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是一個劇烈變化的社會,人類的生産活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社會形態乃至自然界的面貌,傳統的家族、社區瓦解,人的流動性很大,接觸的人、事和信息非常多。現在一天之內出來的新知識、新事物不知道有多少,過去的一年乃至十年都很難相比。一個道場、宗派衰落了, 在現代社會中往往就會被社會洪流吞沒,難以從內部再有祖師成長起來。
所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使一個道場裏面的佛法能夠代代相傳,這是非 常關鍵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不能代代相傳,老一輩往生了,佛法傳承也就斷了。因此必須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這就必須建立正法僧團,僧團必須 要清淨、和合、增上,要有很濃厚的學修氛圍,並且還要有一定的規模。比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學,都是名師荟萃、學子雲集,所以它才能夠持續不斷地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經久不衰。一個寺院、僧團也是一樣,必須要有很多人來學,並且要一代一代不斷有人進來學,佛教才是有希望的。如果只有少數人自己學,就顯示 不出佛教的作用,很難對社會産生足夠的影響力,乃至佛教的存在都體現不了,更不要說長期持續的發展了。
過去一些好的道場,住衆很多,能夠去寺 廟的人,叁百六十五天都可以在那裏用功學修。這樣,它就會有強大的力量在社會上紮根,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燈塔。人家看到這個廟,就會說佛法還是興盛的。例如當年印度的那爛陀寺,有法師一千多人,學生八千多人,出家人在裏面天天學習經論、修行用功,才能有那麼大的氣象和影響。
因此一個好的道場應 該成爲出家人學法、修行、育僧、弘法的場所,僧人要以學修爲主,大部分時間都要修行、研究經論,同時配合以曆事練心。僧團要以持戒爲根本,並且要有一套完整的學製,形成一個學修體系。對于准備在這裏出家的在家居士,首先要進行比較嚴格的考察,對于佛法要有純正的信仰,對出家修行要有清淨的發心,還要能夠吃 苦耐勞。這些人進入僧團後要有人按部就班地引導,並按照次第學修。與社會上的學製不同,僧團的學製應該是終身的。從淨人到沙彌再到比丘,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學修內容。同時,對整個僧團而言,既要有大家共同的學修內容,又要能夠根據個人的特點及發心因材施教。到了一定的階段後可以在某個方向上專門 地深入,還可以到國內外其他道場短期參學訪問。現在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交流對話的時代,各個宗派乃至于各個語系佛教的精華都可以彙集在一個道場裏面,就像印度的那爛陀寺,不僅僧團的數量龐大,裏面各個學派、各種觀點都有,這就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佛法的殊勝,而這一切最後都能夠彙歸一佛乘,這樣就能 有強大的影響力,可以更廣泛地度化衆生。
總之,僧團學修的這一整套模式就像一個大熔爐,需要一道道工序來加工,是金質材料,經過培養就成爲金 器,是銀質的就成爲銀器,是泥質的就成爲陶器……無論材料如何,皆可成器。製造模具的過程就是培養人,目的要非常明確,做到有的放矢,對每個人都要負責, 根據他的根機、年齡、素質等培養到相應的程度。
僧團的學修體系中,要配合有相應的管理製度來保證僧團的正常運作。現代社會非常講究管理製度, 無論世出世間的任何一個團體,如果沒有製度,就會導致混亂。傳統叢林裏的清規、規約都是比較簡單的,是從過去的宗法社會中産生出來的,適應當時靜態的農業社會。現在是一個動態的商業社會,要建立起適應這個時代的僧團管理製度,就要對佛教的戒律以及佛教戒律在中國的演變所形成的清規,乃至現代社會的種種管理 體製進行研究。製度的建立要能夠體現佛教戒律的羯磨精神,對于自己的修行應如何,對人、對事、對物應該如何,都應該給出必要的明確規範。
與世俗管理製度不同,僧團管理製度的目的是要保證出家人用功辦道、修證佛法,因此不能把世俗上物質的獎賞、處罰方式應用到佛門裏邊。出家修道本身就是要放棄物欲,成就叁無漏學。如果修行好就多給一點物質獎勵,不守規矩就扣錢,其結果必定導致人的物欲越來越膨脹,就和修道的精神背道而馳了。
另外,製度本身要能夠使僧團形成比較和睦的氛圍,促進僧團的和合增上,凝聚僧團的共業,並進一步以僧導俗,把帶動居士的工作做好。這就要求規範僧團的倫理,每一個成員都能夠遵守倫理,僧團就能夠有序和合。
僧團的倫理有兩種:依戒別高低的倫理和行政倫理。依戒別高低的倫理是以受戒的程度來區分,即比丘、沙彌、淨人叁個層次。同一個層次裏按照受戒的先後排序,即依戒臘。上殿、過堂、誦經、布薩等宗教活動的位次都要依著戒臘來排序,下座對上座要恭敬、學習。行政倫理即依行政職務的高低,在做事時就要依著行政 系統,下位服從上位,清衆服從執事。兩種倫理各有適用的場合,不可混淆,也不可執此廢彼。同時,上座對于下座要關心、引導,執事對清衆要以身教爲先,不可有權力高低等世俗心態。總之,僧團的每個成員都能夠安立好自己的角色,敦倫盡分,一個僧團就能夠有很強的和合力。
在僧團與俗衆的接觸上,必須 要保持距離,要有專職的執事法師負責有關居士的事務。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僧衆不與居士接觸,不得與居士聯系,也不要去了解居士的信息。如果剛出家幾年,又 能說、能寫,與居士接觸多了,不知不覺心就會收攝不住,是造成僧衆道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出家人如果心不在道,就非常危險。在男衆道場,在與女衆的接觸上,尤其要嚴格,這樣才有利于僧衆戒律清淨,安心辦道。一些女衆來到寺院後,會稱贊有一定修行功夫的出家人,比如很用功、有修行、威儀好,等等,在不知不 覺中就會多說話,漸漸地就專愛找某位法師說事、辦事,或者送供養,種種關心,或者幫著洗衣、做飯、買東西等等。與之接觸的僧衆雖然剛開始都是好心爲公,但常常來往就容易産生情染,不知不覺間就會影響道心,乃至舍戒還俗。因此在寺院裏,居士的請益要由僧團統一安排,不能專找某位法師,這樣才能夠防微杜漸。
完整的僧團學修體系和良好的管理製度是僧衆能夠長期持續在佛法上用功的有力保證,不僅是讓現在的人,而且能讓以後的人都能夠在這個道場裏一直往上走,這樣佛法才能夠經久不衰。
(二)系統引導居士學修護持,形成僧俗良好配合體系
除了建好僧團以外,佛法要在人間紮根和弘揚,要一個一個層次地在社會上推廣,還需要在家居士與僧團之間有良好的配合。僧俗二衆不可分離,出家衆是住持佛法,在家衆是護持佛法,這樣才能去帶動更多的人。否則的話,出家人要做很多居士的工作,甚至做很多俗人的工作,而俗人做很多佛教文化的工作,甚至做一些信 仰的工作,角色混亂錯位,對大家都有損害。出家人是精神的導師,他的重點必須是在佛法的學修上面,通過自己深入的用功實踐,把體驗到的佛法內涵傳遞給在家居士乃至于社會大衆。在家居士透過財敬供養等資源護持僧團,栽培福德資糧,同時通過依僧學法,滋養法身慧命,並以在家身份的方便之處配合僧團做各項弘法利 生事業。
因此出家人與居士必須要有良好的的分工配合、各司其職,並且要形成一個和合增上的團隊,凝聚起強大的共業,這樣才能夠真正將佛法事業做得深入、廣大。現在這個時代是網絡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發展都要網絡化,所有的一切都要像網絡一樣聯成一體,孤立肯定沒有力量。社會上不管哪一個行業、團 體都很強調這一點,這其實就是共業的力量,聯成一體就變成共業。如果我們佛教徒所做的都是各個不同的別業,那力量就弱,就沒有辦法去廣泛地影響社會。
曆史上中國漢傳佛教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善男信女們都只是到廟裏來燒香拜佛求財保平安,在家信徒同寺廟的聯系不緊密。因爲在漢傳佛教的信衆當中,真正懂佛法的只有少部分,民間老百姓們所認識的佛教,幾乎都是一種拜拜的佛教。拜拜的佛教結合了中國儒家孝道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佛事上,比如水陸、焰口、普佛,所 有的經忏佛事都是中國儒家倫理在佛教裏的體現。在民間大家對佛教的認識就是這些,都是一種人倫關系維系著社會當中的現世利益,而對于佛教的終極信仰,解脫、成佛的內涵,大部分人都不清楚。
因此,要形成僧俗配合傳持佛法的模式,就要切實加強對在家居士的教育引導。僧團對居士的教育必須要有體 系,要有針對性,而不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式的結緣弘法。如果僅僅停留在結緣的層面,就無法培養出高素質的配合僧團的居士隊伍。比如說,一個山上的樹苗全部都燒焦了,我們要去把這些樹苗救活,只能一棵一棵地澆水,並且必須天天去澆,樹苗才會有希望救活。如果有時大量澆,有時不澆,而且每次將有限的水 泛泛地鋪灑,那就不僅浪費水,而且樹苗一顆也救不活。也就是說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到最關鍵的地方。因此要有系統、有重點、有步驟地培養居士。如果僧團能夠聚集和培養出一批對佛法有真正虔誠信仰和一定福德智慧的居士,願意依止僧團、護持僧團,他們就能夠真正配合僧團做弘揚佛法的事情。 因爲居士們在社會上聯系的面比較廣,以居士的身份走到社會去也比較方便,這樣就容易讓佛法深入社會。
出家人修行、用功,在法上提升,並引導在家居士護持僧團,然後僧俗配合弘揚佛法,這個體系非常關鍵。有了這個體系,佛法才能夠代代傳持,發揚光大。
(叁)契合時代接引社會大衆,建立佛教生存發展基礎
有了僧俗配合的體系,我們就要以道場爲依托,向社會大衆廣泛地弘揚佛法,這不僅是佛教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佛子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佛教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危機也很嚴重。我們必須努力去普及佛法教育,廣…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