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P6

  ..续本文上一页会是一个剧烈变化的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形态乃至自然界的面貌,传统的家族、社区瓦解,人的流动性很大,接触的人、事和信息非常多。现在一天之内出来的新知识、新事物不知道有多少,过去的一年乃至十年都很难相比。一个道场、宗派衰落了, 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就会被社会洪流吞没,难以从内部再有祖师成长起来。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使一个道场里面的佛法能够代代相传,这是非 常关键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不能代代相传,老一辈往生了,佛法传承也就断了。因此必须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这就必须建立正法僧团,僧团必须 要清净、和合、增上,要有很浓厚的学修氛围,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规模。比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是名师荟萃、学子云集,所以它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经久不衰。一个寺院、僧团也是一样,必须要有很多人来学,并且要一代一代不断有人进来学,佛教才是有希望的。如果只有少数人自己学,就显示 不出佛教的作用,很难对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乃至佛教的存在都体现不了,更不要说长期持续的发展了。

  过去一些好的道场,住众很多,能够去寺 庙的人,三百六十五天都可以在那里用功学修。这样,它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在社会上扎根,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灯塔。人家看到这个庙,就会说佛法还是兴盛的。例如当年印度的那烂陀寺,有法师一千多人,学生八千多人,出家人在里面天天学习经论、修行用功,才能有那么大的气象和影响。

  因此一个好的道场应 该成为出家人学法、修行、育僧、弘法的场所,僧人要以学修为主,大部分时间都要修行、研究经论,同时配合以历事练心。僧团要以持戒为根本,并且要有一套完整的学制,形成一个学修体系。对于准备在这里出家的在家居士,首先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察,对于佛法要有纯正的信仰,对出家修行要有清净的发心,还要能够吃 苦耐劳。这些人进入僧团后要有人按部就班地引导,并按照次第学修。与社会上的学制不同,僧团的学制应该是终身的。从净人到沙弥再到比丘,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修内容。同时,对整个僧团而言,既要有大家共同的学修内容,又要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及发心因材施教。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可以在某个方向上专门 地深入,还可以到国内外其他道场短期参学访问。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交流对话的时代,各个宗派乃至于各个语系佛教的精华都可以汇集在一个道场里面,就像印度的那烂陀寺,不仅僧团的数量庞大,里面各个学派、各种观点都有,这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佛法的殊胜,而这一切最后都能够汇归一佛乘,这样就能 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更广泛地度化众生。

  总之,僧团学修的这一整套模式就像一个大熔炉,需要一道道工序来加工,是金质材料,经过培养就成为金 器,是银质的就成为银器,是泥质的就成为陶器……无论材料如何,皆可成器。制造模具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目的要非常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对每个人都要负责, 根据他的根机、年龄、素质等培养到相应的程度。

  僧团的学修体系中,要配合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僧团的正常运作。现代社会非常讲究管理制度, 无论世出世间的任何一个团体,如果没有制度,就会导致混乱。传统丛林里的清规、规约都是比较简单的,是从过去的宗法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适应当时静态的农业社会。现在是一个动态的商业社会,要建立起适应这个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就要对佛教的戒律以及佛教戒律在中国的演变所形成的清规,乃至现代社会的种种管理 体制进行研究。制度的建立要能够体现佛教戒律的羯磨精神,对于自己的修行应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应该如何,都应该给出必要的明确规范。

  与世俗管理制度不同,僧团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保证出家人用功办道、修证佛法,因此不能把世俗上物质的奖赏、处罚方式应用到佛门里边。出家修道本身就是要放弃物欲,成就三无漏学。如果修行好就多给一点物质奖励,不守规矩就扣钱,其结果必定导致人的物欲越来越膨胀,就和修道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另外,制度本身要能够使僧团形成比较和睦的氛围,促进僧团的和合增上,凝聚僧团的共业,并进一步以僧导俗,把带动居士的工作做好。这就要求规范僧团的伦理,每一个成员都能够遵守伦理,僧团就能够有序和合。

    僧团的伦理有两种:依戒别高低的伦理和行政伦理。依戒别高低的伦理是以受戒的程度来区分,即比丘、沙弥、净人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里按照受戒的先后排序,即依戒腊。上殿、过堂、诵经、布萨等宗教活动的位次都要依着戒腊来排序,下座对上座要恭敬、学习。行政伦理即依行政职务的高低,在做事时就要依着行政 系统,下位服从上位,清众服从执事。两种伦理各有适用的场合,不可混淆,也不可执此废彼。同时,上座对于下座要关心、引导,执事对清众要以身教为先,不可有权力高低等世俗心态。总之,僧团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安立好自己的角色,敦伦尽分,一个僧团就能够有很强的和合力。

  在僧团与俗众的接触上,必须 要保持距离,要有专职的执事法师负责有关居士的事务。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僧众不与居士接触,不得与居士联系,也不要去了解居士的信息。如果刚出家几年,又 能说、能写,与居士接触多了,不知不觉心就会收摄不住,是造成僧众道心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出家人如果心不在道,就非常危险。在男众道场,在与女众的接触上,尤其要严格,这样才有利于僧众戒律清净,安心办道。一些女众来到寺院后,会称赞有一定修行功夫的出家人,比如很用功、有修行、威仪好,等等,在不知不 觉中就会多说话,渐渐地就专爱找某位法师说事、办事,或者送供养,种种关心,或者帮着洗衣、做饭、买东西等等。与之接触的僧众虽然刚开始都是好心为公,但常常来往就容易产生情染,不知不觉间就会影响道心,乃至舍戒还俗。因此在寺院里,居士的请益要由僧团统一安排,不能专找某位法师,这样才能够防微杜渐。

  完整的僧团学修体系和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僧众能够长期持续在佛法上用功的有力保证,不仅是让现在的人,而且能让以后的人都能够在这个道场里一直往上走,这样佛法才能够经久不衰。

  (二)系统引导居士学修护持,形成僧俗良好配合体系

    除了建好僧团以外,佛法要在人间扎根和弘扬,要一个一个层次地在社会上推广,还需要在家居士与僧团之间有良好的配合。僧俗二众不可分离,出家众是住持佛法,在家众是护持佛法,这样才能去带动更多的人。否则的话,出家人要做很多居士的工作,甚至做很多俗人的工作,而俗人做很多佛教文化的工作,甚至做一些信 仰的工作,角色混乱错位,对大家都有损害。出家人是精神的导师,他的重点必须是在佛法的学修上面,通过自己深入的用功实践,把体验到的佛法内涵传递给在家居士乃至于社会大众。在家居士透过财敬供养等资源护持僧团,栽培福德资粮,同时通过依僧学法,滋养法身慧命,并以在家身份的方便之处配合僧团做各项弘法利 生事业。

  因此出家人与居士必须要有良好的的分工配合、各司其职,并且要形成一个和合增上的团队,凝聚起强大的共业,这样才能够真正将佛法事业做得深入、广大。现在这个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网络化,所有的一切都要像网络一样联成一体,孤立肯定没有力量。社会上不管哪一个行业、团 体都很强调这一点,这其实就是共业的力量,联成一体就变成共业。如果我们佛教徒所做的都是各个不同的别业,那力量就弱,就没有办法去广泛地影响社会。

    历史上中国汉传佛教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善男信女们都只是到庙里来烧香拜佛求财保平安,在家信徒同寺庙的联系不紧密。因为在汉传佛教的信众当中,真正懂佛法的只有少部分,民间老百姓们所认识的佛教,几乎都是一种拜拜的佛教。拜拜的佛教结合了中国儒家孝道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佛事上,比如水陆、焰口、普佛,所 有的经忏佛事都是中国儒家伦理在佛教里的体现。在民间大家对佛教的认识就是这些,都是一种人伦关系维系着社会当中的现世利益,而对于佛教的终极信仰,解脱、成佛的内涵,大部分人都不清楚。

  因此,要形成僧俗配合传持佛法的模式,就要切实加强对在家居士的教育引导。僧团对居士的教育必须要有体 系,要有针对性,而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式的结缘弘法。如果仅仅停留在结缘的层面,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配合僧团的居士队伍。比如说,一个山上的树苗全部都烧焦了,我们要去把这些树苗救活,只能一棵一棵地浇水,并且必须天天去浇,树苗才会有希望救活。如果有时大量浇,有时不浇,而且每次将有限的水 泛泛地铺洒,那就不仅浪费水,而且树苗一颗也救不活。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因此要有系统、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居士。如果僧团能够聚集和培养出一批对佛法有真正虔诚信仰和一定福德智慧的居士,愿意依止僧团、护持僧团,他们就能够真正配合僧团做弘扬佛法的事情。 因为居士们在社会上联系的面比较广,以居士的身份走到社会去也比较方便,这样就容易让佛法深入社会。

  出家人修行、用功,在法上提升,并引导在家居士护持僧团,然后僧俗配合弘扬佛法,这个体系非常关键。有了这个体系,佛法才能够代代传持,发扬光大。

  (三)契合时代接引社会大众,建立佛教生存发展基础

  有了僧俗配合的体系,我们就要以道场为依托,向社会大众广泛地弘扬佛法,这不仅是佛教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佛子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危机也很严重。我们必须努力去普及佛法教育,广…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