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善緣,掃除教盲,不宜也不能緊閉山門。現代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日新月異,處在劇烈的變化當中,如果我們不去弘法,再過幾十年社會上很可能連佛教生存的空間都沒有了。整個佛教就像一只大象一樣,我們每個人、每個寺院就像大象 上的一根毫毛,毫毛要存在,必須大象的皮要存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要存在的前提是這只象必須要活著。如果整個佛教都滅亡了,一個寺院、一個修行人肯定難以繼續佛法學修,更談不上度人。
對于僧團而言,弘揚佛法與自身的學修並不矛盾,而是一體的。不論是整個僧團還是每一個僧衆,都應 當具備深、廣兩個方面。沒有深就不能廣,內充才能外顯,只有在佛法上深入地用功,才能夠將所體驗的佛法帶給別人,所弘揚的就是我們自己所學所修的,而不是文字理論;反過來講,沒有廣也不容易深,譬如打一口很深的井,如果井口不開得很廣的話,也不可能打得很深。當佛法普及到一定的程度,各方面基礎穩固了,人 才也有一定的數量後,才容易安穩地步步深入學法。現代社會當中,人們對宗教、對佛法有著越來越多的需求,如何讓整個社會、廣大民衆都了解佛教、學習佛法,乃至實證佛法,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現在整個時代潮流都在求發展,這種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是人欲望的一種擴張。實際上人的欲望是難以 滿足的,有了芝麻,還想嘗西瓜,特別是現代商品經濟就是要刺激人的欲望,以消費推動經濟,就像火受風吹,愈燒愈旺。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心裏就不能平衡,就需要另外的力量去平衡自己的心,讓自己平靜下來,否則心緒晝夜不甯,時常處于一種躁動的痛苦當中。很多人有錢、有地位,卻很難體會到吉祥和諧的心境,因 爲他總是有擔心的事情,總是有不如意的事情挂礙在心。這時候就要依靠宗教的力量,才能達到內心的自我平衡。
如何廣泛地弘揚佛法?這就要考慮怎 麼樣既能保持佛教原有的精神,又能夠體現時代性,讓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都容易接受,也就是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要契合佛理、符合佛法,如果走了樣,就不成其爲佛法了;契機就是契合聞法者的根機,如果不契機,講出來的東西就沒有人聽。比如對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說“回去好好念佛”就可以了,不用講太多;如果 對知識分子,就需要講道理。知識分子受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很深,就要向他們诠釋佛法是什麼,佛法要解決什麼問題,佛法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說清楚,就不足以讓他們相信;但是他們一旦信了以後,就不會輕易改變,以後就可以爲佛教做很多的事。因此弘法者不僅要廣學多聞、深入用功,還 要了解衆生的習性和社會問題,幾個方面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在操作層面上,還要有多元化的弘法手段,要面對更廣大的人群,更多地廣結善緣,善巧方便度更多衆生。這就要調整觀念,用符合時代因緣、適應社會需要的方式去弘揚佛法。
傳統佛教是在古代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存在的,那時是以農立國,國民的主體是農民。在農閑的時候,農民就可以到寺廟裏來聽經聞法,所以寺廟也比較容易服務當地的農民群衆。現在不一樣,現在是工商社會、信息社會,生活規律、空閑時間跟農業社會大不相同,要面對更廣大的流動人群,就不能只靠傳統的方式。例如辦法 會,一年辦幾次,一次幾百人,一年也只能接引數千人,其中還有一部分是重複計算的。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要廣度衆生,就要利用高科技,單靠人力是不夠的。現在是信息時代,就要借助信息技術很快速地把佛法傳播出去,讓各階層的人們都能夠聽到正法之音。用傳統的辦法,他們是很難接觸到佛法的,可是使用網絡傳播, 就能做到方便快捷、無遠弗屆。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這樣,對整個時代的因緣了解了,事情才能做好。農業時代靠農耕,農耕的時候靠人力,人多好辦事,種田人多很快就幹完了;工業化時代靠機器,講科學,機器越先進幹得越好;後工業化時代講究信息,你有一個信息,怎樣把它傳播出去,讓大家知道、接受,這樣才能成 功。佛教的發展在弘法的方式、方法上也應恰當地與時俱進,其它宗教以及社會各領域、各學科都要靠信息傳播,如果佛教不借重信息傳播,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的存在,還有很多人要麼覺得佛教是一些神話,要麼覺得佛教很世俗,要麼覺得出家人消極避世,種種的誤解都會有,那我們還怎麼來造福社會、廣度衆生呢?
所有宗教的出現都有時空因緣,離開這個時空因緣,這個宗教就不能存在。在這個時空因緣下,就必須要以民衆容易接受的形式存在,我們要有越來越多的方法,要不斷去創新,不斷有新方式出現。
比如說印佛經,現代人佛經很難看得懂,而對于在生活中體現佛法的書籍,人們就喜歡看;再比如辦法會,傳統型的法會只能適應一部分人,要更廣地接引衆生,就可以與社會團體合作,在寺院裏辦幾天的活動,讓人們來體驗生活、聽講座,包括佛教的和傳統文化方面的等等,還可以請一些社會上的知名人士來開設講座,並 且把講座製成VCD來流通。要打開思路,不一定讓參加活動的人都信佛教,只談宗教,很多人不一定接受,或認爲與他沒有關系。從文化的角度來講,就會有更多的人感興趣。如果他能夠認同佛教文化,即使沒有皈依,也可以起到護持的作用。
能不能對社會現實問題作出回應,也是普及佛法的重要層面,否則容 易給人造成一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印象,不能實際解決具體問題,那如何體現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如何讓社會認可佛教呢?衆生的苦都是很現實的問題,精神上 的苦,物質上的苦,現在的苦,未來的苦。如何通過佛教的力量幫助別人安頓身心?未來的苦我們可以靠講佛法,回向功德,但更多的是現實層面的苦,比如發生災難、物質上窮困潦倒、缺衣少食、失學、被遺棄等等。你跟他講佛法,別人就不容易聽進去,這時候就需要物質方面的力量。“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與衆生 結好善緣,再講佛法他就容易接受。在參與社會公益、慈善救濟等方面,也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等待我們去開展。
如何評價一個人、一個團體成就的高 低?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蓋棺論定”,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的所作所爲,要由今後的人、未來的人給予評判,評判這個時段你爲佛教做了什麼,爲社會做了什麼。我 們不能說:“我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你們不知道而已。”只要做了,自然就會被記載:你辦過什麼活動,弘過多少次法,講過多少經,培養過多少人才……這些沒有 的話,講什麼都是空話。如果有了這些實際做出來的事,才是真真實實爲佛教、爲衆生考慮。
十、樹立廣大生命格局,改過從善傳承佛法
人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佛法卻是永恒的,要用短暫的人生去傳承永恒的佛法,就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不僅僅是爲自己活,還要爲很多很多人活,不僅爲現在人活,也要爲過去人活,要爲未來人活,如同宋儒張載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怎麼 爲過去人活呢?把過去佛陀、祖師大德傳下來的那些好的東西去學下來,就是爲過去人活;我們學好了,再把佛法用出來,傳播出去,利益天下蒼生,就是爲現在人活;要讓佛法燈燈相續,綿延不絕,利益千秋萬代,就是爲未來人活。我們爲現在人、過去人、未來人而生活,盡心盡力,改過從善,傳承佛法,濟世利人,這樣的 話,我們的生命格局就非常寬廣,生命的內涵就極其豐富!不愧爲人一生!不愧學佛一場!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