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P3

  ..续本文上一页触佛法就能生起很强的信心,甚 至于很快就会出家,但是他们并没有出生在信佛的家庭里,遇到佛法的时间也比较晚,在世间也受到了一些染污。这说明他们宿世一定修习过佛法,有很好的善根,但是欠缺的就是增上环境,在前半生很长的时间里接触不到佛法,善根没有办法得到启发,没有能够很早出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原因何在呢?就是过去生虽 然自己在佛法上有一定的用功,但是在增上环境方面营造得不够,缺少这方面的福德因缘。业都是辗转增上的,不论是师友还是父母,都不可能无缘无故在一起,都是有过去生因缘的。我们想要下一生还能继续做人,并且遇到佛法,乃至投生到信佛的家庭,很早学佛和出家,这一生就要努力营造好自己未来修行的增上环境。

    增上环境如何去营造呢?就要多造跟师、法、友团体相应的业,让这个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重业。如《俱舍论颂疏》云:“于识心中,虽带众多感当来果所有种 子,然此业种略有三种,能先引果:一者极重,譬如负债强者先牵;二者近作,如临终时逢善恶友所起善恶,便先引果;三者数作,谓一生来其数作业,能先引果。故经部师有此颂曰:业极重近起,数习先所作,前前前后熟,轮转于生死。”(卷三十)在未来的生命中,重业会先感果,这本身就符合业果的原理。至于下一生遇到团体早或晚、是否清净圆满就跟每个人具体的努力有关了。

  我们要造作与团体相应的业,首先就要认真培养团体意识,将自己的别业融入团体的共业 当中。这就要了解、学习团体的宗旨理念和目标。宗旨理念是概念性的,目标则是对于宗旨理念的具体落实和实践。只有了解了团体的宗旨理念和目标,知道了团体的发展方向和所作所为,才能建立起修行的目标。也就是说,要将个人的修行放在团体发展中去考量,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次,要很努力地为团体付出,积极主动地承担团体的各项常规护持事务和弘法利生事业,在承担中广积资粮。我们今生努力地去护持他人、传播佛法,将佛法带给更多的众生,未来就会感得更好的增上环境。

  五、认识把握远离分寸,善巧对境做事修行

  有的人对于念佛、打坐、持咒等修行方式比较相应,认为这才是真修行,但谈到对境、做事却不习惯,甚至会有抵触的情绪,觉得这跟自己的修行没有关系,认为对境做事不是佛法,或者是浅近的佛法,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种误区。

    其实对境、做事与修行并不矛盾,我们应当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面来认识修行的概念。一方面,通过做事来护持团体,本身就是在积累依止团体的资粮,这是我们能够长期在团体中修行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与念佛、打坐等离境的修行相对应,对境做事、历事练心本身就是一种更加广义的修行。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我们 内心的一种训练和调伏,这种训练和调伏不仅仅是让自己不起烦恼,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去面对外在人事的具体境界,有没有承担心和动力。如果学到最后越来越没有承担心和动力,佛法就会学错,就会离大乘越来越远。修行想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承担心,能够去挑担子。如果觉得做这么多事情很苦、很麻烦,做个出家 人不要把自己弄得这么苦、这么麻烦,这样下去就会增长乐简畏繁的二乘习气,乃至只是随顺好逸恶劳的世俗恶习。

  小乘行者“少事、少业、少希望住 ”,但求今生速脱生死苦恼,不求无限生命中广度众生,因此所做、所修、所求都会比较浅狭,但也不是不做事,更不是不对境,如唐朝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随戒释相篇第十四》说:“《五分》:见僧卧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举,亦堕。”(卷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 七》说:“《僧祇》:若佛生日、转*轮日、若大会多出幡盖供养支提,若卒风雨,一切共收,不得云“我是行人大德”等。应随近房安置,不得护房,应抖擞牒 举。何以故?汝等依是得活。若治床褥,打楗椎时不得徐行,当共治补,又不得云“有德行”。”(卷下)从中看出,佛世时的比丘对常住事、常住物,是非常关心和负责的。佛制比丘要游行乞食,与民众有着广泛接触,受了饮食常常还要应民众请求而咒愿和说法,因此常常对境,在这过程中持戒利人。

  当然,佛 法学修,尤其初期学修者要适当远离杂染境界,让粗猛烦恼恶业不现行,以促使安稳学修进步,如《成实论》说:“问曰:行者何故远离?答曰:诸出家人虽未得 道,以远离为乐;诸白衣等处在女色愦闹之中,终无安乐。又若远离,则心易寂灭,如水不扰自然澄清,故行远离。又此远离法为恒沙等诸佛所赞。何以知之?佛见比丘近聚落宴坐,心则不悦;又见比丘空处睡卧,佛则心喜。所以者何?近聚宴坐多诸因缘散乱定心,令应得不得、应证不证;空处睡卧虽小懈怠,若起求定则散心 能摄,摄心能得解脱。又因取相故起贪等烦恼,空处无色等相烦恼易断,如火无薪则自然灭。又经中说:若比丘乐于众住、乐杂言说,不离众故尚不能得爱缘解脱,何况能得不坏解脱!远离行者必能俱证。又如灯离风则能明照,行者如是远离行故能逮真智。”(卷第十四)但远离境界,虽然不会为非作恶,但也不一定是持戒,要缘虑戒法,斗治烦恼,灭恶生善,息世讥嫌,弘护教法,才是持戒,如宋朝元照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序文》说:“古师所明但不作恶即是持戒,今师不 尔,必约动虑,体达教相,起行防遏,方成二持(止持、作持),安有卧地而名持戒?无记非业,岂得名持?”(卷上)一些学佛者对佛法略知皮毛,尤其对行持根 本所依的戒律开遮持犯知之甚少,而偏重远离,不愿对境做事,往往既非持戒,也无护持团体、弘扬利生的善行,无戒无福,长久下去,定慧修持也会虚浮无力,就落于“嘴里喊的是大乘,心里想的是小乘,行的连人天乘都没有”的糟糕状况,不仅今生对佛法弘扬不能有所贡献,来生是否能得人身也是堪忧。

  有的 人持戒修行,不去见人,不去做事,自己关起来,远离有情来修行,往往小乘行都不是,更谈不上大乘。大乘道讲发菩提心,讲所有的功德都是在有情众生身上来实践、圆满的,这很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要修的六度万行这些功德都是要在众生身上才能够获得,如果没有众生,佛也修不成佛。这就要求要面对具体人事的境界, 去培养和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以及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有的人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觉得看不到就不知道,他不愿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这个心情去了解,因为如果了解了外面事情的话,别人的很多信息就转嫁到自己身上了,功夫不到时就会受不了。比如面对一件事情,这些人持这种观 点,那些人持那种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宽广的心胸和格局,听了五花八门的信息以后就会受到影响。而大乘行者要去度人,就必须去承担众生的苦乐,了解方方面面的缘起。《(八十卷)华严经》说:“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行于世间修菩萨道,了知世法,分身化往;不着世间,不取自身,于世、于身无所分别;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界,不调伏少众生界。不分别法,非不分别;知诸法性无来无去,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了法如化,非有非 无。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卷第四十四)《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分别知诸法,乐说辩无尽,于无央 数劫,开示法性相。智慧度彼岸,善解阴界入,常为众生说,无取无戏论。”(卷第三)菩萨为利益众生,要分别知诸法:这个是色法,这个是心法、心所法,这个 是色法里边的什么法等等,都能看得很清楚。比如很多事情堆在那里,每个人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都需要什么,你要去分别。有些人是思想认识不清的问题,就要给他讲道理;有些则是生活的一些层面需要人去关心,你去关怀关怀,他的心就安了,讲道理反而对方不一定能听进去,就好像肚子饿的时候,你跟人家讲佛法, 他觉得吃饭更要紧一样。 

  大小乘智慧差别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愿心不同,小乘行者只求独自寂静安乐,不去广度一切众生。大乘菩萨要度人,就要去对境做事,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人、接引人,菩萨要学五明的原因也在这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道理,佛法就很容易学偏。

  因此千万不能以一个狭隘的观念去看待修行,一味地去远离境界,弄不好的话,我们连二乘都修不成,会修成很奇怪的一种样子。

    当然也不是不要远离境界,出家人的比丘(尼)戒和菩萨戒对此都有很多要求,在家人可受的八关斋戒也要求在斋日“不歌舞伎乐及故往观听”,但所远离的主要 是杂染境界,而不是远离一切境界。不要因为会面对一点点杂染境界,就因噎废食,连护持三宝、弘扬教法的事情统统废弃,更不要什么人都不想打交道、什么事都不想做,只想独自清闲。若作为短期的精进专修是可以的,长期这样或希求长期这样就不行。如同一个重病人不宜吹风,要呆在屋子里养病,但不能因为怕风,就将 屋子都封死,一点气也不透,时间久了,人也就不行了。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闭关修行了12年,出来以后是这样一种状况:第一、他没有力气走 路,走50米都不行;第二、他不知道现在是早晨6点,还是晚上6点,或是中午12点,他没有时间概念。因为他闭关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去训练把时间忘记掉,否则他闭关就闭不了,虽然他也有表,但搞不清楚几点钟,没有时间意识,所以根本就搞不清楚几点要干什么;第三、他没办法与别人用语言交流,因为他表达不出 来。他闭关时每天就是念佛,基本上不说话,慢慢的连语言表达能力都退化了。他12年都在闭关用功。但这样的话,即使再懂佛法,又有什么用呢?不能去弘法、 领众,也不能写作、讲…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