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連自己的生活都要別人來照顧,不能自食其力。如果這樣去修行,最後會修成一個廢人。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關鍵是要基于解脫道和菩提道的精神把握好遠離的分寸,善巧觀察取舍,如同儒家《論語》說:“子曰:暴虎馮河(徒手博虎,徒步涉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例如《瑜伽師地論·初持瑜伽處戒品》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憍慢所 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余先請,或爲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 廢,或爲引攝未曾有義,或爲所聞法義無退,如爲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決擇當知亦爾,或複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爲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製,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衆多上妙財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 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舍有情故。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複知彼于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 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 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于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舍將護他行,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爲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爲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于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 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爲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爲妙。如是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裏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 非親裏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複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製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于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有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 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爲助伴,謂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來,或于 正說事業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诤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不爲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爲助伴,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爲作助伴,若 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爲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製,不爲助伴,皆無違犯。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 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爲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爲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爲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卷 第四十一)
在修解脫道、菩提道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遠離的分寸?很重要的一個善巧方便就是積極依靠師、法、友團體,一方面可以得到團體的監督 和保護,犯了大小過失可以迅速向師、友發露忏悔,忏悔則清淨;另一方面,依靠團體力量易于住持佛教、弘法利生。依靠師友團體,防治煩惱和做事利人兩方面就容易得到很好的兼顧。
六、明確依循正確觀念,善巧承擔團體事務
我們明確了個人與團體、修行與環境、大小乘的差別等一些重要觀念之後,就不會排斥承擔團體的事情,也不會覺得做這些事沒有必要、跟我的修行沒有什麼關系,而是會以一種歡喜心去積極承擔。比如說辦法會,在幾天當中跟這麼多人結了善緣,讓大家生歡喜心,對佛教産生好感,功德是非常大的。大家回去一傳十、十傳百,就會普遍改善人們對佛法的看法,就會積累到更多的福慧資糧。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靠團體共業的力量促成的。如果我們很真切地認同這一點,個人所有的辛苦都不在話下,因爲你知道這件事情有意義、有功德,自然而然就願意去做。反之,如果我們不了解團體的宗旨理念,認識不到這件事情的意義,就會覺得亂,覺得那麼多人吃飯、喝水都是問題,覺得最好少來一點人,甚至都不要辦這個法會,是有可能産生這種片面認識的。
所以我們要不斷去熏習正確的觀念:團體對我們很重要,增上環境的培養很重要,在承擔當中曆事練心,廣積資糧,這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
但是我們在承擔做事當中如果把握不善巧的話,還是會産生種種的邪見。比如有人說:“事情做多了會導致散亂”,這個觀點需要認真辨析。首先,散亂的原因不 在于做事,而在于不能攝心。如果能夠攝心專注,做再多事也不會散亂;如果心不專注,不做事也一樣會散亂。其次,我們是不是真的“事情做多了”呢?做事情多 不多,一個是看質,一個是看量。質和量是可以衡量的,你一天幹了幾個小時,幹了幾樣事情,一個月幹了多少個小時,幹了多少件事情,包括這個質幹到什麼程度,都是可以衡量出來的。我們可以仔細地算一算,一個人每天有24個小時,學修上面聞思、看書、看經、聽磁帶、討論8個小時,生活上面吃飯、睡覺、洗衣 服、洗澡等8個小時,此外還可以爲常住工作8個小時,學修、生活、做事完全是可以兼顧好的。但我們現在爲什麼做不到呢?主要是因爲做事效率太低,無形中自 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作爲一個學佛的人,至少不應該比社會上一般人的效率還低。如果不是這樣,那就要好好去反省:本來一分鍾可以談完的話,你卻跟他談了幾十分鍾;本來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你卻給他講了幾十句;本來這件事情可以一口氣幹完,你卻把它弄得很瑣碎,幹一下這裏又弄一下那裏,說明我們不會合理安排 事情,不會善用時間,這些都是要去學習和改善的。
怎樣合理安排事情呢?有“八字原則”:總別、本末、輕重、緩急。要分清楚大事、小事、根本事、枝末事,不能泛化地理解。有些事是必須要做的,有些事可做可不做,有些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事必須親自去做,有些事可以組織大家一起做,有些事可找別人 做,這些關鍵點必須時時刻刻把握得很清楚,否則就會很累。
如何善用時間呢?比如說我們一天的功課:幾點上殿、幾點用齋、幾點拜佛、念經等等, 這幾個時間是公共時間,你把這幾個時間固定好,這一天的身心就會很安穩,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會高。所謂公共時間就是要隨衆共修的,原則上個人要同大家一起參與,是必須要保證的。除此之外的才是個人時間,你要做的事情就要安排在公共時間以外。如果我們的團體意識不強,不管什麼公共時間、個人時間,都是我行我 素,我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最後肯定會把自己搞亂,弄得疲憊不堪。
我們也許會這樣想:理論上講,學修、生活、做事是可以兼顧的,但是我條件 不夠,做不到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出家人一旦忙起來,往往早晚殿都難以堅持。如果想修行了,就容易一天到晚喜歡聞思、學修,不願意忙一點事情,覺得沒有意思。這其實都是根源于人的知見——你認爲自己不行,沒有能力兼顧學修、生活與做事,那就會真的不行。其實人的潛力是很大的,就看你要不要去開發它。有些小廟裏的老和尚,一兩個人也能把廟修起來,他平時也要照顧客人、做早晚功課、煮飯等等,樣樣都能挑得起來,很多事情就是自己要不要去幹的問 題。一個廟裏人比較多,弄不好的話,人的潛力不僅不容易得到發揮,反而會漸漸喪失掉。我們會認爲說:我不需要去做這麼多、承擔這麼多,這方面我不行,只要管這一點就可以了,然後找很多佛法的理由爲自己開脫。這樣慢慢下去,人的心力就越來越不行,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惰,弄不好的話就會變成一個不知道爲別人服 務、只知道別人要爲我服務的人。
曆史上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裏的寺院都是在深山老林、人煙稀少的地方修建的,人力、物力、財力都非常缺乏,古人照 樣把廟給修起來了,他們都是很拼命的,最後自然就能成功。現代人物質生活越來越優越,缺乏的就是這種勇猛精進實幹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即便天天坐在那裏學,也很難學出什麼名堂來,因爲沒有那種勇悍的精神。
七、培養學修大局意識,信解緣起發心弘教
我們學佛修行的動機是要解 脫生死、成佛利生,但成佛利生不是短時期的事,是無限生命中多生多劫要走的路,要成辦衆多因緣。修行産生種種誤區的原因,關鍵在于對…
《時空因緣與內修外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