情去了解,因爲如果了解了外面事情的話,別人的很多信息就轉嫁到自己身上了,功夫不到時就會受不了。比如面對一件事情,這些人持這種觀 點,那些人持那種觀點,如果我們沒有寬廣的心胸和格局,聽了五花八門的信息以後就會受到影響。而大乘行者要去度人,就必須去承擔衆生的苦樂,了解方方面面的緣起。《(八十卷)華嚴經》說:“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間修菩薩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著世間,不取自身,于世、于身無所分別;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于法,不離于法;以本願故,不棄舍一衆生界,不調伏少衆生界。不分別法,非不分別;知諸法性無來無去,雖無所有而滿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 無。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衆生。”(卷第四十四)《思益梵天所問經》說:“分別知諸法,樂說辯無盡,于無央 數劫,開示法性相。智慧度彼岸,善解陰界入,常爲衆生說,無取無戲論。”(卷第叁)菩薩爲利益衆生,要分別知諸法:這個是色法,這個是心法、心所法,這個 是色法裏邊的什麼法等等,都能看得很清楚。比如很多事情堆在那裏,每個人的心裏是怎麼想的,他們都需要什麼,你要去分別。有些人是思想認識不清的問題,就要給他講道理;有些則是生活的一些層面需要人去關心,你去關懷關懷,他的心就安了,講道理反而對方不一定能聽進去,就好像肚子餓的時候,你跟人家講佛法, 他覺得吃飯更要緊一樣。 

  大小乘智慧差別的原因關鍵就在于願心不同,小乘行者只求獨自寂靜安樂,不去廣度一切衆生。大乘菩薩要度人,就要去對境做事,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人、接引人,菩薩要學五明的原因也在這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道理,佛法就很容易學偏。

  因此千萬不能以一個狹隘的觀念去看待修行,一味地去遠離境界,弄不好的話,我們連二乘都修不成,會修成很奇怪的一種樣子。

    當然也不是不要遠離境界,出家人的比丘(尼)戒和菩薩戒對此都有很多要求,在家人可受的八關齋戒也要求在齋日“不歌舞伎樂及故往觀聽”,但所遠離的主要 是雜染境界,而不是遠離一切境界。不要因爲會面對一點點雜染境界,就因噎廢食,連護持叁寶、弘揚教法的事情統統廢棄,更不要什麼人都不想打交道、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想獨自清閑。若作爲短期的精進專修是可以的,長期這樣或希求長期這樣就不行。如同一個重病人不宜吹風,要呆在屋子裏養病,但不能因爲怕風,就將 屋子都封死,一點氣也不透,時間久了,人也就不行了。有這樣一個實例,一個人在一個地方閉關修行了12年,出來以後是這樣一種狀況:第一、他沒有力氣走 路,走50米都不行;第二、他不知道現在是早晨6點,還是晚上6點,或是中午12點,他沒有時間概念。因爲他閉關的第一個前提就是要去訓練把時間忘記掉,否則他閉關就閉不了,雖然他也有表,但搞不清楚幾點鍾,沒有時間意識,所以根本就搞不清楚幾點要幹什麼;第叁、他沒辦法與別人用語言交流,因爲他表達不出 來。他閉關時每天就是念佛,基本上不說話,慢慢的連語言表達能力都退化了。他12年都在閉關用功。但這樣的話,即使再懂佛法,又有什麼用呢?不能去弘法、 領衆,也不能寫作、講…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