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修缺乏整体性认识。这种整体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个人修行的道次第而言,还体现在对于个人、团体、佛教,乃至整个社会种种时空因缘的把握上面。前面说到必须把个人修行放在团体 中来考虑,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样地,还必须把团体放到整个佛教的整体当中来考虑,把佛教放到整个社会的背景中来考虑,这样才能够把各方面的事情做好。个人、团体、佛教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也绝对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且还必须要紧紧同时代发展的脉搏相呼应,这点特别重要。
不论世间法还是佛 法,时间跟空间是重大的缘起。比如春耕,如果该播种的时候不播种,超过两天三天还说得过去,等过了一、两个月,你再种什么好的种子最终都是颗粒无收,因为时节过了。既便勉强发芽,最后仍结不出好果实,那么,所有的翻土、浇水、施肥等工作,就全都白费了。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再好的种子放在石头上也是没办法生 长的,即便发了芽也很快会被太阳晒焦。再比如说,只有国家兴旺、国力强盛,在国际上有地位了,你出国在外,人家才会很尊重你;如果你生到非洲一个很小很落后的国家,尽管再聪明再有能力,到外面也不容易受到人家的重视。这就是国家这个整体对于我们个人的重要性。团体也是一样,如果你在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团体当 中供职,走到外面,别人就会很客气,会尊重你;如果不是这样,别人不一定会尊重你。因为如果你不属于一个团体,就是一个自由人,跟团体、跟整个社会没有很深的联系,个人的缘起作用就很渺小。
学修佛法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时空因缘,就很容易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弄不好就会走到死胡同里面去。因此 在修行的一开始就要树立起一种整体观念,把握好时空因缘,将方方面面的事都考虑清楚。只有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才能知道佛教如何去发展,团体与个人应该怎样做。
因此,关于如何学修佛法,应该建立起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培养一种大局观念。从个人、团体乃至整个佛教考虑问题都应该有不同 的层面和角度,能够站在整个佛教何去何从的角度去考虑事情,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佛法的殊胜。只为自己学与为整个佛教而学是两种不同的发心,前者是不可能有大气象的。我们在一开始就要培养为整个佛教而学的发心,以佛法的兴衰为己任,以后才会有大的成就。
八、认识佛教时空差别,探求佛教发展方向
佛教流传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在这2500多年里,佛教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语系的佛教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东亚,韩国、日本的佛教是宗派佛教。例如在日本,有大本山的制度,宗派意识非常强烈,一个教派有大本山,然后一级一 级地往下分到各个地区,有分院、下院等等,人事、财务等都要由大本山来审批。另外,日本寺院与信众的联系非常紧密。一个人皈依在某个寺院后,他的后代就都是这个寺院的户口,家庭收入要按一定的百分比上交寺院,家里有婚丧等事都要请寺院的出家人去做法事,死后骨灰安葬在寺院里。因此,寺院是深深地扎根于社会、扎根于民众的。日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灭法,非常多的寺院一直保存得很完整,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在东南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的佛教几乎就是国教。长期以来佛教、僧侣在社会上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个国家对佛教的态度,对僧众的管理教育和文化建设都是一贯的,并且非常普及,能够保证各个寺庙的稳定发展。南传佛教寺院里有护法委员会,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由在家居士来做,出家人不用去商店里买东西,戒律相对来讲就容易比较清净地持守。在泰国、 缅甸都有僧王,斯里兰卡的三大教派里都有大导师,他们都有很高的威望,能够较有效地领导佛教,处理佛教事务。
在中国的西藏,藏传佛教盛行。藏族本来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佛教传到西藏以后,有了寺庙,藏胞们也就不再到处游走,除了放牧,就是到寺里来学佛法。家里有男孩,也愿意送去出家,所以民众和寺庙、佛教的联系就非常紧密。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制度,对于活佛的教育、培养和对一般人不一样。一个庙里面,最主要的力量都用来培养活佛,并且是从小就去培养。活佛起着凝聚僧团、摄受信众的重要作用,因此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比较普及和稳定。
了解不同语系佛教的特点,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样再去观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至于会执着在一点上。
就中国的汉传佛教来讲,已经有长达两千年的历史。自汉代传入我国内地之后,在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下,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翻译经典,到隋唐时达到全盛,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个宗派。佛教实现中国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佛教通过不断地调整自身 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与社会各层面互动的力度和方法,因而能够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相适应。
自唐末会昌法难之后,汉地的佛教就逐渐地走向衰 落。如赵朴老在《佛教常识答问》中所指出的:“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后,除禅宗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有 清一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余绪。”
清朝取消了试经度僧的制度,僧侣群体的综合素质就越来越差。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 强入侵,国家长期处于动荡、战乱之中,佛教也一直很衰微。虽然清末民初又出了几位高僧大德,努力去复兴佛法,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很多事业不能稳定持续地开展。建国以后又经历了“文革”的中断,改革开放后宗教活动才开始慢慢恢复。佛教真正稳定发展就是最近二三十年,这个时期差不多是近两百年来佛教发展最好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主要注重的是经济建设,现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家进一步提倡加强文化软实力 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内涵和外延就更加丰富、宽广了。佛教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何作何为、何去何从,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需要我们很认真去思考、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非常清楚,究竟什么样的佛教才是一个健康的、良性发展的佛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近现代,太虚大师针对佛教时弊进 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主张,并倡导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在那个时候,教内教外的很多人都很不理解,阻力也很大。尽管太虚大 师自称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实际上都受到太虚大师佛教思想的影响,包括当代台湾几大佛教团体的发展模式,多多少少都可以追溯到太虚大师的佛教思想。
现在的时代背景跟太虚大师那个时代不一样了,也跟台湾地区几大佛教团体当初发展起来的状况也不一样。就大陆佛教来说,一方 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建设的倡导以及国家的稳定繁荣,更加有利于佛教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阻碍和影响佛教发展的内外因素仍然存在,甚至更加凸显。从外部原因来看,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商品化和拜金思想渗透到各个角落,而且国内小社会跟国际大社会越来越密切相关,各种思想、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交 织在一起,对佛教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就佛教内部而言,主要有人才缺乏、思想观念滞后、弘法意识薄弱、寺院还没有形成一套很好的管理模式等问题。此外,一般道场中,出家法师如何能够在庙里安心修行、用功办道,并同在家居士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也就是依律摄僧、以僧导俗、僧俗配合的修学体系,还有待建立和 完善。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寺院、不同的法师,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做法,这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探索、去努力、去改进, 很难说现在就设定好一个模式、一个理想化的方案,一下子大家都接受,并且很快地做起来。这需要在佛教四众弟子和社会各界善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加以总结和实践。
九、把握现前时空因缘,切实深广兴隆教法
如何在“此时、此地、此人”的时空因缘下兴隆佛教?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道场学修体系建设,培育僧才代代传承佛法
佛法的传承一定要靠道场。古往今来,不论什么宗教、什么教派,都必须要有宗教活动的场所。没有场所,别人就不知道这个宗教的存在。我们常讲承担如来家业,佛陀的事业是靠寺院来传持的,它是三宝具足的地方。一个寺院就是一个道场,是修道的场所,也是一个培养僧才的基地,同时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载 体。至于道场里面这个“道”的具体内涵,就有很多不同的情况。例如在古代有译经的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里边有很多的人才;有些道场是专门修行的,比如念佛、坐禅,也有很多的人才;还有持戒的道场、弘教的道场等等。但无论是译经、修行、持戒、弘教的道场,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几乎都是衰微的。很多宗派在唐 朝都曾经非常地辉煌,开宗的祖师一圆寂这个宗派就不行了,要等再有祖师出世,这个宗派才能复兴。因此汉地的佛教在很长的时期里是“祖师型”的佛教。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全寄望和依赖“祖师型”佛教的路子。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道场、宗派衰落了,按以前的模式,等几十年后再出来一位祖师,就会再恢复、兴旺,整个佛教也可能因此而兴盛。但现在的时代与过去已经很不一样了。过去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农业社会,家族、社区属性强,人员流动性 小,接触的人、事相对局限。现在不一样了,现代社…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