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修缺乏整體性認識。這種整體性的認識不僅僅是對個人修行的道次第而言,還體現在對于個人、團體、佛教,乃至整個社會種種時空因緣的把握上面。前面說到必須把個人修行放在團體 中來考慮,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樣地,還必須把團體放到整個佛教的整體當中來考慮,把佛教放到整個社會的背景中來考慮,這樣才能夠把各方面的事情做好。個人、團體、佛教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也絕對不能脫離現實社會,而且還必須要緊緊同時代發展的脈搏相呼應,這點特別重要。
不論世間法還是佛 法,時間跟空間是重大的緣起。比如春耕,如果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超過兩天叁天還說得過去,等過了一、兩個月,你再種什麼好的種子最終都是顆粒無收,因爲時節過了。既便勉強發芽,最後仍結不出好果實,那麼,所有的翻土、澆水、施肥等工作,就全都白費了。空間也是很重要的,再好的種子放在石頭上也是沒辦法生 長的,即便發了芽也很快會被太陽曬焦。再比如說,只有國家興旺、國力強盛,在國際上有地位了,你出國在外,人家才會很尊重你;如果你生到非洲一個很小很落後的國家,盡管再聰明再有能力,到外面也不容易受到人家的重視。這就是國家這個整體對于我們個人的重要性。團體也是一樣,如果你在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團體當 中供職,走到外面,別人就會很客氣,會尊重你;如果不是這樣,別人不一定會尊重你。因爲如果你不屬于一個團體,就是一個自由人,跟團體、跟整個社會沒有很深的聯系,個人的緣起作用就很渺小。
學修佛法也是一樣,如果不了解時空因緣,就很容易閉門造車、固步自封,弄不好就會走到死胡同裏面去。因此 在修行的一開始就要樹立起一種整體觀念,把握好時空因緣,將方方面面的事都考慮清楚。只有從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來考慮,才能知道佛教如何去發展,團體與個人應該怎樣做。
因此,關于如何學修佛法,應該建立起全面的、整體性的認識,培養一種大局觀念。從個人、團體乃至整個佛教考慮問題都應該有不同 的層面和角度,能夠站在整個佛教何去何從的角度去考慮事情,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佛法的殊勝。只爲自己學與爲整個佛教而學是兩種不同的發心,前者是不可能有大氣象的。我們在一開始就要培養爲整個佛教而學的發心,以佛法的興衰爲己任,以後才會有大的成就。
八、認識佛教時空差別,探求佛教發展方向
佛教流傳到現在已經有2500多年。在這2500多年裏,佛教的發展變化是很大的,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形成了南傳、漢傳、藏傳叁大語系佛教。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語系的佛教都有各自的特點。在東亞,韓國、日本的佛教是宗派佛教。例如在日本,有大本山的製度,宗派意識非常強烈,一個教派有大本山,然後一級一 級地往下分到各個地區,有分院、下院等等,人事、財務等都要由大本山來審批。另外,日本寺院與信衆的聯系非常緊密。一個人皈依在某個寺院後,他的後代就都是這個寺院的戶口,家庭收入要按一定的百分比上交寺院,家裏有婚喪等事都要請寺院的出家人去做法事,死後骨灰安葬在寺院裏。因此,寺院是深深地紮根于社會、紮根于民衆的。日本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滅法,非常多的寺院一直保存得很完整,與此有一定的關系。
在東南亞,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的佛教幾乎就是國教。長期以來佛教、僧侶在社會上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個國家對佛教的態度,對僧衆的管理教育和文化建設都是一貫的,並且非常普及,能夠保證各個寺廟的穩定發展。南傳佛教寺院裏有護法委員會,很多事務性的工作由在家居士來做,出家人不用去商店裏買東西,戒律相對來講就容易比較清淨地持守。在泰國、 緬甸都有僧王,斯裏蘭卡的叁大教派裏都有大導師,他們都有很高的威望,能夠較有效地領導佛教,處理佛教事務。
在中國的西藏,藏傳佛教盛行。藏族本來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佛教傳到西藏以後,有了寺廟,藏胞們也就不再到處遊走,除了放牧,就是到寺裏來學佛法。家裏有男孩,也願意送去出家,所以民衆和寺廟、佛教的聯系就非常緊密。藏傳佛教中有活佛轉世製度,對于活佛的教育、培養和對一般人不一樣。一個廟裏面,最主要的力量都用來培養活佛,並且是從小就去培養。活佛起著凝聚僧團、攝受信衆的重要作用,因此藏傳佛教在西藏地區比較普及和穩定。
了解不同語系佛教的特點,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這樣再去觀察、思考問題的時候,不至于會執著在一點上。
就中國的漢傳佛教來講,已經有長達兩千年的曆史。自漢代傳入我國內地之後,在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下,經過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翻譯經典,到隋唐時達到全盛,完成了佛教的本土化,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各個宗派。佛教實現中國化的原因,一方面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做了很好的結合,另一方面,佛教通過不斷地調整自身 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與社會各層面互動的力度和方法,因而能夠與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相適應。
自唐末會昌法難之後,漢地的佛教就逐漸地走向衰 落。如趙樸老在《佛教常識答問》中所指出的:“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禅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臺、賢首的複興和禅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複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有 清一代,漢地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可保持原有余緒。”
清朝取消了試經度僧的製度,僧侶群體的綜合素質就越來越差。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列 強入侵,國家長期處于動蕩、戰亂之中,佛教也一直很衰微。雖然清末民初又出了幾位高僧大德,努力去複興佛法,也産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裏,很多事業不能穩定持續地開展。建國以後又經曆了“文革”的中斷,改革開放後宗教活動才開始慢慢恢複。佛教真正穩定發展就是最近二叁十年,這個時期差不多是近兩百年來佛教發展最好的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主要注重的是經濟建設,現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家進一步提倡加強文化軟實力 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內涵和外延就更加豐富、寬廣了。佛教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何作何爲、何去何從,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是需要我們很認真去思考、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要非常清楚,究竟什麼樣的佛教才是一個健康的、良性發展的佛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近現代,太虛大師針對佛教時弊進 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的主張,並倡導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在那個時候,教內教外的很多人都很不理解,阻力也很大。盡管太虛大 師自稱他的改革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現在的很多做法,實際上都受到太虛大師佛教思想的影響,包括當代臺灣幾大佛教團體的發展模式,多多少少都可以追溯到太虛大師的佛教思想。
現在的時代背景跟太虛大師那個時代不一樣了,也跟臺灣地區幾大佛教團體當初發展起來的狀況也不一樣。就大陸佛教來說,一方 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和文化建設的倡導以及國家的穩定繁榮,更加有利于佛教的發展;另一方面,一些阻礙和影響佛教發展的內外因素仍然存在,甚至更加凸顯。從外部原因來看,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商品化和拜金思想滲透到各個角落,而且國內小社會跟國際大社會越來越密切相關,各種思想、各種文化、各種宗教交 織在一起,對佛教形成很大的影響和沖擊。就佛教內部而言,主要有人才缺乏、思想觀念滯後、弘法意識薄弱、寺院還沒有形成一套很好的管理模式等問題。此外,一般道場中,出家法師如何能夠在廟裏安心修行、用功辦道,並同在家居士形成良性互動的氛圍,也就是依律攝僧、以僧導俗、僧俗配合的修學體系,還有待建立和 完善。
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寺院、不同的法師,可能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做法,這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去努力、去改進, 很難說現在就設定好一個模式、一個理想化的方案,一下子大家都接受,並且很快地做起來。這需要在佛教四衆弟子和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加以總結和實踐。
九、把握現前時空因緣,切實深廣興隆教法
如何在“此時、此地、此人”的時空因緣下興隆佛教?較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道場學修體系建設,培育僧才代代傳承佛法
佛法的傳承一定要靠道場。古往今來,不論什麼宗教、什麼教派,都必須要有宗教活動的場所。沒有場所,別人就不知道這個宗教的存在。我們常講承擔如來家業,佛陀的事業是靠寺院來傳持的,它是叁寶具足的地方。一個寺院就是一個道場,是修道的場所,也是一個培養僧才的基地,同時也是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載 體。至于道場裏面這個“道”的具體內涵,就有很多不同的情況。例如在古代有譯經的道場,從事經典的翻譯,裏邊有很多的人才;有些道場是專門修行的,比如念佛、坐禅,也有很多的人才;還有持戒的道場、弘教的道場等等。但無論是譯經、修行、持戒、弘教的道場,到了第二代、第叁代,幾乎都是衰微的。很多宗派在唐 朝都曾經非常地輝煌,開宗的祖師一圓寂這個宗派就不行了,要等再有祖師出世,這個宗派才能複興。因此漢地的佛教在很長的時期裏是“祖師型”的佛教。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全寄望和依賴“祖師型”佛教的路子。爲什麼呢?比如說一個道場、宗派衰落了,按以前的模式,等幾十年後再出來一位祖師,就會再恢複、興旺,整個佛教也可能因此而興盛。但現在的時代與過去已經很不一樣了。過去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非常穩定的農業社會,家族、社區屬性強,人員流動性 小,接觸的人、事相對局限。現在不一樣了,現代社…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