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P4

  ..续本文上一页经,连自己的生活都要别人来照顾,不能自食其力。如果这样去修行,最后会修成一个废人。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关键是要基于解脱道和菩提道的精神把握好远离的分寸,善巧观察取舍,如同儒家《论语》说:“子曰:暴虎冯河(徒手博虎,徒步涉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例如《瑜伽师地论·初持瑜伽处戒品》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 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 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 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 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 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 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有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希望住,是 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来,或于 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 转请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助伴,皆无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 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卷 第四十一)

  在修解脱道、菩提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远离的分寸?很重要的一个善巧方便就是积极依靠师、法、友团体,一方面可以得到团体的监督 和保护,犯了大小过失可以迅速向师、友发露忏悔,忏悔则清净;另一方面,依靠团体力量易于住持佛教、弘法利生。依靠师友团体,防治烦恼和做事利人两方面就容易得到很好的兼顾。

  六、明确依循正确观念,善巧承担团体事务

  我们明确了个人与团体、修行与环境、大小乘的差别等一些重要观念之后,就不会排斥承担团体的事情,也不会觉得做这些事没有必要、跟我的修行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会以一种欢喜心去积极承担。比如说办法会,在几天当中跟这么多人结了善缘,让大家生欢喜心,对佛教产生好感,功德是非常大的。大家回去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普遍改善人们对佛法的看法,就会积累到更多的福慧资粮。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靠团体共业的力量促成的。如果我们很真切地认同这一点,个人所有的辛苦都不在话下,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有意义、有功德,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做。反之,如果我们不了解团体的宗旨理念,认识不到这件事情的意义,就会觉得乱,觉得那么多人吃饭、喝水都是问题,觉得最好少来一点人,甚至都不要办这个法会,是有可能产生这种片面认识的。

  所以我们要不断去熏习正确的观念:团体对我们很重要,增上环境的培养很重要,在承担当中历事练心,广积资粮,这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

    但是我们在承担做事当中如果把握不善巧的话,还是会产生种种的邪见。比如有人说:“事情做多了会导致散乱”,这个观点需要认真辨析。首先,散乱的原因不 在于做事,而在于不能摄心。如果能够摄心专注,做再多事也不会散乱;如果心不专注,不做事也一样会散乱。其次,我们是不是真的“事情做多了”呢?做事情多 不多,一个是看质,一个是看量。质和量是可以衡量的,你一天干了几个小时,干了几样事情,一个月干了多少个小时,干了多少件事情,包括这个质干到什么程度,都是可以衡量出来的。我们可以仔细地算一算,一个人每天有24个小时,学修上面闻思、看书、看经、听磁带、讨论8个小时,生活上面吃饭、睡觉、洗衣 服、洗澡等8个小时,此外还可以为常住工作8个小时,学修、生活、做事完全是可以兼顾好的。但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主要是因为做事效率太低,无形中自 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至少不应该比社会上一般人的效率还低。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要好好去反省:本来一分钟可以谈完的话,你却跟他谈了几十分钟;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你却给他讲了几十句;本来这件事情可以一口气干完,你却把它弄得很琐碎,干一下这里又弄一下那里,说明我们不会合理安排 事情,不会善用时间,这些都是要去学习和改善的。

  怎样合理安排事情呢?有“八字原则”:总别、本末、轻重、缓急。要分清楚大事、小事、根本事、枝末事,不能泛化地理解。有些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些事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事必须亲自去做,有些事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做,有些事可找别人 做,这些关键点必须时时刻刻把握得很清楚,否则就会很累。

  如何善用时间呢?比如说我们一天的功课:几点上殿、几点用斋、几点拜佛、念经等等, 这几个时间是公共时间,你把这几个时间固定好,这一天的身心就会很安稳,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会高。所谓公共时间就是要随众共修的,原则上个人要同大家一起参与,是必须要保证的。除此之外的才是个人时间,你要做的事情就要安排在公共时间以外。如果我们的团体意识不强,不管什么公共时间、个人时间,都是我行我 素,我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后肯定会把自己搞乱,弄得疲惫不堪。 

  我们也许会这样想:理论上讲,学修、生活、做事是可以兼顾的,但是我条件 不够,做不到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出家人一旦忙起来,往往早晚殿都难以坚持。如果想修行了,就容易一天到晚喜欢闻思、学修,不愿意忙一点事情,觉得没有意思。这其实都是根源于人的知见——你认为自己不行,没有能力兼顾学修、生活与做事,那就会真的不行。其实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就看你要不要去开发它。有些小庙里的老和尚,一两个人也能把庙修起来,他平时也要照顾客人、做早晚功课、煮饭等等,样样都能挑得起来,很多事情就是自己要不要去干的问 题。一个庙里人比较多,弄不好的话,人的潜力不仅不容易得到发挥,反而会渐渐丧失掉。我们会认为说:我不需要去做这么多、承担这么多,这方面我不行,只要管这一点就可以了,然后找很多佛法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样慢慢下去,人的心力就越来越不行,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弄不好的话就会变成一个不知道为别人服 务、只知道别人要为我服务的人。

  历史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里的寺院都是在深山老林、人烟稀少的地方修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非常缺乏,古人照 样把庙给修起来了,他们都是很拼命的,最后自然就能成功。现代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缺乏的就是这种勇猛精进实干的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即便天天坐在那里学,也很难学出什么名堂来,因为没有那种勇悍的精神。

  七、培养学修大局意识,信解缘起发心弘教

  我们学佛修行的动机是要解 脱生死、成佛利生,但成佛利生不是短时期的事,是无限生命中多生多劫要走的路,要成办众多因缘。修行产生种种误区的原因,关键在于对…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