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结善缘,扫除教盲,不宜也不能紧闭山门。现代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处在剧烈的变化当中,如果我们不去弘法,再过几十年社会上很可能连佛教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整个佛教就像一只大象一样,我们每个人、每个寺院就像大象 上的一根毫毛,毫毛要存在,必须大象的皮要存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要存在的前提是这只象必须要活着。如果整个佛教都灭亡了,一个寺院、一个修行人肯定难以继续佛法学修,更谈不上度人。
对于僧团而言,弘扬佛法与自身的学修并不矛盾,而是一体的。不论是整个僧团还是每一个僧众,都应 当具备深、广两个方面。没有深就不能广,内充才能外显,只有在佛法上深入地用功,才能够将所体验的佛法带给别人,所弘扬的就是我们自己所学所修的,而不是文字理论;反过来讲,没有广也不容易深,譬如打一口很深的井,如果井口不开得很广的话,也不可能打得很深。当佛法普及到一定的程度,各方面基础稳固了,人 才也有一定的数量后,才容易安稳地步步深入学法。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对宗教、对佛法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如何让整个社会、广大民众都了解佛教、学习佛法,乃至实证佛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整个时代潮流都在求发展,这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人欲望的一种扩张。实际上人的欲望是难以 满足的,有了芝麻,还想尝西瓜,特别是现代商品经济就是要刺激人的欲望,以消费推动经济,就像火受风吹,愈烧愈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心里就不能平衡,就需要另外的力量去平衡自己的心,让自己平静下来,否则心绪昼夜不宁,时常处于一种躁动的痛苦当中。很多人有钱、有地位,却很难体会到吉祥和谐的心境,因 为他总是有担心的事情,总是有不如意的事情挂碍在心。这时候就要依靠宗教的力量,才能达到内心的自我平衡。
如何广泛地弘扬佛法?这就要考虑怎 么样既能保持佛教原有的精神,又能够体现时代性,让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都容易接受,也就是要契理契机。契理就是要契合佛理、符合佛法,如果走了样,就不成其为佛法了;契机就是契合闻法者的根机,如果不契机,讲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人听。比如对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说“回去好好念佛”就可以了,不用讲太多;如果 对知识分子,就需要讲道理。知识分子受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很深,就要向他们诠释佛法是什么,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佛法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说清楚,就不足以让他们相信;但是他们一旦信了以后,就不会轻易改变,以后就可以为佛教做很多的事。因此弘法者不仅要广学多闻、深入用功,还 要了解众生的习性和社会问题,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除此之外,在操作层面上,还要有多元化的弘法手段,要面对更广大的人群,更多地广结善缘,善巧方便度更多众生。这就要调整观念,用符合时代因缘、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式去弘扬佛法。
传统佛教是在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存在的,那时是以农立国,国民的主体是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农民就可以到寺庙里来听经闻法,所以寺庙也比较容易服务当地的农民群众。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工商社会、信息社会,生活规律、空闲时间跟农业社会大不相同,要面对更广大的流动人群,就不能只靠传统的方式。例如办法 会,一年办几次,一次几百人,一年也只能接引数千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是重复计算的。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要广度众生,就要利用高科技,单靠人力是不够的。现在是信息时代,就要借助信息技术很快速地把佛法传播出去,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够听到正法之音。用传统的办法,他们是很难接触到佛法的,可是使用网络传播, 就能做到方便快捷、无远弗届。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这样,对整个时代的因缘了解了,事情才能做好。农业时代靠农耕,农耕的时候靠人力,人多好办事,种田人多很快就干完了;工业化时代靠机器,讲科学,机器越先进干得越好;后工业化时代讲究信息,你有一个信息,怎样把它传播出去,让大家知道、接受,这样才能成 功。佛教的发展在弘法的方式、方法上也应恰当地与时俱进,其它宗教以及社会各领域、各学科都要靠信息传播,如果佛教不借重信息传播,很多人都不知道佛教的存在,还有很多人要么觉得佛教是一些神话,要么觉得佛教很世俗,要么觉得出家人消极避世,种种的误解都会有,那我们还怎么来造福社会、广度众生呢?
所有宗教的出现都有时空因缘,离开这个时空因缘,这个宗教就不能存在。在这个时空因缘下,就必须要以民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存在,我们要有越来越多的方法,要不断去创新,不断有新方式出现。
比如说印佛经,现代人佛经很难看得懂,而对于在生活中体现佛法的书籍,人们就喜欢看;再比如办法会,传统型的法会只能适应一部分人,要更广地接引众生,就可以与社会团体合作,在寺院里办几天的活动,让人们来体验生活、听讲座,包括佛教的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等等,还可以请一些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来开设讲座,并 且把讲座制成VCD来流通。要打开思路,不一定让参加活动的人都信佛教,只谈宗教,很多人不一定接受,或认为与他没有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就会有更多的人感兴趣。如果他能够认同佛教文化,即使没有皈依,也可以起到护持的作用。
能不能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回应,也是普及佛法的重要层面,否则容 易给人造成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印象,不能实际解决具体问题,那如何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如何让社会认可佛教呢?众生的苦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精神上 的苦,物质上的苦,现在的苦,未来的苦。如何通过佛教的力量帮助别人安顿身心?未来的苦我们可以靠讲佛法,回向功德,但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苦,比如发生灾难、物质上穷困潦倒、缺衣少食、失学、被遗弃等等。你跟他讲佛法,别人就不容易听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物质方面的力量。“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与众生 结好善缘,再讲佛法他就容易接受。在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救济等方面,也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开展。
如何评价一个人、一个团体成就的高 低?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盖棺论定”,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要由今后的人、未来的人给予评判,评判这个时段你为佛教做了什么,为社会做了什么。我 们不能说:“我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只要做了,自然就会被记载:你办过什么活动,弘过多少次法,讲过多少经,培养过多少人才……这些没有 的话,讲什么都是空话。如果有了这些实际做出来的事,才是真真实实为佛教、为众生考虑。
十、树立广大生命格局,改过从善传承佛法
人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佛法却是永恒的,要用短暂的人生去传承永恒的佛法,就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活,还要为很多很多人活,不仅为现在人活,也要为过去人活,要为未来人活,如同宋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怎么 为过去人活呢?把过去佛陀、祖师大德传下来的那些好的东西去学下来,就是为过去人活;我们学好了,再把佛法用出来,传播出去,利益天下苍生,就是为现在人活;要让佛法灯灯相续,绵延不绝,利益千秋万代,就是为未来人活。我们为现在人、过去人、未来人而生活,尽心尽力,改过从善,传承佛法,济世利人,这样的 话,我们的生命格局就非常宽广,生命的内涵就极其丰富!不愧为人一生!不愧学佛一场!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